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十二五”规划中,一再强调我国经济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并已提高到成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要之举,迫在眉睫。为什么转变发展方式显得如此迫切?
答: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结构偏差。其表现在:1、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偏差。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率近40%,农业占全国2/5的劳动力,却只创造和分配了1/10多一点的国民生产总值;而第二产业就业比率为27.2%,增加值比率却为48.6%,工业只有1/4多的劳动力创造了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2、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比率之间,存在着偏差。在1995年人均GDP在2500美元上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服务业就业比率和增加值比率分别为65%和55%;而中国2008年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即在比2500美元高7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水平却只有45.7%;服务业就业的比率只有3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31.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比率只有40.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15个百分点。3、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结构、每千人口拥有企业数量之间,存在着偏差。从世界各国企业规模结构与就业的规律看,中国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差距在于,每千人数量将5个个体户折成一个企业,再加上注册登记的企业计算,2007年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计算,中国每平均每千人口只有11个工商户,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在50个左右,发展中国家也在25个左右;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率前几年仅为1%,这两年上升为3%,但比发达国家的20%要低得多。4、经济发展总量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偏差。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额总额22072.7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排位在第三;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比重达到30.7%。但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与质量和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中国到了一个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中间。如果继续偏重工业发展,偏重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对增长的推动,忽视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规模很大,将会形成比拉美地区更加严重的失业率和社会剧烈动荡的局面;如果城市化进程继续滞后,如果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慢,而农业生产增加值占GDP比率下降速度过快,再加上资本分配能力较强的大工业和大企业发展过多,则基尼系数会上升到与拉美一样的水平,甚至超过拉美;如果目前的房地产局面得不到改善,居住成本太高,农民进得来,但留不下,向城市转移的农民,青年时到城市工作,居住条件很差,人口在城乡之间剧烈流动,中老年失去工作能力回农村,农村老龄化将快于城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在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方面没有有效的办法,则地区和民族矛盾会出现;经济发展方面,可能发生中断,或者大起大落,陷入长期的低速度增长,甚至停滞。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