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经济推动意大利农业发展
意大利是南欧一个重要的农业国,拥有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万家,农业部门年实现附加值约3000亿欧元。长期以来,意大利的农业合作经济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为推动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现存的农业合作组织中,除了历史最早、分布最广泛、管理体制最完善的合作社系统外,还有农业生产者联合会、农业康采恩两大系统。
意大利全国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西蒙内·维埃里教授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三大组织系统中,最有影响、实力最强的是合作社系统。农业合作社可以根据生产、销售等不同业务部门或农产品的不同种类而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合作社是最基层的组织,上一级是合作社联营,即业务相同或相互关联的几个合作社为达到单个合作社无法达到的目标而建立的联合组织。此外,各省区也都有相应的合作社组织机构;全国一级的机构包括意大利农产品合作社总会、全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全国合作社联盟等。合作社的联合机构负责向其下属合作社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指导,如提供农产品信息、组织情况交流、传播农业技术、推广经验等。截至2001年,意大利全国约有7000多家合作社,社员85万个。
战后,随着农业的发展,意大利合作经济不断完善,功能也日趋多样化。维埃里说,以农业合作社为例,它将农业个体劳动者与商品市场联系起来,解决了农业经营者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之间的信息沟通等问题。
首先,这些合作组织能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经营内容和形式。正因如此,合作社每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加。统计显示,在1996年至2001年间,意大利全国农业合作社的年营业额从180亿欧元增至250亿欧元,增幅达38%。
其次,合作社社员不仅在农业生产领域享受到合作经营带来的好处,在产品的流通领域也能同样享受恩惠。许多生产合作社同销售合作社之间直接挂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地保护了农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再者,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情况下,农业经营者可以利用合作社这个集体力量,寻求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农业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力。合作社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国外市场的调研,改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提高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说,意大利战后农业的发展与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