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新闻要点   >>  各地传真 >> 正文
江苏泗洪发展“共享厂房” 赋能集体经济创新
发布时间:2024-12-30
来源:章晟【网站编辑】
调整字号:

江苏泗洪发展“共享厂房” 赋能集体经济创新

赵建亚

泗洪县地处江苏省中西部、洪泽湖与淮河交汇之滨县域面积2731平方公里,19个乡镇街道),人口110万,是江苏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县之一。近几年,该县结合持续实施的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公共空间治理行动,积极探索群众、村居、企业三方联动的共享厂房发展模式,开辟资源共享、强村富民新途径,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一、共享厂房模式的产生逻辑及意义

前些年,因多种因素影响,泗洪县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村居存在集体经济增收困难以及资产、资源、资金相对匿乏的状况。早在2020-2021年间,全县292个涉农村居(社区)资产总额约86450万元,而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0-100万元的村居只有95个、超过100万元的村居只有22个,按照江苏省经济薄弱村划分标准,全县经济薄弱村占比较高。与之对应的是,经济薄弱村群众增收办法少、就业难企业扩大生产受限等问题明显共享厂房模式的产生不仅是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科学配置村居资源、实现整体受益,以及破解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打破乡镇居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消耗、低产能等小作坊式格局,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摆脱低层次运行的现实需要。

共享厂房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不限于化解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禀赋制约、资源空间错配的难题,还在于它突破原有的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完全以行政村为界限的壁垒,消融村村点火式运村村独立式发展的特征,达到乡镇村居之间协作化、集群化发展。它突破地域限制,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集体,通过对土地、资金、资产、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再造,促进村集体经济的联合和共同发展,是对部分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无项目等境况进行的一种极有力的纾困途径,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操作

二、共享厂房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案例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泗洪县辖区内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存在经济富裕村居(社区)往往有钱没地,而经济薄弱村居(社区)有地没钱。对此,县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调研、严谨剖析,创新提出通过共享模式解决资产、资源、资金的来源问题,动员乡镇(街道)积极推进村居(社区)、企业、政府多方联动建设共享厂房,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土地、资金、项目、产业等瓶颈。以共享厂房项目构建乡村车间为方向,以资产、资源、资金的三资互促生态闭环为发展路径,激发全民谋发展的热情与动力,最终实现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增富。这里仅选择共享厂房发展模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几个乡镇村居作例证。

1.魏营镇:该镇综合分析村、社区闲置资源现状,盘活窑场、村部、旧校舍等类闲置资源,统筹利用各类资金,集中力量共建优质项目,想方设法为外来客商及返乡创业者筑好。镇内的涧北村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打算在废弃的村小学校舍和集中居住区闲置的集体土地上新建两栋共8200平方米厂房,但村里建设资金不足,于是鼓动镇内的庞塘村和王拐村入股,两村共计投入180万元,协议约定每年年底按入股资金的8%分红。厂房建好后随即被两家企业租用,每年给3个村的村集体带来55万元租金收入,同时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近两年,通过盘活利用闲置集体用地,魏营镇以共建共用共享方式已建或在建厂房达12栋,待建2栋,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已有8个项目入驻投产,新增用工400人,每年村集体增收350万元以上。

2.龙集镇:近年来,龙集镇对废弃厂房、荒废院落的基本情况进行排查摸底、深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翻新加固、重新利用,作为民营经济的共享厂房”“创业车间,为优质招商项目腾出空间,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该镇滨湖社区工业集中区的共享厂房,通过集体+村民+社会模式建成1.7万平方米厂房,供多家企业租用,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不低于30万元,带动240余人家门口就业。而该镇内的勒东村,开展村企联建共享厂房,并推销村里的大米和水产品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今勒东村每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过350万元,还在保持连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3.瑶沟乡:坚持以既做加法、又做减法、质效并重的思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盘活闲置土地,激活废旧厂房等沉睡资源,新建或利用共享厂房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该乡盘活原私人散乱污企业厂房1万余平方米,招引3家企业入驻,带动50余人就业,其中1家企业已培育达规模以上企业。该乡通过利用乡工业园的共享厂房引进一家制衣公司落户,该企业投产后实现年开票销售2000万元,带动100余人就业,改变了原商贸类企业产出效益低的现状,提高园区厂房利用效率,为乡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出发展空间,让村居集体经济倍增提速,构建乡村振兴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共享厂房模式的推行路径及绩效  

