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凯论体制机制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最近说,目前,国民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经济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这样说,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几次大的波折,每一次都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有关。从深层次讲,就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甚至有些方面还很严重。这里,主要谈谈投资过度膨胀问题背后的体制根源。
为什么会产生投资过度膨胀这个顽症并且反复出现?出现投资过度膨胀固然与某些地方对发展观、政绩观存在模糊认识有关,但更深层次的还是体制机制问题,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之所以不经慎重、全面的市场分析,就敢拍板投资,主要是因为缺乏来自产权主体和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约束机制,投资失误了顶多是调一个职位。不少民营企业仍然是家族式的,还不能称为合格的投资主体。二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仍比较普遍。很多项目都是政府在背后直接或间接推动。“铁本”事件就是明显的例证。三是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各级政府之间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不匹配,收支关系未理顺,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就不得不由财政出资或推动企业投资来培植税源。但投资失败后,政府和企业的负担更重,导致财政状况恶化,又进一步去想方设法搞投资,致使一些地方陷入了“财政资金短缺—投资培植税源—投资失败—资金短缺—债务沉重—财政状况恶化—再投资培植税源”的恶性循环。四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到位。国有商业银行是信贷主体,但目前还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靠增发贷款、扩大分母的办法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如果银行真正做到了产权关系清晰、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健全,每贷一笔款就会认真分析市场风险,不会盲目增加贷款规模。五是投资的调控体系、监督体系、引导体系还不健全,一些环节的改革仍比较滞后。所以,要彻底清除投资过度膨胀这个“病灶”,需要我们从微观体制到宏观体制多方面入手,深化各有关领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