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30
来源:互联网
调整字号:

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大成企业研究院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混合所有制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并提至“积极发展”的高度,与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国企的现状、经济形势和改革整体的客观条件等紧密相关。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尤其民营企业应当如何参与到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实是有经验值得借鉴的。在十多年前的国企改革浪潮中,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同国有企业展开了合作,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出现了很多争议和矛盾。本文将从民营企业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案例,找出规律、总结共性,为民营企业参与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一、改革的动机与路径

1.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民营资本为主的大型投资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机制与国有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有效嫁接,实现投资人、国有股东、管理层和员工的共赢。

2.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相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相对优势、优势互补,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3.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部门的需要。供电、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属自然垄断领域,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民营企业借助国有企业的平台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捷径”。在公用事业部门引入混合所有制,既可以保证民生、实现社会效益,又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4.民营企业争取平等待遇的需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混合后,投资主体属性发生改变,往往又有了国有企业的背景,社会信誉度提高,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和财产权益保障等方面待遇得到明显改善。

5.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途径之一。由于有限合伙人只享受利润分配,不参与企业运作,因此管理层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同时这一架构很好地解决了职工持股普遍存在的股份平均分散、激励作用弱、所有者责任不清的难题。

二、改革实践的体会

1.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民营股东具有共同价值理念是合作的核心基础。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案例,最重要特征是合作各方以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用共同目标联结共同利益。一是要有创造价值、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二是混合双方要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作为共同目标。

2.混合所有制企业重在转变机制。混合所有制不仅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通过融合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和国有企业管理规范的优势,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决策民主、管理科学、富有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价值创造力。

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越规范、越透明,程序越公平,质疑就会越少。参与国企改革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行为,复杂、敏感、质疑多,关键点是国有资产的定价和交易。

4.改革要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坚守不出乱子的底线。社会稳定是政府的底线,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确保不出乱子、不发生闹事,不突破政府底线。要保护所涉及的相关利益者的权益,这里主要指交易中对相对弱势中小企业的保护和国有企业员工的处置。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前一轮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一些制度障碍制约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也出现许多问题,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由于前一轮与国有企业合作的教训,很多民营企业还处在观望状态。民营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一些领导、国企员工及社会舆论仍然存在着对混合所有制的偏见和顾虑,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

2.民营企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缺乏稳定预期,处于观望的较多。

3.在一些企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民营企业没有话语权。

4.有的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浓厚,并延伸到管理混合所有制企业,行政干预影响了混合后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中国民商》2015年第12期。本文有删节。)

网站首页 >> 正文
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30
来源:互联网

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大成企业研究院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混合所有制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并提至“积极发展”的高度,与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国企的现状、经济形势和改革整体的客观条件等紧密相关。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尤其民营企业应当如何参与到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实是有经验值得借鉴的。在十多年前的国企改革浪潮中,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同国有企业展开了合作,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出现了很多争议和矛盾。本文将从民营企业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案例,找出规律、总结共性,为民营企业参与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一、改革的动机与路径

1.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民营资本为主的大型投资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机制与国有企业掌握的资源进行有效嫁接,实现投资人、国有股东、管理层和员工的共赢。

2.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相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相对优势、优势互补,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3.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部门的需要。供电、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属自然垄断领域,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民营企业借助国有企业的平台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捷径”。在公用事业部门引入混合所有制,既可以保证民生、实现社会效益,又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4.民营企业争取平等待遇的需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混合后,投资主体属性发生改变,往往又有了国有企业的背景,社会信誉度提高,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和财产权益保障等方面待遇得到明显改善。

5.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途径之一。由于有限合伙人只享受利润分配,不参与企业运作,因此管理层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同时这一架构很好地解决了职工持股普遍存在的股份平均分散、激励作用弱、所有者责任不清的难题。

二、改革实践的体会

1.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民营股东具有共同价值理念是合作的核心基础。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案例,最重要特征是合作各方以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用共同目标联结共同利益。一是要有创造价值、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二是混合双方要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作为共同目标。

2.混合所有制企业重在转变机制。混合所有制不仅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通过融合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和国有企业管理规范的优势,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决策民主、管理科学、富有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价值创造力。

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越规范、越透明,程序越公平,质疑就会越少。参与国企改革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行为,复杂、敏感、质疑多,关键点是国有资产的定价和交易。

4.改革要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坚守不出乱子的底线。社会稳定是政府的底线,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要确保不出乱子、不发生闹事,不突破政府底线。要保护所涉及的相关利益者的权益,这里主要指交易中对相对弱势中小企业的保护和国有企业员工的处置。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前一轮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一些制度障碍制约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也出现许多问题,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由于前一轮与国有企业合作的教训,很多民营企业还处在观望状态。民营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一些领导、国企员工及社会舆论仍然存在着对混合所有制的偏见和顾虑,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

2.民营企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缺乏稳定预期,处于观望的较多。

3.在一些企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民营企业没有话语权。

4.有的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浓厚,并延伸到管理混合所有制企业,行政干预影响了混合后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中国民商》2015年第12期。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