  1.政策指引,全县联动。出台《泗洪县共享厂房入股及收益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共享厂房资金来源、入股分红、建设模式、风险管控等具体事项。发动全县经济薄弱村全要素共同参与,经济先进村发挥领头带动功能,制定税收地方留存、部分返还村居的标准,进一步激发村居、群众和企业热情,促进村居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由被动主动转变。运用全局观把全县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奖励资金和村居自筹资金等要素整合,组建成项目资本的底盘,着力构建强村+弱村”“资金+土地”“厂房+土地”“资金+厂房的分支化模式,在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村居做到厂房建设全覆盖、项目联动发展。

2.规范运行,高效推进。以合规合法程序保障共享厂房建设公开、公平、公正,做到所有项目必须经过有相应权属的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努力保障群众利益最大化。乡镇与县直单位密切对接,把用地、用水、用电、环评等作为共享厂房建设、企业落户的前置程序,所有流程必须在县直单位的监督指导下履行手续。在共享厂房建设过程中,县级领导直接挂钩经济薄弱村,建立强村项目会办制度,将村集体经济增收发展推向标准化;县委组织部门、农办部门负责具体推进,敦促发改、自然资源、财政、金融等部门,优先立项审批、落实土地指标、拨付奖补资金、提供金融贷款等扶持措施,其他部门与企业、社区和薄弱村建立多方联盟助力发展集体经济,在统一规划、 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五统一的工作框架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格局。

3.做实联结机制,保障利益分配。探索新型村集体经济,尊重村民意愿,坚持村集体是村民的集体这一基本原则,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将村民的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村集体经济,村民变股民,而缔结的共同经营、收益分红机制,保障集体经济发展中主体不缺位,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出现。创新建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强化与担保合作,建立村集体、入股群众、入股企业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共享厂房经营的企业培育政策,提高企业经营稳定性,签订落户项目对赌协议,以保障年税收贡献同时以厂房租金收入支付固定的收益分红,以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积累和金融杠杆的撬动让各类主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4.多方拓展效益,实现三方共赢。一方面将使用权股权保障用地,推动难点热点,引导群众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共享厂房,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分红增收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注入拓宽来源渠道,整合村居账面闲置资金,在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前提下,调度各村居账面闲置资金入股共享厂房项目,并给予10%左右的年固定收益回报实现闲钱热钱。另外,依靠村企联建,助推共建共享,根据招引项目使用厂房的急迫程度,采用乡镇村居招标建设和企业自建、村居回购等方式,提高厂房建设效率。村居成立相应公司代表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共享厂房做到建管结合,也就是产权归属村居,由乡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共享厂房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运作、统一财务结算。截至目前,泗洪县建成共享厂房招引的上规模企业已超过40个,进厂务工村民每人每月增收3000-8000元,每年通过租金、分红、税金返还等形式增加村居集体收入2200多万元;全县292个涉农村居(社区)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88亿元,其中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0-100万元的村居达166个、超过100万元的村居达94个。这里以该县金锁镇为例,分析三方共赢的绩效。

一是村民收入稳增长。村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共享厂房,土地年收益从原来的每亩800元提高到每亩1500元的固定收益分红。当前,该镇村民已累计土地入股86.9亩,直接带动增收13万元。共享厂房招引企业带动村民240多人实现就业,每年累计增收超过900万元。

二是集体收入增途径。提升公共空间治理回收的集体资产资源质效,鼓励村居将公共治理清理出的废弃村小学校舍、单位院落等集体资源入股共享厂房,可享受每年每亩4000元的固定分红收益。目前,该镇有22.7亩集体用地入股落户经营的企业,每年可综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52.6万元,其中共享厂房租金151万元。

