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发展集体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发行时间:2011-04-20
网站编辑:刘刚
来源:研究所

发展集体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刘  刚

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本》提出:“在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和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读本》这一论断对推动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捉;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精辟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发展集体经济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一)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发展集体经济适应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1.集体经济实行劳动联合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早在一百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说过,协作不仅是“提高了个人生产能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首先,实行劳动联合可以实现规模经营,组织大批量生产,大大提高生产力。其次,实行劳动联合可以发挥群体优势,加强协作,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发展集体经济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集体经济组织是劳动者自愿组合、自筹资金、共同经营、共享成果的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上实行“五自”,即资金自己筹,企业自己管,厂长自己选,盈亏自己负,分配自己定。集体经济的最大优势是劳动者与企业资产相结合,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联,因而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迅速发展。

3.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集体经济是民有、民办、民享的经济。在产权上,劳动者是投资主体,实行民有;在经营上实行自主经营,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在经济利益上实行民享,职工共同享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的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消灭了剥削,劳动者不再为资本家去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去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劳动者共同享有,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群众共同致富。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集体经济是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1.集体企业的共同共有资产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集体经济的特点是坚持企业拥有一部分集体共同共有的资产。集体共同共有资产的主要功能是:(1)集体共同共有资产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企业拥有一部分集体共同共有的资产,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实力,捉高竞争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2)创办集体福利事业,提高企业职工福利水平。因此,集体经济坚持企业拥有一部分集体共同共有资产,有利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福利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由于集体经济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决定了它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按照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贡献取得工资收入;二是按照职工出资部分实行按资分红,取得投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实行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2002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性质的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任何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区别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取消任何人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去统治和掠夺劳动者的特权,使劳动者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处境中解放出来,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人;才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党执政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

(二)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国有经济,一是集体经济,两者在国民经济中共同组成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经济总量11万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万亿元,集体经济3万亿元,其他经济4万亿元,国有经济的规模己收缩到全国经济总量的50%以下。但在国有经济调整布局中,由于集体经济仍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填补了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退出的部分份额,从而保证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

三、集体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社会活力;在政治上发扬民主,人人平等;坚持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发展集体经济符合这些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首先,发展集体经济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向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服务业现已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集体经济在产业结构上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了一大批餐饮、商贸、房地产、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在政治上实行民主,人人平等。集体经济实行的基本原则是: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人人平等。所谓互助合作,就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互惠互利,利益共享。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在生产经营上职工享有管理权,凡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问题,由职工(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所谓人人平等,就是在企业内部各有其岗,各尽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集体经济实行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做到职工之间互惠互利,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既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发挥资本、技术在生产中的的活力,推动企业生产发展,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防止收入悬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第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安置好劳动就业,使劳动者有固定工作岗位和稳定增长的收入,生活才有保障,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集体经济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样数量生产资金能够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发展集体企业能够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第五,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发展的势头。许多乡村集体资产和村民个人资产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增加村民的收入,而且增加集体资产的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1)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可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可以兴办工业企业和创办第三产业,开拓村民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3)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事业。乡村通过办教育,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和文化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4)可以建筑村民住宅,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保持村容整洁。(5)可以建立劳保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村民的福利水平,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使村民过上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正因为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作者为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顾问)

发展集体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发行时间:2011-04-20
网站编辑:刘刚
  
来源:研究所

发展集体经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刘  刚

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本》提出:“在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和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读本》这一论断对推动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捉;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精辟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发展集体经济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一)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发展集体经济适应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1.集体经济实行劳动联合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早在一百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说过,协作不仅是“提高了个人生产能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首先,实行劳动联合可以实现规模经营,组织大批量生产,大大提高生产力。其次,实行劳动联合可以发挥群体优势,加强协作,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发展集体经济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集体经济组织是劳动者自愿组合、自筹资金、共同经营、共享成果的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上实行“五自”,即资金自己筹,企业自己管,厂长自己选,盈亏自己负,分配自己定。集体经济的最大优势是劳动者与企业资产相结合,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联,因而能够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迅速发展。

3.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集体经济是民有、民办、民享的经济。在产权上,劳动者是投资主体,实行民有;在经营上实行自主经营,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在经济利益上实行民享,职工共同享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把民间的经济力量调动起来,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消灭了剥削,劳动者不再为资本家去劳动,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去劳动,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归劳动者共同享有,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能够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劳动群众共同致富。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集体经济是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1.集体企业的共同共有资产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集体经济的特点是坚持企业拥有一部分集体共同共有的资产。集体共同共有资产的主要功能是:(1)集体共同共有资产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企业拥有一部分集体共同共有的资产,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实力,捉高竞争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2)创办集体福利事业,提高企业职工福利水平。因此,集体经济坚持企业拥有一部分集体共同共有资产,有利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福利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由于集体经济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决定了它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按照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贡献取得工资收入;二是按照职工出资部分实行按资分红,取得投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实行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2002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性质的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任何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区别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取消任何人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去统治和掠夺劳动者的特权,使劳动者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处境中解放出来,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人;才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党执政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

(二)发展集体经济可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国有经济,一是集体经济,两者在国民经济中共同组成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经济总量11万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万亿元,集体经济3万亿元,其他经济4万亿元,国有经济的规模己收缩到全国经济总量的50%以下。但在国有经济调整布局中,由于集体经济仍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填补了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退出的部分份额,从而保证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

三、集体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社会活力;在政治上发扬民主,人人平等;坚持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发展集体经济符合这些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首先,发展集体经济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向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服务业现已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集体经济在产业结构上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了一大批餐饮、商贸、房地产、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在政治上实行民主,人人平等。集体经济实行的基本原则是: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人人平等。所谓互助合作,就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互惠互利,利益共享。所谓民主管理,就是在生产经营上职工享有管理权,凡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问题,由职工(股东)大会讨论决定。所谓人人平等,就是在企业内部各有其岗,各尽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人与人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集体经济实行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做到职工之间互惠互利,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既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发挥资本、技术在生产中的的活力,推动企业生产发展,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防止收入悬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第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安置好劳动就业,使劳动者有固定工作岗位和稳定增长的收入,生活才有保障,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集体经济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样数量生产资金能够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发展集体企业能够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第五,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发展的势头。许多乡村集体资产和村民个人资产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增加村民的收入,而且增加集体资产的积累,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经济基础。(1)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可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可以兴办工业企业和创办第三产业,开拓村民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3)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事业。乡村通过办教育,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和文化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4)可以建筑村民住宅,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保持村容整洁。(5)可以建立劳保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村民的福利水平,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使村民过上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正因为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作者为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