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以来,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简称“山东联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国轻工联(全国总社)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党建为统领,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积极探索山东联社系统改革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多措并举推动轻工行业、中小企业和城镇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全国轻工消费品制造业大省地位,擦亮塑强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山东品牌。截至2022年底,山东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1433家,实现营业收入21700.4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润777.9亿元,同比增长6.3%,保持了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水平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动能转换,轻工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认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主动对接中国轻工联(全国总社)重点工作,强化创新驱动,改善供给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全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1.标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按照国际视野、前瞻布局、精准落地的原则,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组织行业协会、轻工企业制修订各类标准;指导海洋贝瓷申报入选2022年度“山东标准”,推荐浪潮、华汇家居等优秀企业参编国家团体标准,制定发布《智能定制家用床垫》《中央空调清洗除菌技术标准》等8项团体标准,有力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和主动权。
2.链群发展基础更加稳固。聚焦智能家电、家具行业深入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精准绘制“1张图谱+10张清单”,制定《山东省家具产业集群“1+N”模式建设指南》《山东省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理清重点产业链“四梁八柱”。召开山东省家具行业“1+N”模式推广视频会、山东省塑料制品行业工作交流会,引导轻工企业联合联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配套、资源整合、高效协作。
3.“三品”战略成效更加突出。贯彻落实《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协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征集认定8个地方政府推进数字化助力轻纺行业“三品”行动典型案例和32个轻纺企业推进数字化助力“三品”行动典型案例。“一网一号”全方位宣传推介轻工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优秀成果。山东轻工消费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显著提升。
4.消费扩容提质更加有效。坚持扩大内需,细分市场需求,指导有关行业协会高水平举办第19届青岛国际家具展、中国(济南)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展、2022惠享山东消费年暨山东家电消费节等9场品牌节会,加快产业配套融合,构筑产业生态。积极参与“新轻纺、享生活”现代轻工纺织消费季系列活动,围绕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5.产业集群水平更加升级。开展轻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发挥省市县三级联动培育共建机制优势,培育共建郯城二胡、木玩2个省级产业集群;强化跟踪服务,完成潍城核雕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复评,推荐诸城预制菜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强金融服务保障,推广“鲁轻工特色产业集群贷”,为1218户轻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9.3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6.安全生产底板更加牢固。开展全省轻纺行业安全生产周系列活动,举办4期轻纺行业安全生产大讲堂系列讲座;两批遴选73人进入轻纺行业安委会专家库,推荐58名专家申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安全生产专家库;细分12个行业全覆盖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服务,反馈隐患问题36条,帮助企业整改隐患,有效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坚持精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迸发新活力
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是山东联社一项重要职责。山东联社秉持“企业优先,服务不断”原则,加力做好专家服务、数字赋能、产业培育、成果评价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特色鲜明、注重实效的山东服务品牌。
1.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起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体系,成立中小企业志愿服务联盟咨询专委会,推荐62家服务机构和209名专家获工信部认定。围绕纾困解难,全年开展专家志愿服务720余次,服务企业1400余家,山东志愿服务在全国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各项评优指标中居位第一,经验在全国推广。
2.县域产业生态更加优化。成立山东省产业赋能省直专家组,以成武县为试点,绘制成武县“绿色智造产业生态图谱”,启动全省县域主题产业生态培育。联合山东大学共建山东省县域产业研究院,设立13个跨地域产业协作共创小组,链接40个县域产业集群,开展跨地域产业供需对接和县域产业培育成果认定,构建起共建共创共享的产业协同发展新生态。
3.数字赋能手段更加成熟。主办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协办2022先进制造业数智发展论坛,挂牌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成立山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和山东省中小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委会,构建起托管云、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四云”服务体系,打造了“高校联盟+服务机构+实训基地+龙头企业”“四位一体”服务模式,数字赋能的优质资源更加聚集,服务手段更加多元。
4.科技创新成果更加丰富。创新“五位一体”科技成果评价模式,全年为亚太森博等66家企业、108个项目开展评价,有效降低企业评价成本50%以上。组织认定482个技术创新和86个管理创新成果入库,“一企一策”提质培优,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坚持守正创新,传统工艺振兴展现新亮点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聚力平台、人才、品牌三要素,进一步打造“山东工美”文化“两创”新标杆。
1.“山东工美”名片更加响亮。高水平举办第14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首届“山东手造”精品展,汇聚千余位名家名人上万件(套)作品,以新模式、新理念、新形象,深层次、多维度展现了山东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成果和时代风貌,进一步叫响“山东工美”靓丽名片,得到省领导高度赞扬和广大群众积极好评。
2.“头雁”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组织推荐孙云毅、李慧同、傅绍相3人入选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实现10年来山东数量年龄双突破。评选认定109名第六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进一步充实行业领军人才力量。印发《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年度考核方案》,加强分级管理和年度考核,建立重点扶持、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行业队伍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新格局,大师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3.“山东手造”品牌全面起势。深度参与服务“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发挥工艺美术文化资源丰厚优势,联合开展“山东手造·优选100”“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评选等活动,服务“山东手造”区域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手造产业,有力扩大“山东手造”区域公共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坚持深化改革,集体经济发展拓宽新路径
1.探索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高度重视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地位和未来方向,持续关注和引导省市各类新型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及时反映问题诉求,探索新形势下集体资产监管和改革方向。加强课题研究,以创建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新型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及股权结构,促进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省本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联社本级及权属企业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探索新的集体资产监管运营模式和资产组合方式,提升运营效率,促进保值增值。强化担当作为,聚力攻坚突破,积极妥善处理老旧院落改造、不良资产处置、困难群体救助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实现了当年不欠新帐,老帐逐步化解,年年改善好转,有效维护了联社及所属企业权益,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保障了职工基本民生。
五、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人才培养塑成新优势
充分聚合各方资源,搭建人才培训高端平台,打造人才培养多元体系,为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搭建领军人才交流平台。联合上海交大等承办2021-2022年度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培训,招收学员120余人,开展培训22次。开展4期“一起益企”服务中小企业专题讲座,印发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培育提升意见,举办诚信建设专项培训,有力提升中小企业领军人才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2.塑强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举办家电、皮革、工艺美术、五金、智能家居、装饰等6个行业“技能兴鲁”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推荐获评“山东省技术能手”9名、“齐鲁首席技师”5名、“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名。开展工艺美术和轻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组织开展家电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为行业培养选拔一批高技能拔尖人才。
3.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培育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与临沭县、广饶县大码头镇乡村振兴共建合作,组织开展展览展销、人才培训、技能大赛等系列帮扶活动,累计培育农村产业人才600余人,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创新的产业人才队伍,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面向未来,山东联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轻工联、全国总社的指导带领下,聚焦“走在前、开新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各方资源力量,积极探索联社系统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深化轻工业动能转换和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做出山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