
改革三十年 农村生巨变
——太仓农村改革三十年调查
徐礼和
农村改革30年来,太仓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依靠太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地、劳力、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在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农民生产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农民放开手脚,发展过去划为“禁区”的非农产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处于徘徊状态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从贫困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一些出身农村长期工作外地的人员回家看了深有感触地讲:太仓变了,农民富了,改革30年,农村生巨变啊!
调查中,干部群众共同认为:太仓农村巨变主要反映在10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变。农村改革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僵化了农民思维,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摸着石头过河”指引下,太仓农民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突破了计划经济、突破了农民不能办工业、私人不能兴企业的框框,禁锢农民思想的精神枷锁在改革实践中渐行渐隐。新的价值、新的理念在农民思想上茁然生发,促进他们思变,推动他们创新。一些在农村改革初期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又要一家一户走独木桥了”;兴办乡镇企业,允许有技能的人雇工从事非农经营是“弃农经商撼基础,雇工剥削搞复辟”的人,在30年农村巨变的事实面前也深有体会地讲:农村改革是“金桥”,改掉了伲农民思想上的“等”字,革掉了伲农民不思进取的“靠”字,激出了伲农民敢于创新的“闯”字,摸出了一条小康共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光新道。
二是经营形式变。邓小平同志早在农村改革初期就预言:“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的需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经营体制的所有问题,更不标志着农村经营制度创新的终结,农业及至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经营形式。太仓市委、市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宣传、鼓励农民在农业增产的同时,要继续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制度创新,引导分散经营的小农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经过试点推进,目前全市主要有6种新的经营形式:(1)资产折股,按股分红式;(2)土地入股,委托经营式;(3)流转租赁,集约经营式;(4)“三资”兴农,高效开发式;(5)专业合作,自助发展式;(6)资本联合,物业经营式。
三是基础设施变。农业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物资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太仓农业生产虽然实现了耕耙、灌溉、脱粒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但75%~80%的农活农民仍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手工作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的建立,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政府和镇村集体经济对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从维护走入更新,在更新中快速发展。交通道路,不仅市到镇的实现了等级化,而且镇到村组的道路也由沙石路面改成了“灰黑”色路面。有95.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车。农业机械,在更新中实现了质的飞跃,2609台手扶拖拉机更新为1251台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实现了小麦100%、水稻92%的机械收割,目前,各地已将目标瞄准到了水稻插秧的机械化。不少农民反映:伲世世代代“插秧、收割不弯腰,麦稻上场不用挑”的梦想快要成真哉!
四是增长方式变。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产品正处于短缺阶段,农民靠田里增产、国家提价增加经济收入。随着种植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一些农业产品由短缺变成了滞销,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改革进程中的新问题?太仓农民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一批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群众称之为工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线,像链条一样将太仓城镇和农村连结起来。也就是实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不需要“提篮小卖”式地去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而是加盟一个企业,种苗由企业选供,生产资料由企业采购,技术由企业指导,产品由企业销售,收益由企业保底,农户成了一个按企业规定的标准、质量生产的“车间”。这种以产品为纽带,以工、贸、技、合为“龙头”的企业,2007年底全市有20家,3.6万户农民加盟。
五是就业岗位变。农村改革以前,农民就业只有种田一个岗位。众多的农村劳力资源,既不能开拓经营,更不能离田弃农,只能窝在人均只有1.8亩的耕地上混“工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连续发出的五个“一号”文件,把农民从“以粮为纲”的农田中解放了出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政策给农民松了绑,冲破了农民只能围绕农业争钱的框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多种经营、涌向乡镇企业、涌向原本属于城市领域的工业、服务业、乃至外资企业寻找就业的新岗位,发展经济的新项目,增加收入的新路子。进入新世纪,太仓农民又在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支撑下,个体或者联合起来自主创业。农村经济的30年发展,使农村劳动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2007年底,太仓农村户籍和劳动力16.7万人,农忙种田、农闲打零工、以种养业为主的占24.5%,在“三资”企业上岗的占21.4%。在私营或集体企业打工的占41.3%,兴办企业自主经营的占7.9%,为农服务的占4.9%。
