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华西村、永联村和长江村等所在的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村集体为单位的经济主体,依靠集体积累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华西村是从人民公社体制下变异出来的一种另类集体经济,后期则演变为了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民间公司模式。吴仁宝去世以来,华西村一时成为社会各方的争议热点,引发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集体经济,其实这种“财产共有式”的集体经济从始至终都一直饱受争议。3月20日,长江日报发表了《农村发展关键不在寻找模式》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很多人讨论华西是不是“集体经济”的典范,这个问题真假难辨,其实也并不重要。文章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寻找模式,而在于体制上寻找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突破口,让农民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自由寻找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梦”的本质。
农村发展关键不在寻找模式
江苏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罹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华西村家中逝世。华西村、“华西模式”再次摆在人们眼前,现实与历史之间,一些问题耐人思索。
华西村成名甚早。五十年来作为农村“样板”屹立不倒。但是,华西这个典型,任何时候都不曾被复制过。前赴华西取经的团队历来络绎不绝,人们各取经验,惟独“模式”搬不走。今天人们推崇华西的“集体经济”,但又无法从市场规律中援引它的做法,“集体经济”还是“家族经济”的争议现在也很热烈。
事实上,一个村走了五十多年的典型之路,承载的典型意义不断转型,所谓典型,也早已成了一件外衣。回顾一下历史:“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华西,就已经办起了五金厂;改革开放伊始,农村搞包产到户,华西却没分田,集中集体资源办企业;今天的华西,村即企业,企业即村,两者已经混同一体,远远超出一般的农村发展经验。华西所走之路,无疑充满冒险精神,也抢抓了机遇,最终赢取了政治优势,获得了政治资源,很好地服务了经济发展。华西在中国农村现实、理想、政治情势之间,走出了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吴仁宝坦陈:“政治优势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点华西村从来没有动摇过。”这句肺腑之言,几乎总结出不少明星村、专业村的“典型”经验。
华西不可复制,因为机遇不可再现,吴仁宝不可多得。很大程度上,正是吴仁宝的个人决断力影响了华西的命运。今天,很多人依然讨论华西是不是“集体经济”的典范。这个问题真假难辨,其实也并不重要。在这背后,真实的力量,体现为吴仁宝这种能人的随机应变:知道中国农村现实,了解国家政治动向,找得准政治定位,敢闯、敢试。
我们回顾华西村,并非视其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华西事实上已不能算作一个村,它的发展也超出了农村经验,回答不了当前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目前,一些人急于将华西村树为集体经济的典范,应该说是意识形态的考量超过了对农村真实发展路径的思考。诚然,华西村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但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的巨大生产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两者不存在互相否定的关系。
如果富裕是衡量农村发展的唯一标准,华西村确有过人之处。但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现在富裕的农村不只有华西村一个个例,有靠土地富起来的,有靠资源富起来的,也有靠办企业富起来的,每个省甚至每个县,都不缺乏这样的典型。然而中国农村的整体发展,依然不容乐观。
聚各种资源打造一两个样板,并不难做到,但除了作为政绩符号,并不具备一般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寻找模式,而在于思考农业、农村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在体制上寻找再次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突破口,让农民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自由寻找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