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路径
发行时间:2011-04-20
网站编辑:吕政
来源:研究所

编者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怎样认识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途径?本期摘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吕政同志、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冯赫以及《人民日报》记者李振道等专家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路径

吕  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技术密集、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消耗少、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渗透性强、有广泛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明确发展方向,确立经济主体,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建立以社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的作用。

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导向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发点。应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前景、未来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格局等进行深入分析判断,以此作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各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本地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出发,突出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发达国家以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以巩固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利益最大化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如果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采取代工模式,就难以培育发展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重点既要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为主导,同时各个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应从自身基础和优势出发,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及其发展方向找到切入点,从而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激烈竞争,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企业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及社会化配套能力。可以说,企业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因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也应以企业为中心,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应围绕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来展开。

采取社会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善于利用社会化分工体系。龙头企业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把不同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的优势。这种社会化分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中力量,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优势互补。

市场驱动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一是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在不断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的同时,增强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三是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科技基础设施资源,运用共享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社会化;四是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壮大企业科技队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促进创新投资,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特别是发展和规范创业板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直接融资渠道。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路径
发行时间:2011-04-20
网站编辑:吕政
  
来源:研究所

编者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怎样认识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基本途径?本期摘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吕政同志、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冯赫以及《人民日报》记者李振道等专家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路径

吕  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技术密集、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消耗少、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渗透性强、有广泛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明确发展方向,确立经济主体,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建立以社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的作用。

以需求为导向。需求导向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发点。应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前景、未来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格局等进行深入分析判断,以此作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各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本地产业基础和科技优势出发,突出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发达国家以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以巩固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利益最大化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如果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仍采取代工模式,就难以培育发展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重点既要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为主导,同时各个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应从自身基础和优势出发,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及其发展方向找到切入点,从而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激烈竞争,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企业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及社会化配套能力。可以说,企业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因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也应以企业为中心,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应围绕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来展开。

采取社会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善于利用社会化分工体系。龙头企业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把不同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的优势。这种社会化分工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中力量,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优势互补。

市场驱动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一是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在不断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的同时,增强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三是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科技基础设施资源,运用共享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社会化;四是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壮大企业科技队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促进创新投资,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特别是发展和规范创业板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直接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