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刘虎沉在《经济日报》上撰文表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削减成本、提升产品品质,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一系列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培育42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刘虎沉认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有一些问题仍待解决。比如,部分核心数字技术尚未实现规模化普及;中小企业转型需求不明确、转型路径不清晰、转型解决方案不成熟,转型内生动力和改造意愿不强;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亟需完善等。引导数字化要素向制造业集聚,还须多措并举、稳妥施策。
一要强化关键数字技术。突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模型等数字技术,加快实现核心数字技术自主可控,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底座。加速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交叉融合,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大规模普及与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应用效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设计、制造、供应链等多个场景的业务创新,全方位升级与优化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催生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二要探索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制造企业,设计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分行业指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方法和关键要点。营造开放共享的产业转型生态体系,强化大企业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鼓励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制造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广泛转型。中小制造企业要结合业务特色,针对企业规模、业务痛点和数字化基础等实际情况,以核心场景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关键数字技术,在研发管理协同、生产设备监控、智能排单调度等环节实施轻量化改造升级。
三要健全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完善政策引导,以制造业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强化部地协同配合,统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加快编制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供给,围绕基础共性、典型场景、解决方案等方面,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和业务发展路径,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