三是厂房效益大家享。金锁镇先后启动了金锁居、新河村、何宅村等4.3万平方米共享厂房建设,对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村集体资金参与共享厂房建设的,分别给予厂房投资额的8%8%10%的固定回报,村居将在五年内全额返还投入资金。目前,各方已投入资金3577.4万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552.4万元,村企联建投入资金2563万元,各村居投入资金462万元,已招引落户企业7家,全部投产后年税收将达1300余万元,实现企业运营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四、对共享厂房模式的若干思考及建议

泗洪县共享厂房发展模式,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但它仍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项目总体规模小、乡镇间和村居间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类型比较单一、区域不够广泛等问题。这里结合泗洪县“三农”工作实际状况与经验总结,提出四点看法

1.进一步做好顶层规划。建议将共享厂房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规划,在县、乡、村三级设立专门的落实小组,统筹负责以共享厂房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切实解决集体资源整合、发展项目筹划、土地指标配置、扶持资金筹集等关键问题。建立健全共享厂房项目管理体制,明确其发展目标及任务、保障政策和具体成效等,强化规划、建设、经营、资产管理、收益等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列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里。

2.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一方面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优化集体牵头、农户参与、企业入驻等方式,扩大共享厂房对集体成员和集体经济的纽带作用,提升合作行动效能。另一方面督促各乡镇按照村居工作要求配足、备好人员,提高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村产业专业化、组织化发展,不断克服土地分散经营、缺乏运行资金等弊端,逐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持续提高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进一步加强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在共享厂房建设中的头雁作用,全力培养和提高头雁的领飞能力,特别是提高管理和利用集体三资发展好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围绕全县正在深入开展的创赢泗洪创业富民行动,将共享厂房项目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全面创业指标考核中,共享厂房项目颁奖发放创业政策奖补,让共享厂房创业之路与全县全民创业同频共振,为打工经济变创业经济做贡献。

4.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一方面利用好泗洪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搭建洪创共享线上服务平台,全程共享厂房建设服务,包括挖掘优质项目资源、创新共享渠道、提供高效精准服务等。另一方面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省、市、县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对实施的共享厂房项目给予更大更多的奖补支持和更优惠更宽泛的贷款贴息。同时县、乡两级要抓好项目监管,严格共享厂房项目资金管理和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农业农村局)

 

江苏泗洪发展“共享厂房” 赋能集体经济创新
发布时间:2024-12-30
来源:章晟【网站编辑】

江苏泗洪发展“共享厂房” 赋能集体经济创新

赵建亚

泗洪县地处江苏省中西部、洪泽湖与淮河交汇之滨县域面积2731平方公里,19个乡镇街道),人口110万,是江苏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也是全国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县之一。近几年,该县结合持续实施的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公共空间治理行动,积极探索群众、村居、企业三方联动的共享厂房发展模式,开辟资源共享、强村富民新途径,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一、共享厂房模式的产生逻辑及意义

前些年,因多种因素影响,泗洪县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村居存在集体经济增收困难以及资产、资源、资金相对匿乏的状况。早在2020-2021年间,全县292个涉农村居(社区)资产总额约86450万元,而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0-100万元的村居只有95个、超过100万元的村居只有22个,按照江苏省经济薄弱村划分标准,全县经济薄弱村占比较高。与之对应的是,经济薄弱村群众增收办法少、就业难企业扩大生产受限等问题明显共享厂房模式的产生不仅是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科学配置村居资源、实现整体受益,以及破解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打破乡镇居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消耗、低产能等小作坊式格局,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摆脱低层次运行的现实需要。

共享厂房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不限于化解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禀赋制约、资源空间错配的难题,还在于它突破原有的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完全以行政村为界限的壁垒,消融村村点火式运村村独立式发展的特征,达到乡镇村居之间协作化、集群化发展。它突破地域限制,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集体,通过对土地、资金、资产、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再造,促进村集体经济的联合和共同发展,是对部分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无项目等境况进行的一种极有力的纾困途径,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操作

二、共享厂房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案例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泗洪县辖区内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存在经济富裕村居(社区)往往有钱没地,而经济薄弱村居(社区)有地没钱。对此,县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调研、严谨剖析,创新提出通过共享模式解决资产、资源、资金的来源问题,动员乡镇(街道)积极推进村居(社区)、企业、政府多方联动建设共享厂房,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土地、资金、项目、产业等瓶颈。以共享厂房项目构建乡村车间为方向,以资产、资源、资金的三资互促生态闭环为发展路径,激发全民谋发展的热情与动力,最终实现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增富。这里仅选择共享厂房发展模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几个乡镇村居作例证。

