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在内的几个外贸出口大省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带来了四个问题:人手短缺,运输及原材料价格因素,用工成本上升,市场丢失。中小微外贸企业担忧无法接单或者接单后无法完成导致失去海外市场。对出口企业而言,订单就是“生命”,有了订单就有了市场。因此,当前中小微出口企业主要任务就是接单,如果不接单,企业生存就会面临问题。只有抱团取暖,度过严寒后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条经验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的企业有人手缺订单,有的企业有设备缺资金,大家把资源集中起来先把订单做完再分成。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让企业不仅保住了订单,也稳住了市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年类似,中小微企业仍然可照方抓药。
魏建国建议,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应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作用,结合行会、商会的力量,依靠驻外使馆、商务处,给予中小微外贸企业帮助,努力做到“五通”:一是信息通;二是买卖双方的要求和人员通;三是金融通,可考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使金融的力量到位;四是服务通,当前中小微企业特别希望政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相关平台,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货源、设备、用工的情况,以利于行业内相互协调;五是市场通,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建立起统一、透明的市场,不应因为“抗疫”而采取“一刀切”、各自为战的办法,人为不必要地制造交通和市场隔断。我国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五六七八九”(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的作用,值得各级政府部门、各平台、各商会行会以及全社会助他们一臂之力,增强他们抵御严寒的能力。最后,虽然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笔者对今年的外贸形势依然抱有信心。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困难时期所能释放出的红利,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这种优势将助力中国企业度过严寒。2020年既面临着“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又面临“十四五”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经历过“战疫”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更加珍惜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成果。疫情过去后,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必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