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追忆苏州农村改革30年
发行时间:2008-08-20
网站编辑:居德里 邹文良
来源:研究所

追忆苏州农村改革30年

居德里 邹文良

今年,是我国农村改革30年,值得追忆,值得回味,值得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市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0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经营的责权利更加明确,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出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工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竞相发展、配套发展的可喜局面,为苏州市率先实现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基础。

苏州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算起,时间跨度达30多年。这项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主要经历了酝酿探索、全面推进、配套完善3个阶段。

在农村改革稳定推进的同时,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农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实中践中涌现出不少带体制性和制度性的改革创新,受到上级的肯定和农民的欢迎。主要有:

一、开展农业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机耕、灌溉、植保、育种等好多方面,农民一家一户无力解决,迫切需要集体提供统一服务。为农户解决单家独户无力解决的难题,既是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完善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198312月,吴县黄桥乡张庄村率先建立农业服务站,对农户开展“六统一”服务,即统一对农户实行机耕等6个方面的配套服务,很受农户欢迎。1984年起这个经验在全市推广并逐步完善,全市全面开展了对农业的“五有六统一”的服务。“五有”是农业服务有健全的组织、有固定的人员、有相应的农机、有配套的设施、有规范的制度;“六统一”是指以村为单位,做到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留种供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灌水排水、统一防病治虫、统一肥药供应。到1983年底,全市有2817个村建立了机电排涝和管水专业队,有1033个村建立了机耕队,有665个村建立了植保专业队,有1344个村成立了配药站,有1704个村实行了统一供种。1984年起,各乡()普遍组建了农业服务公司和多种经营服务公司。至1990年,县()级已有这类公司20多个,乡()级已有这类公司330个。90%以上的乡镇农业服务公司统管农技、农机、农水。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统管“七种八养九行档”。当时,县()、乡()两级的服务组织已基本健全,且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已经拓展到农业、水利、农机、水产、蚕桑、畜牧、花果、食用菌、饲料加工和农资供应等各个领域,不少项目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流通服务方面,先后形成了一批农副产品的专业市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活,管理越来越细。目前已形成了苏州市蔬菜批发市场、渭塘珍珠市场、东山水果市场、光福花木市场、昆山水产市场、阳澄湖大闸蟹市场、吴江盛泽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场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农业服务业这个新兴产业,正在兴旺发达起来。

二、发展乡镇企业,增强集体实力

苏州农村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零星的乡镇企业出现,在三年困难时期,上海知青到苏州农村办厂……所有这些,与苏州农村的能工巧匠、乡镇企业、丰富资源相结合,使苏州的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党中央1983年一号文件提出:“社队企业也是合作经济,必须努力办好,继续充实发展”。全市各地借中央一号文件东风,坚持集体、个体一起上,“十个轮子”一起转。仅1983年乡镇企业就新增就业人员9.9万人,加上向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力19万人。当年乡镇企业从利润中拿出8864万元实行“以工补农”,加上4亿多元转队工资,苏州农民从乡镇企业中直接受益4.9亿元,这对当时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起,苏州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战略,把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三上一高”的轨道(即上质量、上技术、上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当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96.34亿元。并出现了24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在此后的10多年,全市干部群众发扬“动员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乘势而上,通过外延扩张、内含提高、提速增效、再创辉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多种手段,花大力气发展乡镇企业。198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71亿元,成为苏州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民达124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6.4%,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199111月,市委、市政府批转《关于学习推广铜罗经验,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在全市推行铜罗的“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责任制形成。这在当时,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从此,乡镇企业开始实行“内部承包”、“车间核算”等方式提炼内功。1995年前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各地拉开序幕,1996年起,由点到面逐步推开。19967月到19979月,为帮助和指导基层推进改革,苏州从市、县()两级抽调540名干部,连续两年分别向全市162个乡镇派出两批乡镇企业改革调研组,调研和指导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2年上半年,全市近3万家乡镇工业企业拥有职工130.6万人,资产1886.6亿元,在苏州农村经济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使苏州以发达的集体经济赢得出“苏南模式”的美誉。

三、探索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的转移,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承包地的流转被推上了日程,并涌现了一批农业规模经营大户。至1993年下半年,全市有各类专业户102172户,占总农户的8.6%。与此同时,全市出现了新的经济联合体5512个,参加农户18160户,占总农户的1.5%。伴随专业户、联合体的发展,苏州农村也出现了700多个“一村一品”式专业村。当了专业户,进了联合体,成了务工社员的农民,提出了转让土地承包权的要求;在农业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则有扩大承包地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转包应运而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好似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83年,昆山陆杨乡40个种粮大户率先创办家庭农场,开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先河。1986年,苏州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全市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有265个,集中耕地1.3万亩。吴县东渚乡顾春生接包280亩围垦田,办成了“春生农场”。吴江苑坪乡陈行政,接包81亩边远低洼田办起了农牧结合型的农场。昆山石牌镇华社村农技员葛冬生,利用120亩湖滩地牵头办起了村办农场。常熟市琴南乡元和村创办了4个合作农场。1988年,吴县、常熟市被列入“苏南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重点是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发展。全市选择19个村作为全国的试验点,35个村作为市级的试验点,农业规模经营开始走上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健康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农业规模经营,已经不再是解决部分农民不愿种田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出路问题的战略措施。到1991年底,全市规模经营单位达到1293个,经营耕地71977亩。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市各级领导继续推进土地转包,规范土地流转。19996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农办起草的《关于加强农业集体承包土地统转管理意见》。2002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使用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合作,加快农用地有序、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确保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权。

