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为纪念上海女子实验函授学院成立18周年,学院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报告厅举行了纪念大会。会议由王翠玉院长、陈霙副院长主持,部分优秀学员、教师骨干分别作了报告。200多名学员,办学点所属社区、赞助企业、上海集体经济研究会等代表参加了会议。
王翠玉院长首先做了主题发言,从办学经费的筹集、办学骨干的组成、办学思路与作风、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女子实验函授学院18年来的奋斗历程与教学感悟。学院自1994年6月成立,已为上海及全国的困难女性、农村贫困家庭的妇女、下岗女工、外来媳妇及务工人员开设20多种、3万多次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真正使她们走上了劳动致富的幸福之路。并先后17次获得全国及上海市各类先进称号及荣誉奖项。
而在这一个个成功与成才典范的背后,众所周知,无不包含着学院领导、教学团队以及社会上积极关心女子平民学校每一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无怨无悔的奉献。
随后,10位优秀学员及教师代表相继作了报告,大家都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与真切感悟,表达着对女子学院与创办团队的崇敬之意与赞美之情。
朱超洪的《在爱的滋润下艰难跋涉茁壮成长》,细致讲述了在女子学院关怀与帮助下,一位遭遇横祸致残的女孩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青浦张海迪”的故事。在1989年截瘫之后,是学院《女子文学》函授班点燃了她重新生活下去的信心,也唤起了她心中对文学的渴望,詹述仕班主任老师仔细批阅作业并时常在电话中进行单独辅导;王翠玉院长数十年间,坚持从市区至青浦区郊县上门探望,并积极鼓励她的学习与生活。在女子学院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下,其《走过冬天》的作品,200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十周年演讲比赛中,荣获青浦区残联二等奖,后又被《女性人才》、《新芽》等杂志采用。并在2010年,破格吸纳为青浦区作协会员,并被青浦残联聘为“自强模范”。除了学习上,女子学院还十分重视她的生活问题,在学院物资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将传真机等设备安装在她的家中,并聘请她担任院长办公室的打字员。不但给了她宝贵的就业机会、解决了收入问题,更是将一份爱心暖暖地传递到她的心房。
朱超洪的父亲也在之后发言,这位身患重病,两鬓斑白的老人,用最质朴的话语,感谢了长期关心他女儿成长及家庭生活的女子平民学校及校委领导。寥寥数语,却几度哽咽,此情此景,怎一个“感恩”所能概括?“大爱无言”,女子学院正是这样默默地关心着每一个人。
傅佩英老师的发言则生动展现了女子学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办学主旨。在《我与上海女子平民学校》报告中,记叙了从一位失业协保在家的女工,在学院几年的悉心栽培下,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教学相长”,不仅牢固掌握了新的上岗技能成为通一姐妹编织合作社的社长兼技术骨干,更义务成为女子学校手工编织班的实习指导老师及班主任。而在傅老师的发言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王院长为代表的“女子学校人”身上深深的“奉献精神”。正是开学时,王院长语重心长的一番话,改变了她最先“待岗度日”的消极思想,树立了踏实进取,努力学习的决心;正是学校开办的一系列免费培训课,通过老师们毫无保留的传授与指导,让她不仅自身学到了新的技能和本领,还能和姐妹编织合作社同事们共同钻研新的工艺,研发新的产品,共同使通一姐妹编织合作社成为全国闻名,受宝山区政府直接扶持的工艺礼品基地;而正是这种“奉献精神”的薪火相传,使得她在合作社日常工作的百忙之余,还能担任女子学院的手工编织班的指导老师及当地居委会的就业援助员。能为了2小时的学院课程,足足花上一周的时间来认真备课,教导好更多渴求知识的学员。能在合作社确保运营的情况下,吸收大量下岗女工,外来务工女性,不仅帮助她们摆脱生活上的窘境,更能走上“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集体致富之路。在2003年、2004年更是相继被评为“宝山区先进就业援助员”与“上海是促进就业先进个人”。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女子学校一贯秉承的“无私付出”与“乐意助人”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正如傅佩英老师自己所说“两位院长和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不但传授了我知识和技能,更教会了我奉献的真谛。使我在接受热心帮助的同时,能去帮助更多更有需要的人。”
陆卫平母女的亲身故事与体验,则深刻启发着在座的每一个人。陆卫平在1994年下岗回家,并遭遇离婚变故。当时为应对女儿高昂的学费,四处寻找能为下岗女工提供免费培训的机构,2001年终于找到上海唯一的女子平民学校。学校当时开办讲解《绒线编织》、《抽纱布艺刺绣》等课程。通过自身的努力,她如愿考取了学院与东华大学联合颁布的《服饰工艺》专业合格证书,圆了大学梦。并且,学院还积极为学员着想,联系实习机会,最终促使包括陆卫平在内的十多名女性成为高级绒线店等上海著名服饰工艺单位的技术员、导购员。不仅帮助她们重拾自信,而且使她们重新找到了自我的人身价值。
正如陆卫平女儿的一篇随感中写道的:“近年来,母亲忙碌起来,经常能看见她捧着书在挑灯夜读。”除了如此勤奋地学习,陆卫平一有空闲还常和女儿说起女子学院的事,总是娓娓道来以创始人王院长为代表的她们如何为弱势妇女群体作出的努力与牺牲。在担任学院绒线编织培训班的指导老师期间,更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她的女儿真切认识到作为老师该有的责任和义务,以及那一份热爱与执著。
正是在陆卫平和女子学院诸多事迹的影响下,她的女儿也将成为一名教师作为未来的理想。在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并但主动兼任学生辅导员。“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鼓励学生,教育学生。母亲把这份爱给了我和她的学生们,我希望自己今后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而有了陆卫平母女这样能够为教育献身与无私奉献的人,女子学院的办学力量才能越发强大,使更多人受益。
秉承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精神,始终坚持“爱满天下”的女子平民教育宗旨与定位的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18年来能始终为了千万广大弱势女性的利益而不断践行,艰苦跋涉,尤为值得大家赞扬与学习。虽然,因种种原因,女子学院有形地办学暂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相信,这一份无形的奉献精神与平民教育思想,必将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在每一个关心与爱护女子学院人的心中牢牢植根。上海集体经济研究会与上海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也将为姐妹合作社以及所有由女子学院学员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尽力提供各种咨询与服务。并在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努力拼搏,做好集体经济理论的传播者与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