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上海街道集体工业的改革
发行时间:1986-06-20
网站编辑:葛修禄
来源:研究所

上海街道集体工业的改革

葛修禄

    上海市街道工厂共有1200多家,22.4万人,1984年度,产值17亿元,利润2.1亿元,缴纳工商税、所得税2.05亿元。几年来安排了17万待业知青就业,同时赡养着17万退休职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坚持改革,艰苦创业,在基础薄弱和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推动着生产的持续发展,以1984年同1978年比,工业产值增长4,16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31.48%。今年利润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产值的增长幅度,势头更好。六年来,在发展生产的基跟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得到正确处理:缴纳国家税收增长2.4倍,平均每年递增22.?%,企业利润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15%,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7倍,平均每年递增12.9%,回顾总结推动街道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六年来主要是从下列八个方面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激发了集体企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一)从搞活分配着手,作为搞活企业的突破口。在这方面,六年来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搞活奖金。1980年起市集体办会同财政、劳动部门将奖金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目前各区按秘润提奖率为13.8%,人均全年奖金超过一百元以上部分提奖率递减为10.?%,再根据区总水平核定每个企业的提奖率。去年全市人均全年奖金142元,既调动了积极性,又保证了三者利益。第二步经营承包。1983年试点,1984年全面推广,85%以上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车间、班组等的纵向承包和供销,新产品开发等横向承包,明确奋斗目标,严格奖惩办法,进一步健全了以责为核心、权为条件、利为动力的经济责任制。第三步全部劳动报酬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今年起经市府批准试行工资总额同企业毛利润(净收入)挂钩,按核定的比例上下浮动,同时确定产品质量,成本、安全等考核指标,全市人均每月增收超:过15元的部分要适当节制、以旺养淡。这三步将单位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显著拉开,激发了干部职工求贡献、求发展、搞活经营,开创新局面的拼搏精神。

    (二)生产经营范围方面,突破了只准为大工业加工服务、修旧利废的禁令,在继续搞好加工服务的同时,从市场需要出发发展商品生产。街道工业建立二十多年来一直只为国营大工业服务、修旧利废,未经批准不得自产自销。随着知青大批吸收、家庭妇女大批退出,建,立工资制度和退休劳保制度之后,单靠加工费入不敷出。在这种压力面前,在党的搞活集体企业的号召下,从1979年起确定了在继续搞好加工协作的同时,从市场需要出发,发展自产自销生产的方针。目前街道工业仍有半数职工.为25个局、60个公司的二千多家大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加工协作任务,同时发挥‘船小掉头快”的长处,发展自产自销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着大量轻工日用商品,六年生产猛增二十多倍,占总产值的比重由?8年的23.2%增长为84年的84.6%。1983年,在市府领导的启示下,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发动街道工业开展“一厂一品”活动,推动产品向新颖、特色、优质的方向发展。

    (三)流通领域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经营,使产销直接见面。过去街道工业产品单纯依赖于商业部门的订货收购,一度处于被动的困境。为此,推动各区、各厂走出去、请进来、开拓市场,同时从1982年起,每年春秋二季市里举办街道工业联合展销订货会,主要请全国县以下商业单位一万多人参加,使产销直接见面。如1985年两次,900多家厂展出2.7万种商品,八天成交额达11亿元.通过展销和竞争,培养各厂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和经营观念。

    (四)向郊区和外地扩散、联合,建设成品销售、原料供应,特别是加工生产的基地。市场打开后除了建立成品销售网络、原材料供应基地外,由于生产受市区场地的限制,往往跟不上市场的需要。实行两利政策,有计划地向郊区和外地扩散,发展外协作加工点,组织联营企业,把握设计打样和成品检验这两头,利用外地厂房、资金、劳动力,将生产力迅速组织起来,使自己由生产型改变为经营型,发挥中心城市的应有作用,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

