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莘庄钩针编结传承基地的调研和思考
上海市集体(合作)经济研究会
具有百年发展史的莘庄钩针编结,继2007年5月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09年1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钩针编结技艺”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近百年来,上海莘庄地区妇女居家进行钩针编织,形成了当地民间一道特有的风情和氛围,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来源,增添了人生情趣,还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手工钩针,是上海本地女性利用本地传统技艺的编织工具,以棉线改良了欧式抽纱编织法,由织变结发展而来的一种花边编结技艺,它既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莘庄钩针编织的百年历史
上海闵行莘庄镇的钩针编织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渊源。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带来欧洲抽纱编织技艺,并将修女自制品作为馈赠珍品;1910年(宣统二年)徐家汇天主堂建立编结点,首先找到了二十多公里外的莘庄地区。1909年8月开通的沪杭铁路,徐家汇与莘庄均设火车站,往来方便;莘庄的南张天主堂内有修女从事手套编织,村宅中43户大多信教。欧洲盛行的是比利时布鲁日的“线轴工艺”,工具、手法繁复,而1910年莘庄编结点的本地民女采用细钢丝钩针,改良了欧式编结法,手法简捷,并已有了组织批量生产的能力。
当时,上海莘庄妇女在从事钩针编结花边时,手艺精良,利用不同组合对针法以及中国传统编结技法,编制出图案新“花样”。编结用料也由单一的白棉纱线,扩展到用米色、灰色、蓝色棉线及粗线等,编结出了越来越多的家用饰品和服饰。这些花色翻新,价廉物美、别具风采的“土织品”,深受洋人喜爱,很快畅销欧美市场。由于编结者增多,编织技艺不胫而走,渐至发展到七宝、颛桥地区。当时,莘庄镇南街口有吴协和号,附近地区漕河泾镇有森盛号、诸根堂号,七宝镇有金秋波号、汪克勤号等,与英美商人开设的巴特司、华泰、远东等洋行及华人开设的国利、利通、庆福、永惠等店号发生业务关系。于是,钩针编织乘势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上海地方产业。抗日战争期间,因外贸受阻,产自上海的编结品销售停滞。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莘庄镇上办起编结加工场,有人员一百多人。当地女孩子一般十岁左右靠“小扎钩”既能成为家中创收劳力,不到二十岁就成为“结花快手”,不少心灵手巧的姑娘甚至发展为会编出新“花样”的能人。1952年恢复并扩大生产,出口苏联、东欧及香港。当时上海县有农民兼营编结户815户,产值8.69万元。1955年龙华、新泾、颛桥等地相继成立花边手套供销合作社。1956年8月,龙华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新泾区针织供销生产合作社合并,1962年改名为上海市手工艺品厂。1960年,全县年产花边手套5.4万打,产值59.58万元。1964年始销日本,并转销欧洲,生产又有发展。1965年12月迁莘庄镇扩建,产品全部外发手工编结,大部分产品出口。1968年产量达34.52万打,产值487.79万元。1968年后限制家庭副业发展,连续七年年产编结品徘徊在三十万打左右。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县手工艺品厂投资45万元在莘庄建造
二、淳朴民风造就的钩针编织传承者
上海莘庄镇是传承钩针编织工艺的重要发展地域。据统计,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莘庄为核心辐射周边如徐泾、七宝、颛桥等地,妇女从事钩针及棒针编织的人数,多达二十余万人之众。近年来,莘庄镇和文化中心重视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成功申报“钩针编织技艺”并被列入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龙华等四位先后荣获“钩针编织”传承人,还建立了“莘庄钩针编织坊”。钩针编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催生了一批代表性人物,她们在带动当地人们从事、传播具有上海市传统特色的钩针编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龙华,1952年出生在莘庄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钩针编织技艺的优秀人物。受到母亲和当地钩针编织文化熏陶,开始学习钩针编织,掌握了这门技艺的各种针法,从按照外商的图纸要求编织样品,到融入地方特色创作“新花样”,成为一位当地公认的有影响力的编织能手,培养了一批编织能手,规模最大时有上万人的一支编织队伍,编织的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莘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她创立莘庄钩针编织“三针牌”品牌,作品多次获奖。2007年,金龙华被上海市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手工)主要传承人之一。2010年又被命名为上海市钩针编织(手工)代表性传承人。
毛静芳,自1979年作为一名离乡十年的知青从云南回沪后进入上海市莘庄花边总厂,担任花边设计员工作。她边工作边学习,从普通工人到厂技术科科长兼服饰部长。1992年受企业委派赴美国加州工作和学习。在工厂的二十年中,她共设计花边样品一百多只。1998她下岗后,创办了上海市莘庄手工艺品编织站,2006年完成产值达到650万元,从当地到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方,有许多社区和农村妇女都在为上海莘庄编织站加工产品。2010年,毛静芳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手工)代表性传承人”。
“颖颖创意服装服饰服务社”的创办人孙颖棣,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在上海,从小喜欢钩针编织。孙颖棣的钩针编织很具女性色彩技艺独特,并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编织风格,颇受观者好评。“颖颖创意服装服饰服务社”创办至今也已满二十个年头,其作品和产品广受赞誉,曾举办过个人作品展示。孙颖棣在2007年至2008年度担任上海市妇女再就业手工艺培训基地首批指导教师。2010年,她被命名为上海市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手工)主要传承人”。
三、对上海莘庄钩针编织在新时期传承创新的思考