1.魏营镇:该镇综合分析村、社区闲置资源现状,盘活窑场、村部、旧校舍等类闲置资源,统筹利用各类资金,集中力量共建优质项目,想方设法为外来客商及返乡创业者筑好。镇内的涧北村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打算在废弃的村小学校舍和集中居住区闲置的集体土地上新建两栋共8200平方米厂房,但村里建设资金不足,于是鼓动镇内的庞塘村和王拐村入股,两村共计投入180万元,协议约定每年年底按入股资金的8%分红。厂房建好后随即被两家企业租用,每年给3个村的村集体带来55万元租金收入,同时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近两年,通过盘活利用闲置集体用地,魏营镇以共建共用共享方式已建或在建厂房达12栋,待建2栋,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已有8个项目入驻投产,新增用工400人,每年村集体增收350万元以上。

2.龙集镇:近年来,龙集镇对废弃厂房、荒废院落的基本情况进行排查摸底、深入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翻新加固、重新利用,作为民营经济的共享厂房”“创业车间,为优质招商项目腾出空间,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该镇滨湖社区工业集中区的共享厂房,通过集体+村民+社会模式建成1.7万平方米厂房,供多家企业租用,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不低于30万元,带动240余人家门口就业。而该镇内的勒东村,开展村企联建共享厂房,并推销村里的大米和水产品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今勒东村每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过350万元,还在保持连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3.瑶沟乡:坚持以既做加法、又做减法、质效并重的思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盘活闲置土地,激活废旧厂房等沉睡资源,新建或利用共享厂房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该乡盘活原私人散乱污企业厂房1万余平方米,招引3家企业入驻,带动50余人就业,其中1家企业已培育达规模以上企业。该乡通过利用乡工业园的共享厂房引进一家制衣公司落户,该企业投产后实现年开票销售2000万元,带动100余人就业,改变了原商贸类企业产出效益低的现状,提高园区厂房利用效率,为乡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出发展空间,让村居集体经济倍增提速,构建乡村振兴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共享厂房模式的推行路径及绩效  

  1.政策指引,全县联动。出台《泗洪县共享厂房入股及收益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共享厂房资金来源、入股分红、建设模式、风险管控等具体事项。发动全县经济薄弱村全要素共同参与,经济先进村发挥领头带动功能,制定税收地方留存、部分返还村居的标准,进一步激发村居、群众和企业热情,促进村居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由被动主动转变。运用全局观把全县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奖励资金和村居自筹资金等要素整合,组建成项目资本的底盘,着力构建强村+弱村”“资金+土地”“厂房+土地”“资金+厂房的分支化模式,在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村居做到厂房建设全覆盖、项目联动发展。

2.规范运行,高效推进。以合规合法程序保障共享厂房建设公开、公平、公正,做到所有项目必须经过有相应权属的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努力保障群众利益最大化。乡镇与县直单位密切对接,把用地、用水、用电、环评等作为共享厂房建设、企业落户的前置程序,所有流程必须在县直单位的监督指导下履行手续。在共享厂房建设过程中,县级领导直接挂钩经济薄弱村,建立强村项目会办制度,将村集体经济增收发展推向标准化;县委组织部门、农办部门负责具体推进,敦促发改、自然资源、财政、金融等部门,优先立项审批、落实土地指标、拨付奖补资金、提供金融贷款等扶持措施,其他部门与企业、社区和薄弱村建立多方联盟助力发展集体经济,在统一规划、 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五统一的工作框架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格局。