    <五)用人制度上,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多方吸收人才。过去街道工厂大多是“老阿姨”当家,她们虽有勤俭刻苦的好作风,但不能适应市场经营、企业管理的需要。这几年经过多次整顿改组,目前全市街道工厂厂长中90%属青年,  有的还经过电大,  业余工大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这是近几年生产面貌逐步改变的关键一着。1984年市府42号文还批准集体企业招聘人才、自定报酬,至今已有八百多名有专长人员自愿到街道工厂工作。国家还分配二百多名大学生来街道工厂工作。同时还抓紧职工的文化补习、业务培训,目前经过自学和培养,具有各种职称的人员共一千多人。

    (六)和利.研单位、大专院校结合,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去年各区普遍和有关研究所、大学,科协,退休工程师协会、爱建公司等对口协作,包括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转让新技术、协同技术攻关等。在各方面的支援协作下,街道工厂新产品新品种,1983年为265只,1984年为456只。静安区新产品投产后所创的产值,1984年占该区总产值的58%。

    (七)改进收益分配,逐步使企业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过去街道工厂一直是统收统支、统负盈亏,1980年起税后利润一般按3、3、3、1的比例分配(30%留企业、30%交公司、30%交区局、10%交街道办事处),1985年起一般改为50%税后利润留在企业。打算今后要进一步扩大留厂部分的比重,使企业能进行技术改造、改善集体福利、扩大再生产。

    (八)政企逐步分开,初步改进管理体制。街道工业原来一直由街道党委,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肩负着地区居民工作的街道党委和办事处难以继续领导.伺时政企合一,生产难以发展。1984年开始经市府批准,在政治上业务上脱离街道,改由各区分设若干公司,按专业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领导管理。同时分给街道10%税后利润,以贴补社会福利事业继续照办,街道必需干部继续输送支持,街道统一布置的社会任务继续遵照执行。在市里,也设置专职的业务机构,负责向各区业务机构对口协调服务。

    但是,上述一些做法只是探索,改革中还碰到不少问题。如企业内部的大锅饭还投有很好解决,生产管理缺乏成熟经验;收益分配的一些规定有的没有落实,市区级机构如何合理设置还需研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加以解决,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上海街道集体工业的改革
发行时间:1986-06-20
网站编辑:葛修禄
  
来源:研究所

上海街道集体工业的改革

葛修禄

    上海市街道工厂共有1200多家,22.4万人,1984年度,产值17亿元,利润2.1亿元,缴纳工商税、所得税2.05亿元。几年来安排了17万待业知青就业,同时赡养着17万退休职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坚持改革,艰苦创业,在基础薄弱和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推动着生产的持续发展,以1984年同1978年比,工业产值增长4,16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31.48%。今年利润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产值的增长幅度,势头更好。六年来,在发展生产的基跟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得到正确处理:缴纳国家税收增长2.4倍,平均每年递增22.?%,企业利润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15%,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7倍,平均每年递增12.9%,回顾总结推动街道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六年来主要是从下列八个方面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激发了集体企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一)从搞活分配着手,作为搞活企业的突破口。在这方面,六年来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搞活奖金。1980年起市集体办会同财政、劳动部门将奖金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目前各区按秘润提奖率为13.8%,人均全年奖金超过一百元以上部分提奖率递减为10.?%,再根据区总水平核定每个企业的提奖率。去年全市人均全年奖金142元,既调动了积极性,又保证了三者利益。第二步经营承包。1983年试点,1984年全面推广,85%以上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车间、班组等的纵向承包和供销,新产品开发等横向承包,明确奋斗目标,严格奖惩办法,进一步健全了以责为核心、权为条件、利为动力的经济责任制。第三步全部劳动报酬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今年起经市府批准试行工资总额同企业毛利润(净收入)挂钩,按核定的比例上下浮动,同时确定产品质量,成本、安全等考核指标,全市人均每月增收超:过15元的部分要适当节制、以旺养淡。这三步将单位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显著拉开,激发了干部职工求贡献、求发展、搞活经营,开创新局面的拼搏精神。

