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道路自信: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不动摇
发行时间:2020-04-15
网站编辑:张恒杰
来源:天津集体经济创新网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提出道路自信问题呢?道路自信指的什么呢?中国还有很多人并不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正确的。

主张大规模私有化的人,主张在中国大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是想让中国成为美国及资本主义附庸的人,他们口头上也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他们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存、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让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消灭集体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主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英雄创造历史,贫富两极分化天然合理,走共同富裕之路,“是亡国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资本神圣,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重大问题由股东按出资比例决定。

方向决定道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影响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个与劳苦大众利益诉求截然不同的“利益集团”,其本质特征是贪污腐化、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不靠诚实劳动致富,缺少帮助穷人致富的基本准则。他们是走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对于党内外确实存在的“利益集团”,要分化瓦解,放弃贪婪,抛弃腐朽,站到人民队伍中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建国以后就拉开了序幕,只是这条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追寻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学习苏联经验,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确立建国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方针、政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如同指挥人民解放战争那样,苦心积虑,指导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因过急过快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过度强调阶级斗争,本想尽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结果反倒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本想尽快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富起来,实际上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真正富起来,一些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本想尽快提升综合国力,建国30年来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整体水平还不尽如意。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的蓝图如下:

判断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我们中华民族大有希望。中国人能干,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我们坚信,十五大确立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但是,主张大规模私有化的人,主张“非国即私”(中国的所有制结构除了国有就是私有,只要有这两种所有制就行了,不需要再有什么中间道路)的人,一直在为这条道路制造障碍。《矛盾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先动摇。

(作者为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会长兼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

道路自信: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不动摇
发行时间:2020-04-15
网站编辑:张恒杰
  
来源:天津集体经济创新网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提出道路自信问题呢?道路自信指的什么呢?中国还有很多人并不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正确的。

主张大规模私有化的人,主张在中国大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是想让中国成为美国及资本主义附庸的人,他们口头上也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他们主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存、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让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消灭集体经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主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英雄创造历史,贫富两极分化天然合理,走共同富裕之路,“是亡国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资本神圣,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重大问题由股东按出资比例决定。

方向决定道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影响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个与劳苦大众利益诉求截然不同的“利益集团”,其本质特征是贪污腐化、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不靠诚实劳动致富,缺少帮助穷人致富的基本准则。他们是走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对于党内外确实存在的“利益集团”,要分化瓦解,放弃贪婪,抛弃腐朽,站到人民队伍中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建国以后就拉开了序幕,只是这条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追寻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学习苏联经验,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确立建国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方针、政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如同指挥人民解放战争那样,苦心积虑,指导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因过急过快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过度强调阶级斗争,本想尽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结果反倒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本想尽快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富起来,实际上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真正富起来,一些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本想尽快提升综合国力,建国30年来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整体水平还不尽如意。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的蓝图如下:

判断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我们中华民族大有希望。中国人能干,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我们坚信,十五大确立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但是,主张大规模私有化的人,主张“非国即私”(中国的所有制结构除了国有就是私有,只要有这两种所有制就行了,不需要再有什么中间道路)的人,一直在为这条道路制造障碍。《矛盾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先动摇。

(作者为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会长兼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