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集体经济改制的成功创举
发行时间:2005-12-20
网站编辑:王安康
来源:研究所

集体经济改制的成功创举

——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回眸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王安康

在集体经济的选择发展处于一片迷茫声中,新工联的产权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独特发展的道路,坚定了现代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从研究起步至今,已经有六个年头了,1999年1月至6月,完成了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方案的论证设计。至2002年3月,完成了改革的实践准备和可行性操作,2002年3月29日,改制后的新工联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了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简称市联社)和新工联集团发展的新篇章。

一、改革的背景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

无沦从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改革之初,还是改革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从改革的艰难之巅越来越看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曙光,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十四大又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新一代中央又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毫不动摇地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作为企业制度拓展整合的主流导向。

既要“两个毫不动摇”,又要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在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巨大空间是什么?主攻方向的路径是什么?是靠谁的力量去填充?靠私有经济去覆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奉经济制度;而国有经济只能作为主导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纯的“全民所有”被5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要发展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多种经济成分。因此,“全民所有”必须让出一部分空间发展私有经济,同时要让出更多的空间由“全民所有”转化为“共同共有”,这种转化是靠发展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变卖国有资产进行消极的转化。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一大重要方向。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实践表明,如果国有经济作为主体经济,那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释放是有影响的,因此,国有经济通过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进行转制改制,有一部分由私人经营比较合适的,就出卖给私人经营,但主要是把“全民所有”转化为“共同共有”,所以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共同共有”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是一种社会化的共同经济,这种共同性表现为各方占有的经济,国有经济占有部分是全民所有,集体经济占有部分是共同共有,私人经济部分是私人占有,所以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共有”是集体经济。当然集体经济也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实现资产运作的社会化,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影响力,把传统集体经济转化为新型集体经济。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转变中,存在着很多误区。误区之一,不重视“共同共有”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认为“共同共有”集体经济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要形式,这是当前集体经济改革难有气色的一大原因。误区之二,有关部门仍然以“二国有”的思维模式对待传统的集体经济,既不把集体经济推向改革的前沿,使之成为承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重要载体,又使集体经济边缘化,吞并集体资产的企图仍有发生:在这种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市联社对新工联集团进行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锐意进取,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

二、理论探索的突破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主体问题,按照西方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产权理论,中国。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产权是不明晰的、混沌的,其主要指的是产权主体没有“人格化”。这种形而上学的产权观,给我们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延缓了改革的进程。这种形而上学的产权观与产权理沦的不完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目前还处在扭曲的产权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1.产权理论的缺损

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产权主要包括产权属性和产权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已往的研究似乎只重视产权属性而忽视产权管理制度的变迁,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部分;其实在宏观面上,我国现阶段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私有资产的权属关系在法规上是明确的,但是,照样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集体资产平调侵吞、私有资产嬗变增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无疑产权理论的扭曲是一大主导的因素。

2.微观层面产权关系的混沌使“产权明而不晰”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体察研究,我们深感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力不够,因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更不够。国有资产全民所有,这是一个总概念,而且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但是谁去执行?如何执行?如何保证实现?目前还是混沌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当前,为满足所谓产权人格化的要求,采用于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制度,而国有资产主体与出资人代表群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契约犬系?足代理犬系?对它们实行什么样的产权关系要求?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运作安全?目前,恐怕多半还是一种“行政派官关系”。在集体资产方面,多数集体经济产权主体的微观构成是不清晰的.集体产权的明晰是不到位的。这些问题又都同产权理论的扭曲直接相关的;

3.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突破了两个扭曲

在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开始之时,我们的认识也没有现在这样深刻,但确实是冲着上面两个扭曲进行的,而且突破了上面两个扭曲。我们的研究定位在“集体经济产权管理制度”,而不是为产权而产权,为解决集体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在客观上是对两个扭曲的否定。通过六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探索指向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经过了大量的事实对市联社的集体资产进行了实证削析,并且给出了定量结论,提出了符合实际的集体经济产权管理制度的理论框架体系。

