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10月2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说:“我们的目标是,到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对此人们众说纷纭。
不少人把现代化的标准定为综合国力的强盛。而综合国力的判断标准则多种多样。有专家细化为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等的影响力和强制力;也有人认为应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行业能力、军备状况、人口数量、民族的特性、国民士气、外交素质和政府能力等;还有人分为国际贡献能力、生产能力和强制能力等。不过,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关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分为地区实力、对外开放程序、政府作用、金融活动、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八大要素,并细分为41个领域、234项指标。我国政府也参阅这种划分,把小康社会的标准制定为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面貌和生活环境等六大指标和16项分指标。
关于现代化的具体标准,人们比较赞成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的10个方面量化标准:人均收入每年在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2%-15%;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服务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80%以上的人口识字,有文化;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占适龄组青年总数的30%-35%;平均寿命在60岁以上;至少每800人有一名医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对于英格尔斯在80年代提出的评判标准,专家们认为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人均收入,现在美、日、瑞士等国已经达到3万多美元,人均3000美元只是20年前的标准了。当然,如果用购买力平价的评价体系作为收入标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具有爆发性的特点,往往是社会基础设施相对不足,比如高等级道路铺装率、自来水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绿地面积人均占有等等,是不是应该纳入现代化的评判标准?电话的普及率、使用网络通信的人数比例等,是不是都应该成为现代化的考核标准?
但不管怎么说,英格尔斯的标准还是得到相当多的人们的赞同的。客观地讲,这个标准定得并不是很高,仅仅是“及格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