上海莘庄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钩针编织的唯一传承基地,在市场经济中,尤其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亟待总结历史经验,融入市场元素。针对目前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遇到的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劳动力成本提高、内销市场营销认同度低、传承后继乏人、政策扶持力度弱等问题。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上海市集体(合作)经济研究会、上海惠罗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通过对莘庄传承基地和钩针编织坊的现场考察和座谈咨询,大家认为,作为具有“海派文化”内涵的钩针编织,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很明显的市场价值。从历史的发展沿革与民风传统,钩针编织在莘庄当地具有极其良好的群众基础,民众参与度广、投入很少、无需场地以及可充分利用居家的业余时间等优势,是提高妇女地位,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效形式。发展有区域特色的莘庄钩针编织业,在建设当地社区文化中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大家认为,要解决莘庄钩针编织进入市场经营发展难,传承创新人才培育难,国内外同行信息交流难等突出问题,专家们吁请与建议,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依靠社会、协会、企业等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帮助莘庄钩织编织传承发展,从而找出一条钩织编织文化传承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初步调研大家初步提出上海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政府引领、多方合作;虚实结合,产业集聚;互利共赢,和谐发展,努力争取莘庄钩织编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成为一朵中外手工艺交流的奇葩,成为一张有“海派文化”特点的名片,成为莘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上海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是政府引领。莘庄镇政府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中国钩织编织源——上海莘庄”项目,大力宣传中外手工艺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国源——上海莘庄钩织编织手工艺的独特优势和稀缺的人文资源;大力宣传中西方元素融合创新的莘庄钩针编织是上海开埠一百年来形成的“对外开放,海纳百川”城市精神内涵之一;大力宣传以钩针编织为载体,推进当地文化、经济、社区协调发展,符合上海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的方向。
二是多方合作。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需要广开思路,把挖掘当地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合作方式,柔性引入人才,利用市场机制,携手合作,共享成果。广泛取得必要的社会资源和集聚一批精通手工艺专业人才,建立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智库,也是莘庄钩针编织争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例如与上海市女子函授实验学院的鼎力合作。该校成立近十八年,坚持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曾经在上海组织十八个姐妹编织合作社,带动一大批妇女居家就业,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不仅增加家庭收入,融洽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得到中外专业人士好评。
其次,需要与专业公司开展编织品销售的多种合作。例如上海惠罗公司的地理环境、商誉、人力资源与市场资源是莘庄钩针编织走向国内外市场不可多得的窗口。还有在上海市集体(合作)经济研究会的帮助下,得到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集体合作经济的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利用莘庄地处上海城郊结合部的优势,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司法》等创新体制机制,创导“手拉手、一起干”的合作理念和共同富裕的愿景,为钩织编织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软动力。
三是虚实结合。钩针编织的传承创新,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文化传媒、实体经济等的发展路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钩织编织传承基地为主,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上海市女子函授进修学院等共同主办“中国钩针编织网”(www.china-weaving.com),填补国内钩针编织网站注册的空白。突出网站架构主要元素,通过传承、沿革、发展的历史进行图文并茂的介绍;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各位传承人的业绩进行介绍;展示中外优秀作品,并对作品的市场价值进行推广;打造专业的网友论坛等互动平台,使之成为钩针编织技艺、设计、成果、市场的专业网络媒体;打造钩针编织产品市场信息交流的互动窗口。
第二,建设上海莘庄钩织编织纪念馆。以钩织编织传承基地为平台,陈列领导关怀、历史文献、经典作品、代表人物、民风民俗等;并组织力量编写出版“莘庄钩织编织史话”“莘庄钩织编织技艺创新”等专业书籍,在国内外介绍莘庄编织的渊源和未来。
第三,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探索建立上海莘庄钩织编织联合社。采用“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社员”的发展模式,形成编织在家,技艺创新、原料采购、品牌营销等多环节、多元素的合作,推进钩织编织特色社区的建立。产业集聚区可以按照钩织编织种类,如服饰编织、艺术编织、礼品和旅游纪念品编织等,分布在不同社区集聚加工、销售和现场表演等;社员主要是周边地区或热心钩针编织的当地居民、农民或外来务工者等骨干成员,形成有上海莘庄特点和经济效益与文化氛围双重效应的新型社区建设。
第四,适时组织上海市钩织编织评选展示活动。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上海市女子函授实验学院联合发起上海市钩织编织评选展示活动。展示上海包括各地钩织编织爱好者的独特技艺,从不同视角宣传扩大上海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第五,探索设立“促进上海钩织编织发展基金会”。通过基金会支持女子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造就一批年轻有为、理念新颖、艺术创造思维独特,文化水平高、能够开展中外交流的高级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钩织编织传承人的综合素质,为我国钩针编织传承创新提供智力保障。抓紧对钩针编织新花样和新技艺的发明创造,引导传统技艺和高新技术结合,申请莘庄钩针编织和品牌专利,制定产品工艺和质量标准,使得莘庄钩织编织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展品,也是市场和广大消费者钟爱的产品,并且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绿色产业。
(执笔:姚康镛 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