    (二)生产经营范围方面,突破了只准为大工业加工服务、修旧利废的禁令,在继续搞好加工服务的同时,从市场需要出发发展商品生产。街道工业建立二十多年来一直只为国营大工业服务、修旧利废,未经批准不得自产自销。随着知青大批吸收、家庭妇女大批退出,建,立工资制度和退休劳保制度之后,单靠加工费入不敷出。在这种压力面前,在党的搞活集体企业的号召下,从1979年起确定了在继续搞好加工协作的同时,从市场需要出发,发展自产自销生产的方针。目前街道工业仍有半数职工.为25个局、60个公司的二千多家大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加工协作任务,同时发挥‘船小掉头快”的长处,发展自产自销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着大量轻工日用商品,六年生产猛增二十多倍,占总产值的比重由?8年的23.2%增长为84年的84.6%。1983年,在市府领导的启示下,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发动街道工业开展“一厂一品”活动,推动产品向新颖、特色、优质的方向发展。

    (三)流通领域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经营,使产销直接见面。过去街道工业产品单纯依赖于商业部门的订货收购,一度处于被动的困境。为此,推动各区、各厂走出去、请进来、开拓市场,同时从1982年起,每年春秋二季市里举办街道工业联合展销订货会,主要请全国县以下商业单位一万多人参加,使产销直接见面。如1985年两次,900多家厂展出2.7万种商品,八天成交额达11亿元.通过展销和竞争,培养各厂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和经营观念。

    (四)向郊区和外地扩散、联合,建设成品销售、原料供应,特别是加工生产的基地。市场打开后除了建立成品销售网络、原材料供应基地外,由于生产受市区场地的限制,往往跟不上市场的需要。实行两利政策,有计划地向郊区和外地扩散,发展外协作加工点,组织联营企业,把握设计打样和成品检验这两头,利用外地厂房、资金、劳动力,将生产力迅速组织起来,使自己由生产型改变为经营型,发挥中心城市的应有作用,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

    <五)用人制度上,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多方吸收人才。过去街道工厂大多是“老阿姨”当家,她们虽有勤俭刻苦的好作风,但不能适应市场经营、企业管理的需要。这几年经过多次整顿改组,目前全市街道工厂厂长中90%属青年,  有的还经过电大,  业余工大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这是近几年生产面貌逐步改变的关键一着。1984年市府42号文还批准集体企业招聘人才、自定报酬,至今已有八百多名有专长人员自愿到街道工厂工作。国家还分配二百多名大学生来街道工厂工作。同时还抓紧职工的文化补习、业务培训,目前经过自学和培养,具有各种职称的人员共一千多人。

    (六)和利.研单位、大专院校结合,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去年各区普遍和有关研究所、大学,科协,退休工程师协会、爱建公司等对口协作,包括组织科研生产联合体、转让新技术、协同技术攻关等。在各方面的支援协作下,街道工厂新产品新品种,1983年为265只,1984年为456只。静安区新产品投产后所创的产值,1984年占该区总产值的58%。

    (七)改进收益分配,逐步使企业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过去街道工厂一直是统收统支、统负盈亏,1980年起税后利润一般按3、3、3、1的比例分配(30%留企业、30%交公司、30%交区局、10%交街道办事处),1985年起一般改为50%税后利润留在企业。打算今后要进一步扩大留厂部分的比重,使企业能进行技术改造、改善集体福利、扩大再生产。

    (八)政企逐步分开,初步改进管理体制。街道工业原来一直由街道党委,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肩负着地区居民工作的街道党委和办事处难以继续领导.伺时政企合一,生产难以发展。1984年开始经市府批准,在政治上业务上脱离街道,改由各区分设若干公司,按专业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领导管理。同时分给街道10%税后利润,以贴补社会福利事业继续照办,街道必需干部继续输送支持,街道统一布置的社会任务继续遵照执行。在市里,也设置专职的业务机构,负责向各区业务机构对口协调服务。

    但是,上述一些做法只是探索,改革中还碰到不少问题。如企业内部的大锅饭还投有很好解决,生产管理缺乏成熟经验;收益分配的一些规定有的没有落实,市区级机构如何合理设置还需研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加以解决,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