四、提高组织程度,发展合作经济

在苏州农村的改革发展史上,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耕者有其田”,农民欢天喜地,放鞭炮庆祝。农业有过一段辉煌时期,粮油连年丰收,统购任务超额完成,保障了城乡人民的基本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但狭小的家庭经营,较低的科技含量,两极分化的现象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户”与“大市场”很难对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20018月,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在全市率先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从而为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拉开了序幕。20022月,吴中区胥口镇又率先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各地也纷纷仿效,积极筹建,使一批新型的股份合作社、社区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并健康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91个,入社农户3062户,户均纯收入1.9万元;2004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312个,入社农户2.32万户,户均纯收入2.4万元;2006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306个,入社农户2.02万户,户均纯收入1.62万元。到2006年止,全市农村已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282个,入社农户50.67万户,占总农户的49%,收益分配14.4亿元,人均440元。2007年,合作经济组织又有新的发展。合作社的兴起,成为苏州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9316元,2007年已经冲破万元,达到10300元,农民尝到了改革发展的甜头,共享改革发展的硕果!

目前,苏州农村正在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农民集中居住点加快建设,老村庄整治顺利进行,全市已经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08个,加快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4%,新建农村公路166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新增绿地7000多公顷,整治农村河道2618公里,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已经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如常熟市的蒋巷村、梦兰村,张家港市的永联村、长江村,太仓市的太星村,昆山市的大唐村,吴江市的杨文头村,吴中区的淞南村,相城区的占上村等。这些村的共同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村办工业发达,集体经济雄厚……。归根结底是农村改革成效显著,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农民群众齐心合力,尤其是有一个好的当家人!

(本文有删节)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追忆苏州农村改革30年
发行时间:2008-08-20
网站编辑:居德里 邹文良
  
来源:研究所

追忆苏州农村改革30年

居德里 邹文良

今年,是我国农村改革30年,值得追忆,值得回味,值得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市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0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经营的责权利更加明确,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出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工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竞相发展、配套发展的可喜局面,为苏州市率先实现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基础。

苏州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算起,时间跨度达30多年。这项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主要经历了酝酿探索、全面推进、配套完善3个阶段。

在农村改革稳定推进的同时,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农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实中践中涌现出不少带体制性和制度性的改革创新,受到上级的肯定和农民的欢迎。主要有:

一、开展农业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机耕、灌溉、植保、育种等好多方面,农民一家一户无力解决,迫切需要集体提供统一服务。为农户解决单家独户无力解决的难题,既是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完善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198312月,吴县黄桥乡张庄村率先建立农业服务站,对农户开展“六统一”服务,即统一对农户实行机耕等6个方面的配套服务,很受农户欢迎。1984年起这个经验在全市推广并逐步完善,全市全面开展了对农业的“五有六统一”的服务。“五有”是农业服务有健全的组织、有固定的人员、有相应的农机、有配套的设施、有规范的制度;“六统一”是指以村为单位,做到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留种供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灌水排水、统一防病治虫、统一肥药供应。到1983年底,全市有2817个村建立了机电排涝和管水专业队,有1033个村建立了机耕队,有665个村建立了植保专业队,有1344个村成立了配药站,有1704个村实行了统一供种。1984年起,各乡()普遍组建了农业服务公司和多种经营服务公司。至1990年,县()级已有这类公司20多个,乡()级已有这类公司330个。90%以上的乡镇农业服务公司统管农技、农机、农水。多种经营服务公司统管“七种八养九行档”。当时,县()、乡()两级的服务组织已基本健全,且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已经拓展到农业、水利、农机、水产、蚕桑、畜牧、花果、食用菌、饲料加工和农资供应等各个领域,不少项目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流通服务方面,先后形成了一批农副产品的专业市场,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活,管理越来越细。目前已形成了苏州市蔬菜批发市场、渭塘珍珠市场、东山水果市场、光福花木市场、昆山水产市场、阳澄湖大闸蟹市场、吴江盛泽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场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农业服务业这个新兴产业,正在兴旺发达起来。

