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进行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试点,在纺织、轻工行业率先开始,主要有4个类型:
一、新建企业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试点。上海埃通电气有限公司,经营者群体持股1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7%。经营者群体由企业中层以上干部,技术、营销、业务骨干30人组成。在分配上,经营者群体的收入由基本年薪和红利两部分组成。
二、优势老企业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试点。上海康派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为6486万元,其中国家股5984万元,占92.3%;经营者群体持股216万元,占3.3%;职工持股会持股286万元,占4.4%。有的优势企业由主要经营者个人出资抵押经营,如上海关勒铭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晨出资30万元,以个人财产风险抵押经营企业法人财产,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完成当年考核指标,按税后利润10%分红利:超额完成指标的,超额部分加提10%红利;未完成考核指标,则按相同比例扣减抵押金。
三、老企业用优良资产进行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试点。司麦脱服饰公司从上海新光厂分离出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由单一投资主体变成多元投资主体,总股本为1200万元,其中国有股960万元,占总股本80%;经营者群体持股120万元,占总股本10%;职工持股会持股120万元,占总股本10%。
四、在集体小企业中进行经营者控大股经营试点。上海三明食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文明自筹26万元,买下了52%的企业股份,成为投资控股者,在他带动下,3年公司总资产增值80倍,年销售额增长100倍。
上海进行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试点的企业都取得显著成效。但迄今为止,这项试点进展并不快。主要原因是愿意挺身而出、敢于试点的经营者较少。他们反映有三难:一是市场变化大,风险难预测。二是不良不实资产难剥离。三是_企业退休职工多,难负担。组织试点工作的出资人也有畏难情绪:一是模式新,标准难把握。如持股分红与经济效益挂钩究竟如何把握百分比。不良不实资产剥离太少,经营者不愿持股:剥离过多,又怕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压力重.关系难处理。企业要承受各种摊派、赞助、招待,现在是国有企业,多开支一些是国家的:经营者群体持股后,“斤斤计较”起来,各方面关系难以处理。三是中介费用过高,难承受。据测算,一家1000万元资产价值的企业,要完成资产交易,必须支付的中介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高达400万元,使一些出资者万不得已不去迈这道“坎”。四是担心持股经营没有法律依据,唯恐将来政策有变。
(朝摘自《上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