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城镇合作经济信息 >> 正文
一家职工持股会控股两家上市公司
发行时间:2000-10-3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一家职工持股会控股两家上市公司

    由上海东、西大众(即改名后的大众科创和大众交通)职工共同出资7000万元创立的大众职工持股会,成立于1997年2月。有谁能想到,两年多后,竞能相对控股两家上市公司,控制的社会资产高达44亿多元,控制比例高达60多倍。

    西大众和东大众分别于1992年8月和1993年3月上市、上市时总股本分别为8590万元和1400万元。原来的股权构架是:西大众8590万元总股本中,国家股是第一大股东,持股5090万元,占59.21%,而在东大众1400万元总股本中,西大众是第一大股东,持股500万元,占35.71%,形成一条国家股控西大众、西大众再控东大众的纵向控股链。这一结构是出租车市场必须由国家控股的背景下形成的。虽然国家股本仅出资5090万元就通过东、西大众,控股3亿多社会资产,控制比例达1:6,但这一股权结构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到增资配股,西大众第一大股东国家股没有资金,影响到东大众第一大股东西大众也没有资金;而在董事会和股东会上,绝对控股的国家股一锤定音,也使多元化投资主体形同虚设。

    1996年底,西大众总经理兼东大众董事长杨国平同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一起,构划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

    大众公司的做法是,第一步,先由东、西大众职工共同出资成立职工持股会,持股会章程决定,公司经理一级干部每人出资20万元,中层干部每人出资10万元,管理人员出资5万元,驾驶员按自愿原则l-3万元不等。1997年2月,由东、西大众2800余职工共同出资7000万元组建的职工持股会成立了。但持股会不是法人,很难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大众公司下面原有一家资本金100万元的大众企业管理公司,杨国平便向有关部门申请,将该公司增资扩股至8400万元,增资部分主要由持股会出资,持股会(由工会代章)占企管公司的股权比例达95.71%(按8400万元的95.71%,持股会可达8000余万元,看来,公司为以后加盟的骨干预留了股份)。

    第二步,由企管公司出面受让原由西大众持有的东大众股权。由于东大众上市后股本扩张迅速,到1997年初,其总股本已由上市时的1400万元扩至12948万元,西大众持有的500万元也迅速扩至4297万元,“大众企管”从西大众持有的33.19%东大众股权中,受让20.08%共2600万股,每股转让价4.3元(当时净资产为3.58元,高出20%),共需资金11180万元,企管公司既然是企业法人,自然可以向银行贷款,筹措股权款不成问题。与此同时,西大众还把5.02%的股权转让给煤气公司,把2.01%股权转让给下属的另一子公司,从而由第一大股东降为持股6.08%的第三大股东。对企管公司来说,以资产经营为主业,除购买股权外还可以从事别的业务,到1998年初迅速发展成为净资产1亿多,总资产3亿元的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职工们以1元一股认购的持股会股票净值已达1.28元,一年多增值28%;1998年8月东大众配股后,其在东大众持有的股票净值又增至2亿多元。

    第三步,让东大众持有西大众的股份。如果说,三年前,大众企管公司购买2600万股东大众股权、还花了1亿多资金,迄今杨国平正在运作的1.4亿股股权,却只花了3000多万现金。其做法是,经证监会批准,西大众向东大众定向发行法人股1.4亿股、每股价格3.32元,共4.65亿元,东大众以1000辆营运车辆和两家交运公司的股权折价427亿元认购,差额3700余万元以现金补足。用资产认股,资金问题解决了,产业重组也实施了,出租车等交通方面的业务逐渐向西大众归并,东大众逐渐转向以高科技为主业。定向增资实施后,西大众的总股本将由42585万元增至56585万元,东大众便成为占西大众24.74%的第一大股东,国家股东以20.1%退居第二。东、西大众遂成为由持股会控股、包括国家股在内多元化主体共同投资、职工当家作主的股票上市公司。

    在持股会内部,股票不能抛售,但并非不能转让变现。其做法是,每年年初,企管公司年报审计完毕,出让者均按上年净资产价格转让给持股会,持股会再以此价格转让给想购进的职工。由于持股会股票净值年增长都在20%左右,再加上每年都有许多新员工加盟,三年来总是卖少买多,于是只好“摇号”。大众公司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均需持有相应股份,若转让后不再持有股份,即视为自动离职。只有到退休时或离职时才可转让变现。  
一家职工持股会控股两家上市公司
发行时间:2000-10-3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一家职工持股会控股两家上市公司