二、发展乡镇企业,增强集体实力

苏州农村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零星的乡镇企业出现,在三年困难时期,上海知青到苏州农村办厂……所有这些,与苏州农村的能工巧匠、乡镇企业、丰富资源相结合,使苏州的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起来。党中央1983年一号文件提出:“社队企业也是合作经济,必须努力办好,继续充实发展”。全市各地借中央一号文件东风,坚持集体、个体一起上,“十个轮子”一起转。仅1983年乡镇企业就新增就业人员9.9万人,加上向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力19万人。当年乡镇企业从利润中拿出8864万元实行“以工补农”,加上4亿多元转队工资,苏州农民从乡镇企业中直接受益4.9亿元,这对当时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起,苏州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战略,把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三上一高”的轨道(即上质量、上技术、上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当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96.34亿元。并出现了24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在此后的10多年,全市干部群众发扬“动员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乘势而上,通过外延扩张、内含提高、提速增效、再创辉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多种手段,花大力气发展乡镇企业。198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71亿元,成为苏州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农民达124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6.4%,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199111月,市委、市政府批转《关于学习推广铜罗经验,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意见》,在全市推行铜罗的“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责任制形成。这在当时,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从此,乡镇企业开始实行“内部承包”、“车间核算”等方式提炼内功。1995年前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各地拉开序幕,1996年起,由点到面逐步推开。19967月到19979月,为帮助和指导基层推进改革,苏州从市、县()两级抽调540名干部,连续两年分别向全市162个乡镇派出两批乡镇企业改革调研组,调研和指导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02年上半年,全市近3万家乡镇工业企业拥有职工130.6万人,资产1886.6亿元,在苏州农村经济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使苏州以发达的集体经济赢得出“苏南模式”的美誉。

三、探索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的转移,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承包地的流转被推上了日程,并涌现了一批农业规模经营大户。至1993年下半年,全市有各类专业户102172户,占总农户的8.6%。与此同时,全市出现了新的经济联合体5512个,参加农户18160户,占总农户的1.5%。伴随专业户、联合体的发展,苏州农村也出现了700多个“一村一品”式专业村。当了专业户,进了联合体,成了务工社员的农民,提出了转让土地承包权的要求;在农业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则有扩大承包地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转包应运而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好似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83年,昆山陆杨乡40个种粮大户率先创办家庭农场,开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先河。1986年,苏州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全市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有265个,集中耕地1.3万亩。吴县东渚乡顾春生接包280亩围垦田,办成了“春生农场”。吴江苑坪乡陈行政,接包81亩边远低洼田办起了农牧结合型的农场。昆山石牌镇华社村农技员葛冬生,利用120亩湖滩地牵头办起了村办农场。常熟市琴南乡元和村创办了4个合作农场。1988年,吴县、常熟市被列入“苏南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重点是使农业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发展。全市选择19个村作为全国的试验点,35个村作为市级的试验点,农业规模经营开始走上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健康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农业规模经营,已经不再是解决部分农民不愿种田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出路问题的战略措施。到1991年底,全市规模经营单位达到1293个,经营耕地71977亩。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市各级领导继续推进土地转包,规范土地流转。19996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农办起草的《关于加强农业集体承包土地统转管理意见》。2002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使用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合作,加快农用地有序、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确保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权。

四、提高组织程度,发展合作经济

在苏州农村的改革发展史上,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耕者有其田”,农民欢天喜地,放鞭炮庆祝。农业有过一段辉煌时期,粮油连年丰收,统购任务超额完成,保障了城乡人民的基本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但狭小的家庭经营,较低的科技含量,两极分化的现象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户”与“大市场”很难对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20018月,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在全市率先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从而为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拉开了序幕。20022月,吴中区胥口镇又率先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各地也纷纷仿效,积极筹建,使一批新型的股份合作社、社区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并健康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91个,入社农户3062户,户均纯收入1.9万元;2004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312个,入社农户2.32万户,户均纯收入2.4万元;2006年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306个,入社农户2.02万户,户均纯收入1.62万元。到2006年止,全市农村已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282个,入社农户50.67万户,占总农户的49%,收益分配14.4亿元,人均440元。2007年,合作经济组织又有新的发展。合作社的兴起,成为苏州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9316元,2007年已经冲破万元,达到10300元,农民尝到了改革发展的甜头,共享改革发展的硕果!

目前,苏州农村正在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农民集中居住点加快建设,老村庄整治顺利进行,全市已经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08个,加快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4%,新建农村公路166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新增绿地7000多公顷,整治农村河道2618公里,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已经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如常熟市的蒋巷村、梦兰村,张家港市的永联村、长江村,太仓市的太星村,昆山市的大唐村,吴江市的杨文头村,吴中区的淞南村,相城区的占上村等。这些村的共同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村办工业发达,集体经济雄厚……。归根结底是农村改革成效显著,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农民群众齐心合力,尤其是有一个好的当家人!

(本文有删节)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