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
发行时间:2005-10-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析

最近,在北京召开厂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对记者说,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最深层的工作。“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这句话引起记者的注意。

国企改革绕不过的一道“坎”

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结构调整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从1998年至2003年。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减员增效,累计分流达2818万人,但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这个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付能力不足、下岗再就业难、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稳定压力大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会,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丁巨大压力、

在统筹考虑国有企业改革与促进再就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总结近几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以及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和措施。

这两年,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主要是让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可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成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主辅分离迈出坚实步伐

对于改制为非国有控股的企业,政策允许改制企业用三类资产中的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取得的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主辅分离与过去分离辅业最大的区别、最重要的特点是提出辅业单位要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建立以产权清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不能再是一个没有任何产权变化的国有独资企业。

过去的主辅分离只解决了分灶吃饭、独立核算的问题,大多数没有触及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改革,因此分离得并不彻底,实际上分而不离,主体企业还要承担无限责任。应该说,企业过去进行的分离辅业是改革的第一步,也就是通过独立核算培养辅业的竞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为进一步实施辅业改制奠定基础和条件。

熊志军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各地和各企业对主辅分离的认识不断提高,改革思路不断拓宽,从做强壮大主业出发,对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板块和资产加大了分离的力度。特别是国资委公布两批共62家中央企业的主业,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企业主辅分离的方向,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分离辅业提供了依据。

从全国情况看,目前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已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35万人,其中改制企业安置富余人员93.7万人。国资委监管企业中共有76家上报了总体方案及实施方案,已批复的实施方案共涉及改制单位3515家,涉及三类资产总额959.3亿元,净资产408.9亿元,分流安置富余人员53.7万人;各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987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湖北、四川、甘肃等地,改制单位3247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81.4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辅业改制企业已享受减免税收优惠1.77亿元。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意义深远

熊志军介绍,目前,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首先,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成为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主要渠道,为深化国企改革与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找到了一个现实结合点。

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仍然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与过去国有企业在减员增效中采取下岗分流的方式不同的是,在主辅分离中,从主体企业中分离的大多数富余职工都在改制后的辅业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了社会稳定和再就业的压力。据初步测算,两年多来,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及新增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大约0.7个百分点。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用较少的改革成本解决了企业大量富余人员问题。据统计,69家中央企业分流安置职工人数占其职工总数的9%,涉及三类资产总额占69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2%。中石化在辅业改制中用资产支付的改革成本比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改革成本降低厂38.5%:并且大多数分流职工在改制企业得到安置,改革的推进更加积极、平稳。到目前为止,中央企业没有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而出现职工群体上访事件。

其次,这项改革有力推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正在逐步化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据统计.中央企业巳批复的改制单位中,机械、制造、修理、印刷等中小加工类单位占32.1%;餐饮、娱乐、商贸、旅游等多种经营、服务类单位占26.6%;建筑、房地产、监理、设计、安装等单位占14.2%;客货运输类单位占6.9%;医院、技校、物业等社会服务单位占13.7%;其他类单位占6.4%。这些辅业资产的剥离,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为主体企业集中资源做强主业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为解决长期困扰部分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并存的问题提供了现实途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东方锅炉厂1988年股份制改制后,母体企业承接了辅助生产、生活后勤、社会职能等低效非经营性资产和大量冗员,不得不依赖上市公司生存,辅业没活力,主业难发展:从2003年起,东方锅炉厂将实施主辅分离与妥善解决存续企业的问题结合起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存续企业连同富余人员已全部脱离主体进入市场,彻底解决了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及背负的存续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达到了精干主业、搞活辅业的预期目的。10家改制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全部实现盈利,主业东锅股份公司卸掉包袱后也得到更快发展:2004年度陈锅股份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有大幅增长,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熊志军还谈到,辅业改制以多种方式推进了产权多元化,给辅业发展注人厂新的活力。

绝大多数辅业企业改制后以多种方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增强了活力和发展后劲:据统计.中央企业辅业改制单位中有93.9%的单位改制为非国有控股公司,其中职工股占总股本的57%,国有法人股占18%,非国有外来投资者占15%-产权明晰使得改制后的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生存危机意识大大增强。中石油廊坊管道厂改制后,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改制一年后销售收入由原来80%左右依赖主体企业转变为80%来自于外部市场。

一些企业在辅业改制中利用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改制方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辅业改制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按招标方式公开选择投资者,并根据投资者资格、条件、收购方案等制定评标方案,提出妥善安置职工,承担债权债务,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等要求,8家辅业单位共吸引外来投资者32名,有3家国有资产出现溢价竞标,最高溢价比例为1.25倍。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转让收益最大化,有效规避了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更重要的是为改制企业引入了有实力的投资方,增强了改制企业的发展后劲。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建设公司改制中,通过上海联交所公开竞价实施产权转让,外来投资者与原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分别按60%和40%受让国有产权,整体转让价格高出净资产评估价近20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率达到28.5甲r,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本文作者系《经济日报》记者  刘晓峰)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
发行时间:2005-10-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析

