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70年以来,日本、韩国等通过不断扩大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加快科技再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赶超以及经济的转型发展,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经验表明,转型发展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风险和外部风险防范,否则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资产泡沫、债务危机以及恶性通货膨胀会严重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也难以有效抵御外部的冲击。日、韩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历的风险教训值得汲取。
1.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泡沫。“二战”后,日本以制造业为投资重点,通过政府主导对经济战略进行多次调整,到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完全依赖石油的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国内产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经济陷入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高企,在197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日本经济逐步向内需主导型转型,技术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60年代中期的16%逐步上升到70年代中期的32%。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经济泡沫风险在不断加剧。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日本放松了对外汇交易市场的干预,日元对美元汇率直线攀升,一方面削弱了日本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型电子与制造企业纷纷外迁亚太其他地区,“产业空心化”现象逐渐蔓延;另一方面,日元升值刺激了市场的投机气氛,为了对冲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影响,日本也一度在国内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引发了一场由金融市场和不动产市场牵头、信用恶性膨胀为基调的“泡沫经济”。由于资产价格的上升得不到实体经济支撑,市场、企业和个人信贷因周转不灵产生连锁反应,金融环境急剧恶化,最终“泡沫经济”破灭,形成自“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的经济全面衰退。这既有日本经济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挤压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经济结构发展转型不当的内部因素,特别是控制和监管金融风险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日本经济的应变能力和增长的可持续性。
2.韩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波动。韩国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从较低收入水平一跃成为新兴的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政府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于1984年确定微电子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产业和光产业等核心战略产业,并陆续制定了各产业发展计划,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韩国由于未能同时推进经济结构和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垄断企业大肆扩张,国家与企业的负债资产比例严重恶化,导致其遭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元贬值,股市下跌,大量资本流出,仅1997年11和12两个月,资本外流累计达98亿元,占韩国当年GDP的2%;危机后有765家银行在结构调整中破产撤销或被收购合并重组。1998年银行业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14.48万亿韩元。同时,韩国制造业的新增就业岗位急剧下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就业状况快速萎缩,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从1989年的24.4%锐减到2010年的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