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正文
习近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
发布时间:2014-07-18
来源:互联网
调整字号:

7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智囊会议或常态化

类似会议并非第一次,但8日的座谈会确实较为隆重且首次对外报道。中央政研室主任王沪宁、中办主任栗战书、中央财办主任刘鹤、中央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央行行长周小川、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等重要经济官员悉数到场。

座谈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院长王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世锦,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世行前副行长林毅夫,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中国改革基金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分别就国际经济形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金融工作、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治理等谈了看法。专家学者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改革落实力度,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发达国家如美国,设有专门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这些都是常设机构,由专业的经济学家给美国总统提出经济政策建议。而美国的国家经济委员会,还承担一定的跨部门协调职能。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特别指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培林称,从总书记的表态可预期,未来这样形式的座谈会,应该还会召开。

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几位学者多来自学院和科研所,研究中长期问题者居多,虽然这些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代表性。

林毅夫坚信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他曾称,从2008年开始,中国仍会有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期。自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是国际周期因素造成的,而非中国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或其他体制因素。与此同时,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主张。

王战的看法是,全球经济正处衰退与转型的并存期,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他在418日的“卓越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表示,前几年的宏观调控太频繁,让市场和企业无所适从。而现在经济波动如果没有触碰底线,中央就不会出短期刺激政策。

李扬则在614日“2014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着减速问题,不得不承认中国需要微刺激,而稳经济需要投资。要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今年3月,刘世锦曾阐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他提出,力争通过一两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将转入增长新常态,或者“中高速稳定增长期”。其间需要经历一个底部的探明,之后6%~7%的增速将持续5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意味着过去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驱动的投资高增长时代将结束。”

稳增长促“新常态”

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改革落实力度,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今年5月,习近平赴河南调研,表述了“新常态”这一新提法。此次会议中习近平书记进一步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习近平的这一表述被多家机构解读为“下半年稳增长政策应无太大变化”。

刘培林认为,这一判断应该说找准了我国当前阶段“三期叠加”的特征下,“稳”与“进”结合点,政策措施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动力。刘培林分析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说已经或正在告别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快速增长的“旧常态”的话,那么,以生产率和创新驱动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需要付出艰苦而持续的努力。

“平稳地过渡到新常态,有三方面的主要任务。”他分析,第一,要化解“旧常态”下形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隐患,如化解财政金融风险;让丧失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业和企业平稳退出,化解过剩产能,等等。第二,要形成以生产率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的增长引擎。第三,实现包容性发展,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参与现代化进程、公平地享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体面发展的机会。“这三方面的任务内在关联,缺一不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就是‘稳’与‘进’的结合点。”

 

网站首页 >> 正文
习近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
发布时间:2014-07-18
来源:互联网

7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智囊会议或常态化

类似会议并非第一次,但8日的座谈会确实较为隆重且首次对外报道。中央政研室主任王沪宁、中办主任栗战书、中央财办主任刘鹤、中央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央行行长周小川、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等重要经济官员悉数到场。

座谈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院长王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世锦,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世行前副行长林毅夫,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中国改革基金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分别就国际经济形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金融工作、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治理等谈了看法。专家学者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改革落实力度,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发达国家如美国,设有专门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这些都是常设机构,由专业的经济学家给美国总统提出经济政策建议。而美国的国家经济委员会,还承担一定的跨部门协调职能。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特别指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培林称,从总书记的表态可预期,未来这样形式的座谈会,应该还会召开。

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几位学者多来自学院和科研所,研究中长期问题者居多,虽然这些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代表性。

林毅夫坚信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他曾称,从2008年开始,中国仍会有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期。自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是国际周期因素造成的,而非中国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或其他体制因素。与此同时,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主张。

王战的看法是,全球经济正处衰退与转型的并存期,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他在418日的“卓越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表示,前几年的宏观调控太频繁,让市场和企业无所适从。而现在经济波动如果没有触碰底线,中央就不会出短期刺激政策。

李扬则在614日“2014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着减速问题,不得不承认中国需要微刺激,而稳经济需要投资。要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今年3月,刘世锦曾阐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他提出,力争通过一两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将转入增长新常态,或者“中高速稳定增长期”。其间需要经历一个底部的探明,之后6%~7%的增速将持续5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意味着过去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驱动的投资高增长时代将结束。”

稳增长促“新常态”

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实施一些兼顾当前和长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改革落实力度,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今年5月,习近平赴河南调研,表述了“新常态”这一新提法。此次会议中习近平书记进一步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习近平的这一表述被多家机构解读为“下半年稳增长政策应无太大变化”。

刘培林认为,这一判断应该说找准了我国当前阶段“三期叠加”的特征下,“稳”与“进”结合点,政策措施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动力。刘培林分析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说已经或正在告别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快速增长的“旧常态”的话,那么,以生产率和创新驱动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需要付出艰苦而持续的努力。

“平稳地过渡到新常态,有三方面的主要任务。”他分析,第一,要化解“旧常态”下形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隐患,如化解财政金融风险;让丧失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业和企业平稳退出,化解过剩产能,等等。第二,要形成以生产率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的增长引擎。第三,实现包容性发展,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参与现代化进程、公平地享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体面发展的机会。“这三方面的任务内在关联,缺一不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就是‘稳’与‘进’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