新工联集体产权主体的“两方三主”关系已全部明晰。两方:“市联社”,“新工联”。三主:从集体资产产权的微观构成来分,有三个“微观构成成份主体”:即资本积累、劳动积累、退休剩余积累。其中资本积累仍为“市联社”全体共有,劳动积累可实量化给个人,退休剩余积累不作实量化,但可用于解决退休职工的余留问题。这些结论都是有实证科学根据的结论,为”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依据的指示性框架。这一理论突破彻底打破了集体资产没有办法明晰的观点,为“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乃至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我们应该有理论勇气来抨击那些至今仍以行政的手段来干扰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至今还在听之任之地对待某些地方侵吞集体资产并彻底私有化的事例,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必将受到历史的纠正。

三、实践操作的精心准备与创新

渐进化的推进实施,高超的改革领导艺术,以人为本的操作理念,振兴集体经济为宗旨,对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精心准备与实践操作创新?这也是新工联转制改革的成功的关键。在实践操作上抓住了以下重要环节:

1.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总体框架下,精心设计可操作性方案

从课题研究结束到可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又历时了2年多时间,其间,进行了大量的统一思想、统一关系、统一游戏规则等工作,对实施方案经过长时间的推敲和论证,精选了较为可行的改革模式,并于2001年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突破性实施。这次改革在对新工联现有资产重新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新工联集团及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吸收新工联集团成员企业职工自愿入股,同时以新工联成立以来的部分劳动积累按职工投入的一定比例配送股份,成立新工联职工持股会作为职工持股的载体,井成为改制后的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鉴于市联社的资产是集体职工创造的历史性的累积资产,而在职集体职工是动态变化的,经过论证离退休职工除了在职期间创造的剩余劳动外,还有集体职工离退休时的低保障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因此集体资产中应该有一部分是离退休集体职工的共同共有资产,在改制中为离退休职工这一群体设置了10%的共同共有股权。另外,为了公司的发展利益,有利于吸S1各类人才,职工持股会中留出了相当比例的预留股,满足职工的持股需求。这些都是一些完美的考虑。改制后,目前新工联产权结构是:市联社持股34%,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集团公司职工持股会持股33%,集团公司退管会持股10%,经营者群体持股8%,三项合计为51%,达到职工对企业的控股比例。

2.如何巧妙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之融合在改革的目标之中

我们从回过头来看,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注重实施改革技巧和实践创新,做到三个“为本”,即“以人为奉”、“以企业为本”、“以发展为本”,并且落实于“三个捆绑改革”之中,把职工的积极性融合在改革的目标之中。

一是把存量贡献与增量贡献捆绑在一起

集体职工对集体资产贡献中的劳动剩余部分,构成了集体职工的产权成分主体,是可以实量化分配到职工自然人,但不是简单的归属分配,也不是全部分配,而是在职工的承续期内、根据职工自愿的原则,由职工相应的增量出资与存量配送捆绑在一起作为职工存有企业的股权,并由职工持股会作为“职工产权成分主体”的代表,行使职工对企业的控股权利。这种方式与改革初期出现的持股会是有区别的,它是有严格的制度安排,在职工的承续期内不能随意兑现,集体资产只会壮大不会流失,同时为职工积累了后续保障,集体资产明晰化的共同共有特征非常明显;

二是把改革成果的共享与分享捆绑在一起。

集体职工在职期间可共享改革的成果,退休以后,还可以分享改革的成果,因为集体资产的积累和发展是有历史连续性的,不能割断这种连续性,因此,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中留下历史性产权这一块不仅是十分“公道”的,而且是十分“人道”的,兼顾了离退休职工的利益,为职工特殊困难补助、补充养老、社会保障等,提供了一条“补给通道”。这是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中特有的成果,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将会十分深远。

三是把集团企业上下各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对子公司职工持股采取了“上下各半持股”的办法,即子公司职工既可参加集团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也可在条件成熟时参与自己所在企业的改革,使子公司职工切身利益与本企业的风险利益挂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职工与两个层面利益风险的挂钩:

3.改革家风度,决不满足于一方之利

改革家的风度,是凝聚各方力量的源泉,市联社及新工联的领导始终把握集体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之初主要领导就明确提出白己不参与改革利益的分配,这样就赢得了领导改革的主动权,这个举措超越潮流,也是新工联改制顺利成功的一大关键,实践证明最终是会受到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拥护、支持、关心的。

四、改革的成效显著

从产权制度改革到新型集团经济的创立,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征为:

一是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上了一个台阶。如从2000年至2005年,全年实现利润从2072万元预计到4600万元,增长122%。

二是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已梳理清楚。如产业结构从多元非相关到组建形成了三大联合体:鼎隆、惠罗、南方三大体系。这三大联合体己成为新工联集团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三是企业以治理为主的工作重心已经完成,将从治理为主转向发展为主。

四是为市联社的整体改制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五、开拓发展了新型集体经济

新工联的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有许多方面是可以大书特书的,我们不能把它看作一般的股份制企业改制,它开创了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它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开拓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经历了这个改革全过程的人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新型集体经济确实是“公开、公正、公平、公道”的自主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集“四公”为一体的经济制度,是其他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使人们又看到了新的曙光,这种曙光紧紧地体现在员工的利益与改革发展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必将成为我国推进社会公有化的主流经济形态:当前,大家感到困惑的是:新型集体经济的曙光还没有吸引领导者或有关产权管理部门人土的眼球,那不要紧,因为理论的短视和实践的蒙视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要坚信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主要是新型集体经济,现在只是时候未到,只要时候一到,就会全部见效。市联社和新工联要破浪前进,继续搞好第二步改革,千秋功罪,让实践去评说吧!

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新工联新阶段发展中,在市联社的改革发展中要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研究、机制研究、发展研究”,它的主要表征为:(1)投资者、劳动者、企业三位一体化的运作机制;(2)劳动分红、投资分红、企业积累三位一体化的利益机制;(3)职工自我保障、企业保障、社会保障三位一体化的保障机制;(4)员工自律、企业自治、法人自监三位一体化的自我约束机制;(5)个人、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化的新型社会共有化的发展机制:所有这些,都是上海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都需要对新型集体经济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集体经济改制的成功创举
发行时间:2005-12-20
网站编辑:王安康
  
来源:研究所

集体经济改制的成功创举

——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回眸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王安康

在集体经济的选择发展处于一片迷茫声中,新工联的产权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独特发展的道路,坚定了现代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从研究起步至今,已经有六个年头了,1999年1月至6月,完成了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方案的论证设计。至2002年3月,完成了改革的实践准备和可行性操作,2002年3月29日,改制后的新工联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了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简称市联社)和新工联集团发展的新篇章。

一、改革的背景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

无沦从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改革之初,还是改革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从改革的艰难之巅越来越看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曙光,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十四大又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新一代中央又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毫不动摇地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作为企业制度拓展整合的主流导向。

既要“两个毫不动摇”,又要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在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巨大空间是什么?主攻方向的路径是什么?是靠谁的力量去填充?靠私有经济去覆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奉经济制度;而国有经济只能作为主导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纯的“全民所有”被5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要发展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多种经济成分。因此,“全民所有”必须让出一部分空间发展私有经济,同时要让出更多的空间由“全民所有”转化为“共同共有”,这种转化是靠发展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变卖国有资产进行消极的转化。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中,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一大重要方向。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实践表明,如果国有经济作为主体经济,那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释放是有影响的,因此,国有经济通过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进行转制改制,有一部分由私人经营比较合适的,就出卖给私人经营,但主要是把“全民所有”转化为“共同共有”,所以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共同共有”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是一种社会化的共同经济,这种共同性表现为各方占有的经济,国有经济占有部分是全民所有,集体经济占有部分是共同共有,私人经济部分是私人占有,所以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共有”是集体经济。当然集体经济也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实现资产运作的社会化,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社会影响力,把传统集体经济转化为新型集体经济。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转变中,存在着很多误区。误区之一,不重视“共同共有”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认为“共同共有”集体经济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要形式,这是当前集体经济改革难有气色的一大原因。误区之二,有关部门仍然以“二国有”的思维模式对待传统的集体经济,既不把集体经济推向改革的前沿,使之成为承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重要载体,又使集体经济边缘化,吞并集体资产的企图仍有发生:在这种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市联社对新工联集团进行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锐意进取,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