3.做实联结机制,保障利益分配。探索新型村集体经济,尊重村民意愿,坚持村集体是村民的集体这一基本原则,最大限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将村民的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村集体经济,村民变股民,而缔结的共同经营、收益分红机制,保障集体经济发展中主体不缺位,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出现。创新建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强化与担保合作,建立村集体、入股群众、入股企业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共享厂房经营的企业培育政策,提高企业经营稳定性,签订落户项目对赌协议,以保障年税收贡献同时以厂房租金收入支付固定的收益分红,以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积累和金融杠杆的撬动让各类主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4.多方拓展效益,实现三方共赢。一方面将使用权股权保障用地,推动难点热点,引导群众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共享厂房,实现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分红增收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注入拓宽来源渠道,整合村居账面闲置资金,在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前提下,调度各村居账面闲置资金入股共享厂房项目,并给予10%左右的年固定收益回报实现闲钱热钱。另外,依靠村企联建,助推共建共享,根据招引项目使用厂房的急迫程度,采用乡镇村居招标建设和企业自建、村居回购等方式,提高厂房建设效率。村居成立相应公司代表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共享厂房做到建管结合,也就是产权归属村居,由乡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共享厂房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运作、统一财务结算。截至目前,泗洪县建成共享厂房招引的上规模企业已超过40个,进厂务工村民每人每月增收3000-8000元,每年通过租金、分红、税金返还等形式增加村居集体收入2200多万元;全县292个涉农村居(社区)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88亿元,其中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0-100万元的村居达166个、超过100万元的村居达94个。这里以该县金锁镇为例,分析三方共赢的绩效。

一是村民收入稳增长。村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共享厂房,土地年收益从原来的每亩800元提高到每亩1500元的固定收益分红。当前,该镇村民已累计土地入股86.9亩,直接带动增收13万元。共享厂房招引企业带动村民240多人实现就业,每年累计增收超过900万元。

二是集体收入增途径。提升公共空间治理回收的集体资产资源质效,鼓励村居将公共治理清理出的废弃村小学校舍、单位院落等集体资源入股共享厂房,可享受每年每亩4000元的固定分红收益。目前,该镇有22.7亩集体用地入股落户经营的企业,每年可综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52.6万元,其中共享厂房租金151万元。

三是厂房效益大家享。金锁镇先后启动了金锁居、新河村、何宅村等4.3万平方米共享厂房建设,对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村集体资金参与共享厂房建设的,分别给予厂房投资额的8%8%10%的固定回报,村居将在五年内全额返还投入资金。目前,各方已投入资金3577.4万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552.4万元,村企联建投入资金2563万元,各村居投入资金462万元,已招引落户企业7家,全部投产后年税收将达1300余万元,实现企业运营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四、对共享厂房模式的若干思考及建议

泗洪县共享厂房发展模式,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但它仍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项目总体规模小、乡镇间和村居间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类型比较单一、区域不够广泛等问题。这里结合泗洪县“三农”工作实际状况与经验总结,提出四点看法

1.进一步做好顶层规划。建议将共享厂房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规划,在县、乡、村三级设立专门的落实小组,统筹负责以共享厂房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切实解决集体资源整合、发展项目筹划、土地指标配置、扶持资金筹集等关键问题。建立健全共享厂房项目管理体制,明确其发展目标及任务、保障政策和具体成效等,强化规划、建设、经营、资产管理、收益等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列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里。

2.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一方面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优化集体牵头、农户参与、企业入驻等方式,扩大共享厂房对集体成员和集体经济的纽带作用,提升合作行动效能。另一方面督促各乡镇按照村居工作要求配足、备好人员,提高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村产业专业化、组织化发展,不断克服土地分散经营、缺乏运行资金等弊端,逐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持续提高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进一步加强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在共享厂房建设中的头雁作用,全力培养和提高头雁的领飞能力,特别是提高管理和利用集体三资发展好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围绕全县正在深入开展的创赢泗洪创业富民行动,将共享厂房项目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全面创业指标考核中,共享厂房项目颁奖发放创业政策奖补,让共享厂房创业之路与全县全民创业同频共振,为打工经济变创业经济做贡献。

4.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一方面利用好泗洪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搭建洪创共享线上服务平台,全程共享厂房建设服务,包括挖掘优质项目资源、创新共享渠道、提供高效精准服务等。另一方面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省、市、县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对实施的共享厂房项目给予更大更多的奖补支持和更优惠更宽泛的贷款贴息。同时县、乡两级要抓好项目监管,严格共享厂房项目资金管理和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