六是增收渠道变。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太仓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被兄弟县誉之为“小壮蟹”,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就是这样所谓“高收入”的地方,人均也只有229.4元。在3910个生产队中,有近1.2%的队人均分配不满60元,农民户户“泛红”(超支),要靠政府救济,才能拿回生存必须的粮、油、草等实物。1979年,农民人均229.4元的纯收入中种养业占88.1%,非农产业仅占11.9%。这组数字说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只有一条渠道——农业增产。农村改革30年来,太仓农民在不同时段开拓不同渠道增加经济收入。20世纪80年代,太仓农民主要把精力放在粮棉增产、发展多种经营的种养业上,加上国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在这一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二点三番,群众称之为产业增收。20世纪90年代,太仓农民主要靠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人均纯收入又翻了二点一番,群众称之为就业增收。进入新世纪,太仓农民主要靠自我投资、自主或合作经营非农产业增收,七年时间,人均纯收入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群众称之为创业增收。农村改革30年,太仓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五点七番,2007年为11341元,年均递增14.9%。
七是生活质量变。改革开放以前,太仓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生产队分配的实物占65.3%,加上其他生活必需品,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接近91%,十天半月卖次肉已经是改善生活了,根本谈不上“质量”二字。改革,让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货币收入大幅增多,2007年,农民人均11341元的纯收入中,实物性收入仅占2.7%,货币性收入也不像过去那样一年两次,而是月月来“潮”。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多,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不仅要饱,更注重营养搭配;穿不仅要暖,更注重质量款式;住不仅要能挡风避雨,更注重住得舒适、宽敞;出行不仅要半机械化的自行车,更注重全自动的摩托车、电瓶车、汽车;通讯不仅要有固定的座机,更注重随身携带的手机。其他生活用品也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广大农村干群反映:改革带给伲农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收入增了、钱袋鼓了、住房宽了、吃食精了、衣着靓了、电器多了,生活质量提高得实实在在,和过去呒那(不能)比。
八是村集经济变。村集经济是农民用农业积累兴办的经济实体。20世纪50年代后期太仓就有村兴办,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几度沉浮,几次茁起,在扬弃中求得了新的发展,在发展中创出了新的业绩,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积累了资金,在一轮又一轮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其他经济层次难以替代的作用。第一轮新农村建设全市(县)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几乎百分之百是村集经济筹集的。第二轮新农村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16亿元,村集经济筹集的占62%。一个多业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新村集经济,正在太仓农村同外资企业、民营经济一起融合发展。目前主要有六种类型:(1)面向市场,物业服务型;(2)异地创业,村村联合型;(3)统筹布局,置换流转型;(4)以企带村,村企联动型;(5)选企投资,参股分红型;(6)盘活存量,资产重组型。目前,太仓村集经济像浴火重生一样的重现生机和活力,在发展中创出了新的业绩。2007年村集经济净资产比2003年增长117.7%,经营性净资产增长206.5%,可支配收入增长110.2%。
九是人居环境变。太仓农村河道交错纵横,全市822.9平方公里总面积,水域占34.7%。农民居住的历史习惯是:沿河造屋,分散而居,房前河塘,屋后猪棚,晴天扬灰,雨天泥泞。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前30年,农民虽然经历了推倒草房翻瓦房,拆掉“鸡棚”砌楼房的变迁,但“村庄星罗棋布,房屋天女散花”和“河里洗刷马(便)桶,雨天粪缸满溢”等人居环境差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出台以来,太仓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全面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河道”和“改水、改厕、改路”等“三清、三改”的建设绿色家园工程,引导农民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全市111个村按照现代社区型、乡村别墅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不同形态分类定位。2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些人动情地讲:我伲现在的居住环境,比城里的一些花苑、小区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是养老保障变。农村改革以前,太仓农村除“五保户”由政府补助、集体供给养老外,农民是清一色的家庭养老。20世纪80年代,由市委农村工作部门牵头在乡镇企事业单位中试行过干部职工合作退休保养,后因制度不够完善、保费难收缴、资金被移用等诸多原因而“流产”。进入21世纪以来,太仓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将农民最关心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列入新农村建设的“八大工程”。2002年下半年开始调查、试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探索,2002年制订下发《太仓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2004年又进行了修订完善,构筑了适应本地实际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实践和不断完善,既适应了经济发展,又适应了农民需求。2007年底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含城保和农保)的农村户籍人口达13.1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8%;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20.6万人,占应参加人数的99%。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太仓市农村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