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四川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从实际出发,支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截至2014年6月,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已近4.2万个,较上年底增长21%。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覆盖全省60%的建制村,带动43%以上的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9月四川省召开了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省委再次强调,对如何选择包括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在内的土地流转方式,不作统一规定,把决定权交给农民。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经过几年探索,目前省内合作社显示出了强劲的活力。例如崇州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个,入股土地占全市耕地面积四成多;由1460名职业经理人领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也已初具规模。合作社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构建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运行机制。理事会决策“种什么”,经理人负责“怎样种地”,生产成本由社员出资,收支和分配统一公示,接受监督。理事会同经理人签订经营合同,经营纯收入一般按1∶2∶7分配,即1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20%作为职业经理人佣金,70%作为社员分红、实行按股分配。又如南充市建立“农民产业园”、内江市农业探索“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等,一批散发基层“泥土芬芳”的合作经营探索,激活了土地经营权,为深化农村改革与农民增收“开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