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专业视野   >>  专家视点 >> 正文
李伟:因时顺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9-22
来源:唐文博【网站编辑】
调整字号: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在《经济日报》上撰文表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与新要求。需准确把握阶段性变化,找准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因时顺势,抓住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第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出引领全球的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必然要求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和突破创新能力,在底层技术创新上修炼内功。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相比,原始创新更依赖长期性、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投入意愿。创新投入方向多以应用开发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依然存在。为此,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政补贴、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引导更多创新资源投向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等源头领域,推动企业从追求短期见效向注重长期积累转变,加快破解关键技术瓶颈,实现更多“从01”的创新突破,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支撑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核心技术成果,推动传统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提升融合创新能力。运用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进行系统性改造,关键在于加快传统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跨界协同、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目前传统产业企业和新兴技术提供商之间沟通不畅与协同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应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构建融合创新生态。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化、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推广低代码、模块化等适配性强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促进产教融合,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智能制造+”“数字化+”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培养既懂行业工艺又精通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李伟:因时顺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9-22
来源:唐文博【网站编辑】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在《经济日报》上撰文表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与新要求。需准确把握阶段性变化,找准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因时顺势,抓住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第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出引领全球的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必然要求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和突破创新能力,在底层技术创新上修炼内功。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相比,原始创新更依赖长期性、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投入意愿。创新投入方向多以应用开发为主,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依然存在。为此,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政补贴、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引导更多创新资源投向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等源头领域,推动企业从追求短期见效向注重长期积累转变,加快破解关键技术瓶颈,实现更多“从01”的创新突破,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支撑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核心技术成果,推动传统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提升融合创新能力。运用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进行系统性改造,关键在于加快传统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跨界协同、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目前传统产业企业和新兴技术提供商之间沟通不畅与协同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应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构建融合创新生态。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平台化、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推广低代码、模块化等适配性强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促进产教融合,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智能制造+”“数字化+”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培养既懂行业工艺又精通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