最近,在北京召开厂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对记者说,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最深层的工作。“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这句话引起记者的注意。

国企改革绕不过的一道“坎”

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结构调整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从1998年至2003年。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减员增效,累计分流达2818万人,但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这个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付能力不足、下岗再就业难、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稳定压力大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会,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丁巨大压力、

在统筹考虑国有企业改革与促进再就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总结近几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以及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和措施。

这两年,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主要是让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可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成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主辅分离迈出坚实步伐

对于改制为非国有控股的企业,政策允许改制企业用三类资产中的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取得的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主辅分离与过去分离辅业最大的区别、最重要的特点是提出辅业单位要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建立以产权清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不能再是一个没有任何产权变化的国有独资企业。

过去的主辅分离只解决了分灶吃饭、独立核算的问题,大多数没有触及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改革,因此分离得并不彻底,实际上分而不离,主体企业还要承担无限责任。应该说,企业过去进行的分离辅业是改革的第一步,也就是通过独立核算培养辅业的竞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为进一步实施辅业改制奠定基础和条件。

熊志军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各地和各企业对主辅分离的认识不断提高,改革思路不断拓宽,从做强壮大主业出发,对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板块和资产加大了分离的力度。特别是国资委公布两批共62家中央企业的主业,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企业主辅分离的方向,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分离辅业提供了依据。

从全国情况看,目前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已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35万人,其中改制企业安置富余人员93.7万人。国资委监管企业中共有76家上报了总体方案及实施方案,已批复的实施方案共涉及改制单位3515家,涉及三类资产总额959.3亿元,净资产408.9亿元,分流安置富余人员53.7万人;各地方所属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987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湖北、四川、甘肃等地,改制单位3247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81.4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辅业改制企业已享受减免税收优惠1.77亿元。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意义深远

熊志军介绍,目前,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首先,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成为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主要渠道,为深化国企改革与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找到了一个现实结合点。

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仍然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与过去国有企业在减员增效中采取下岗分流的方式不同的是,在主辅分离中,从主体企业中分离的大多数富余职工都在改制后的辅业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了社会稳定和再就业的压力。据初步测算,两年多来,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及新增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大约0.7个百分点。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用较少的改革成本解决了企业大量富余人员问题。据统计,69家中央企业分流安置职工人数占其职工总数的9%,涉及三类资产总额占69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2%。中石化在辅业改制中用资产支付的改革成本比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改革成本降低厂38.5%:并且大多数分流职工在改制企业得到安置,改革的推进更加积极、平稳。到目前为止,中央企业没有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而出现职工群体上访事件。

其次,这项改革有力推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正在逐步化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据统计.中央企业巳批复的改制单位中,机械、制造、修理、印刷等中小加工类单位占32.1%;餐饮、娱乐、商贸、旅游等多种经营、服务类单位占26.6%;建筑、房地产、监理、设计、安装等单位占14.2%;客货运输类单位占6.9%;医院、技校、物业等社会服务单位占13.7%;其他类单位占6.4%。这些辅业资产的剥离,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为主体企业集中资源做强主业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为解决长期困扰部分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并存的问题提供了现实途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东方锅炉厂1988年股份制改制后,母体企业承接了辅助生产、生活后勤、社会职能等低效非经营性资产和大量冗员,不得不依赖上市公司生存,辅业没活力,主业难发展:从2003年起,东方锅炉厂将实施主辅分离与妥善解决存续企业的问题结合起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存续企业连同富余人员已全部脱离主体进入市场,彻底解决了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及背负的存续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达到了精干主业、搞活辅业的预期目的。10家改制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全部实现盈利,主业东锅股份公司卸掉包袱后也得到更快发展:2004年度陈锅股份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有大幅增长,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熊志军还谈到,辅业改制以多种方式推进了产权多元化,给辅业发展注人厂新的活力。

绝大多数辅业企业改制后以多种方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增强了活力和发展后劲:据统计.中央企业辅业改制单位中有93.9%的单位改制为非国有控股公司,其中职工股占总股本的57%,国有法人股占18%,非国有外来投资者占15%-产权明晰使得改制后的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生存危机意识大大增强。中石油廊坊管道厂改制后,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改制一年后销售收入由原来80%左右依赖主体企业转变为80%来自于外部市场。

一些企业在辅业改制中利用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改制方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辅业改制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按招标方式公开选择投资者,并根据投资者资格、条件、收购方案等制定评标方案,提出妥善安置职工,承担债权债务,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等要求,8家辅业单位共吸引外来投资者32名,有3家国有资产出现溢价竞标,最高溢价比例为1.25倍。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转让收益最大化,有效规避了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更重要的是为改制企业引入了有实力的投资方,增强了改制企业的发展后劲。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建设公司改制中,通过上海联交所公开竞价实施产权转让,外来投资者与原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分别按60%和40%受让国有产权,整体转让价格高出净资产评估价近20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率达到28.5甲r,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本文作者系《经济日报》记者  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