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谈“虚拟联合体”
当前,有不少企业一没有市场,二没有效益,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但却拥有一定的厂房、设备、人才等存 量资产;而另有一些企业虽然手握过硬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有市场,也能创效益,却苦于奖金匮乏,而难以为继。这些企业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优势,以什么手段和办法将这些企业组合起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共获新生呢?
山西省计委主任张奎提出了“虚拟联合体”的改革模式。“虚拟联合体”的具体含义是以产品为纽带,以市场、效益为核心,把一些没有市场、效益不佳,甚至濒临倒闭但又有较强设备和能力的企业“网罗”在其周围,使这些被联合的部门、车间由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分别为不同的核心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形成事实上的“一仆多主”。
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虚拟联合体”最明显的益处是由于这种联合不改变核心企业与一个车间及母体企业的产权、财务隶属关系,所以磨擦小,运作效率高。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认为,“虚拟联合体”一是有利于推进企业集团化的进程;二是有利于解决资源分散的问题;三是可以弥补资产重组的一些弊端。国企改革中最棘手的是国企在债务、人员等方面的历史负担问题以及产权问题,这是资产重组绕不过的,但这种方法可暂时先不触动深层矛盾,先把企业有效的部分用起来。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常修泽教授认为,“虚拟联合体”是企业重组和制度变迁的过渡形态,它搭了两座桥:一是通向集团化的桥,要使企业有竞争力,在组织形式上必须有大集团;二是通向民营化的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向国有经济盘活存量。这种“兵不刃血”的方式最终必须向“兵临城下,攻坚血刃”过渡,也就是浅层改革向深层改革推进。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胥和平说,“虚拟联合体”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只是个状态的过渡,而非时间的过渡,所以它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只是在国企困难重重的今天,它显得特别重要一些。
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认为,“虚拟联合体”不是过渡形式,是长远的。他追溯了西方经典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兴衰来证明这种形式只是一帖药,只要病没好,就要吃。
专家们认为:国企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其间风风雨雨,新招迭出,但确切地说,时至今日仍无突破性的进展。“虚拟联合体”的理论和实践在此背景下产生、发展,应该说是很好的事情。面对这一还在发展中的事物,对其作用和前景,既不宜否定,也不宜夸大,明智的态度应该是: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