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思想冲破牢笼
日前,《学习时报》刊登题为《让思想冲破牢笼》的文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思想历程——
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树立实践的权威。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的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主张“两个凡是”,实际上就是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路线,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邓小平支持并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摆正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走出姓“马”姓“修”的误区,树立生产力的权威。倾心抓“革命”,即马克思主义;热心搞生产,即修正主义;穷革命,富则修……作为一种定型化的思维方式,曾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人们谈“物”色变,谈“富”色变。当改革大潮在中国大地涌动的时候,它就成为改革开放的严重思想障碍。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理解,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把倒置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翻转过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牢固树立起来。
搞清姓“社”姓“资”的范围,树立市场经济的权威。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受到既有传统观念,又有流行观点的干扰。毫无疑问,在基本制度上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许多人总是心存姓“社”还是姓“资”的煎熬。邓小平、江泽民以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勇气,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的理论困惑。
澄清姓“公”姓“私”的争论,树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权威。姓“社”姓“资”的议论渐息,随之在所有制形式上姓“公”姓“私”的纠缠渐起。作为姓“社”姓“资”争议的延续,姓“公”姓“私”的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困扰人们思想的主要障碍。江泽民作为邓小平理论和事业的继承人,同样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解放思想,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反对私有化;另一方面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单一公有制,公有制只有国有与集体两种形式,以及股份化是私有化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纠正“有产”和“无产”的偏见,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权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特别是头脑灵活、拥有知识和技能的
人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逐渐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是培养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还是培养出异己力量?我们是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合法经营,创造从而占有更多的财富,还是要限制、歧视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这又成为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前进的思想障碍。江泽民同样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大无畏气概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