二、理论探索的突破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主体问题,按照西方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产权理论,中国。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的产权是不明晰的、混沌的,其主要指的是产权主体没有“人格化”。这种形而上学的产权观,给我们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延缓了改革的进程。这种形而上学的产权观与产权理沦的不完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目前还处在扭曲的产权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1.产权理论的缺损

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产权主要包括产权属性和产权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已往的研究似乎只重视产权属性而忽视产权管理制度的变迁,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部分;其实在宏观面上,我国现阶段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私有资产的权属关系在法规上是明确的,但是,照样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集体资产平调侵吞、私有资产嬗变增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无疑产权理论的扭曲是一大主导的因素。

2.微观层面产权关系的混沌使“产权明而不晰”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体察研究,我们深感对这个问题的注意力不够,因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更不够。国有资产全民所有,这是一个总概念,而且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但是谁去执行?如何执行?如何保证实现?目前还是混沌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当前,为满足所谓产权人格化的要求,采用于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制度,而国有资产主体与出资人代表群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契约犬系?足代理犬系?对它们实行什么样的产权关系要求?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运作安全?目前,恐怕多半还是一种“行政派官关系”。在集体资产方面,多数集体经济产权主体的微观构成是不清晰的.集体产权的明晰是不到位的。这些问题又都同产权理论的扭曲直接相关的;

3.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突破了两个扭曲

在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开始之时,我们的认识也没有现在这样深刻,但确实是冲着上面两个扭曲进行的,而且突破了上面两个扭曲。我们的研究定位在“集体经济产权管理制度”,而不是为产权而产权,为解决集体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在客观上是对两个扭曲的否定。通过六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探索指向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经过了大量的事实对市联社的集体资产进行了实证削析,并且给出了定量结论,提出了符合实际的集体经济产权管理制度的理论框架体系。

新工联集体产权主体的“两方三主”关系已全部明晰。两方:“市联社”,“新工联”。三主:从集体资产产权的微观构成来分,有三个“微观构成成份主体”:即资本积累、劳动积累、退休剩余积累。其中资本积累仍为“市联社”全体共有,劳动积累可实量化给个人,退休剩余积累不作实量化,但可用于解决退休职工的余留问题。这些结论都是有实证科学根据的结论,为”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依据的指示性框架。这一理论突破彻底打破了集体资产没有办法明晰的观点,为“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乃至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我们应该有理论勇气来抨击那些至今仍以行政的手段来干扰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至今还在听之任之地对待某些地方侵吞集体资产并彻底私有化的事例,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必将受到历史的纠正。

三、实践操作的精心准备与创新

渐进化的推进实施,高超的改革领导艺术,以人为本的操作理念,振兴集体经济为宗旨,对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精心准备与实践操作创新?这也是新工联转制改革的成功的关键。在实践操作上抓住了以下重要环节:

1.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总体框架下,精心设计可操作性方案

从课题研究结束到可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又历时了2年多时间,其间,进行了大量的统一思想、统一关系、统一游戏规则等工作,对实施方案经过长时间的推敲和论证,精选了较为可行的改革模式,并于2001年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突破性实施。这次改革在对新工联现有资产重新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新工联集团及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吸收新工联集团成员企业职工自愿入股,同时以新工联成立以来的部分劳动积累按职工投入的一定比例配送股份,成立新工联职工持股会作为职工持股的载体,井成为改制后的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鉴于市联社的资产是集体职工创造的历史性的累积资产,而在职集体职工是动态变化的,经过论证离退休职工除了在职期间创造的剩余劳动外,还有集体职工离退休时的低保障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因此集体资产中应该有一部分是离退休集体职工的共同共有资产,在改制中为离退休职工这一群体设置了10%的共同共有股权。另外,为了公司的发展利益,有利于吸S1各类人才,职工持股会中留出了相当比例的预留股,满足职工的持股需求。这些都是一些完美的考虑。改制后,目前新工联产权结构是:市联社持股34%,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集团公司职工持股会持股33%,集团公司退管会持股10%,经营者群体持股8%,三项合计为51%,达到职工对企业的控股比例。