    由上海东、西大众(即改名后的大众科创和大众交通)职工共同出资7000万元创立的大众职工持股会,成立于1997年2月。有谁能想到,两年多后,竞能相对控股两家上市公司,控制的社会资产高达44亿多元,控制比例高达60多倍。

    西大众和东大众分别于1992年8月和1993年3月上市、上市时总股本分别为8590万元和1400万元。原来的股权构架是:西大众8590万元总股本中,国家股是第一大股东,持股5090万元,占59.21%,而在东大众1400万元总股本中,西大众是第一大股东,持股500万元,占35.71%,形成一条国家股控西大众、西大众再控东大众的纵向控股链。这一结构是出租车市场必须由国家控股的背景下形成的。虽然国家股本仅出资5090万元就通过东、西大众,控股3亿多社会资产,控制比例达1:6,但这一股权结构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到增资配股,西大众第一大股东国家股没有资金,影响到东大众第一大股东西大众也没有资金;而在董事会和股东会上,绝对控股的国家股一锤定音,也使多元化投资主体形同虚设。

    1996年底,西大众总经理兼东大众董事长杨国平同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一起,构划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

    大众公司的做法是,第一步,先由东、西大众职工共同出资成立职工持股会,持股会章程决定,公司经理一级干部每人出资20万元,中层干部每人出资10万元,管理人员出资5万元,驾驶员按自愿原则l-3万元不等。1997年2月,由东、西大众2800余职工共同出资7000万元组建的职工持股会成立了。但持股会不是法人,很难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大众公司下面原有一家资本金100万元的大众企业管理公司,杨国平便向有关部门申请,将该公司增资扩股至8400万元,增资部分主要由持股会出资,持股会(由工会代章)占企管公司的股权比例达95.71%(按8400万元的95.71%,持股会可达8000余万元,看来,公司为以后加盟的骨干预留了股份)。

    第二步,由企管公司出面受让原由西大众持有的东大众股权。由于东大众上市后股本扩张迅速,到1997年初,其总股本已由上市时的1400万元扩至12948万元,西大众持有的500万元也迅速扩至4297万元,“大众企管”从西大众持有的33.19%东大众股权中,受让20.08%共2600万股,每股转让价4.3元(当时净资产为3.58元,高出20%),共需资金11180万元,企管公司既然是企业法人,自然可以向银行贷款,筹措股权款不成问题。与此同时,西大众还把5.02%的股权转让给煤气公司,把2.01%股权转让给下属的另一子公司,从而由第一大股东降为持股6.08%的第三大股东。对企管公司来说,以资产经营为主业,除购买股权外还可以从事别的业务,到1998年初迅速发展成为净资产1亿多,总资产3亿元的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职工们以1元一股认购的持股会股票净值已达1.28元,一年多增值28%;1998年8月东大众配股后,其在东大众持有的股票净值又增至2亿多元。

    第三步,让东大众持有西大众的股份。如果说,三年前,大众企管公司购买2600万股东大众股权、还花了1亿多资金,迄今杨国平正在运作的1.4亿股股权,却只花了3000多万现金。其做法是,经证监会批准,西大众向东大众定向发行法人股1.4亿股、每股价格3.32元,共4.65亿元,东大众以1000辆营运车辆和两家交运公司的股权折价427亿元认购,差额3700余万元以现金补足。用资产认股,资金问题解决了,产业重组也实施了,出租车等交通方面的业务逐渐向西大众归并,东大众逐渐转向以高科技为主业。定向增资实施后,西大众的总股本将由42585万元增至56585万元,东大众便成为占西大众24.74%的第一大股东,国家股东以20.1%退居第二。东、西大众遂成为由持股会控股、包括国家股在内多元化主体共同投资、职工当家作主的股票上市公司。

    在持股会内部,股票不能抛售,但并非不能转让变现。其做法是,每年年初,企管公司年报审计完毕,出让者均按上年净资产价格转让给持股会,持股会再以此价格转让给想购进的职工。由于持股会股票净值年增长都在20%左右,再加上每年都有许多新员工加盟,三年来总是卖少买多,于是只好“摇号”。大众公司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均需持有相应股份,若转让后不再持有股份,即视为自动离职。只有到退休时或离职时才可转让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