2.如何巧妙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之融合在改革的目标之中

我们从回过头来看,新工联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注重实施改革技巧和实践创新,做到三个“为本”,即“以人为奉”、“以企业为本”、“以发展为本”,并且落实于“三个捆绑改革”之中,把职工的积极性融合在改革的目标之中。

一是把存量贡献与增量贡献捆绑在一起

集体职工对集体资产贡献中的劳动剩余部分,构成了集体职工的产权成分主体,是可以实量化分配到职工自然人,但不是简单的归属分配,也不是全部分配,而是在职工的承续期内、根据职工自愿的原则,由职工相应的增量出资与存量配送捆绑在一起作为职工存有企业的股权,并由职工持股会作为“职工产权成分主体”的代表,行使职工对企业的控股权利。这种方式与改革初期出现的持股会是有区别的,它是有严格的制度安排,在职工的承续期内不能随意兑现,集体资产只会壮大不会流失,同时为职工积累了后续保障,集体资产明晰化的共同共有特征非常明显;

二是把改革成果的共享与分享捆绑在一起。

集体职工在职期间可共享改革的成果,退休以后,还可以分享改革的成果,因为集体资产的积累和发展是有历史连续性的,不能割断这种连续性,因此,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中留下历史性产权这一块不仅是十分“公道”的,而且是十分“人道”的,兼顾了离退休职工的利益,为职工特殊困难补助、补充养老、社会保障等,提供了一条“补给通道”。这是新工联产权制度改革中特有的成果,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将会十分深远。

三是把集团企业上下各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对子公司职工持股采取了“上下各半持股”的办法,即子公司职工既可参加集团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也可在条件成熟时参与自己所在企业的改革,使子公司职工切身利益与本企业的风险利益挂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职工与两个层面利益风险的挂钩:

3.改革家风度,决不满足于一方之利

改革家的风度,是凝聚各方力量的源泉,市联社及新工联的领导始终把握集体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之初主要领导就明确提出白己不参与改革利益的分配,这样就赢得了领导改革的主动权,这个举措超越潮流,也是新工联改制顺利成功的一大关键,实践证明最终是会受到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拥护、支持、关心的。

四、改革的成效显著

从产权制度改革到新型集团经济的创立,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全面发展.其主要表征为:

一是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上了一个台阶。如从2000年至2005年,全年实现利润从2072万元预计到4600万元,增长122%。

二是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已梳理清楚。如产业结构从多元非相关到组建形成了三大联合体:鼎隆、惠罗、南方三大体系。这三大联合体己成为新工联集团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三是企业以治理为主的工作重心已经完成,将从治理为主转向发展为主。

四是为市联社的整体改制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五、开拓发展了新型集体经济

新工联的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有许多方面是可以大书特书的,我们不能把它看作一般的股份制企业改制,它开创了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它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开拓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经历了这个改革全过程的人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新型集体经济确实是“公开、公正、公平、公道”的自主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集“四公”为一体的经济制度,是其他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使人们又看到了新的曙光,这种曙光紧紧地体现在员工的利益与改革发展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必将成为我国推进社会公有化的主流经济形态:当前,大家感到困惑的是:新型集体经济的曙光还没有吸引领导者或有关产权管理部门人土的眼球,那不要紧,因为理论的短视和实践的蒙视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要坚信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主要是新型集体经济,现在只是时候未到,只要时候一到,就会全部见效。市联社和新工联要破浪前进,继续搞好第二步改革,千秋功罪,让实践去评说吧!

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新工联新阶段发展中,在市联社的改革发展中要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研究、机制研究、发展研究”,它的主要表征为:(1)投资者、劳动者、企业三位一体化的运作机制;(2)劳动分红、投资分红、企业积累三位一体化的利益机制;(3)职工自我保障、企业保障、社会保障三位一体化的保障机制;(4)员工自律、企业自治、法人自监三位一体化的自我约束机制;(5)个人、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化的新型社会共有化的发展机制:所有这些,都是上海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都需要对新型集体经济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