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国有企业实行MBO将带来重重隐患
发行时间:2005-08-20
网站编辑:邓屏在
来源:研究所

国有企业实行MBO将带来重重隐患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程恩富、邓屏在

《嘹望东方周刊》撰文指出,国有企业实行MBO将带来重重隐患。

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MBO中,国有资产法人股转让价格往往在净资产基础上进行折让,国家股转让价格也只是略高于或等于净资产,如果进一步推行MBO,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在MBO操作中既充当国有股卖家的角色.又充当买家的角色,企业高管难免会先压低资产取得股权再去资本市场套现,最终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奖励有意做亏企业者和腐败行为。从考虑管理层历史贡献的角度出发。将国有股权定向出售给管珲层,不少地方甚至下发“转制应当让经营者持大股”的红头文件;这一措施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假如原来企业资不抵债,其经营者如果能因为所有权、使用权的统一让企业起死回生,那么,经营者的道德水平将令人质疑.即这些经营者过去没有认真经营—而日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通常与政府有着密切渊源.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存在巨大价差的情况下,由MBO引发的产权制度改革将带来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很难保证其中不会出现腐败。

三、导致管理层新的“一股独大”。由于管理层收购后通常只持有一部分股份,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并没有降低:相反管理层变成大股东之后,由于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利益趋于一致,内部人控制有可能愈演愈烈,其侵害小股东的动机和条件将更加直接。从这个角度讲,实施MBO未必比聘请职业经理人制度好:

四、成为外资进入国企的暗道。因为中国债券市场极不发达,银行贷款的相关监督又不允许利用投资贷款进行股权投资,中国MBO融资通道相当狭窄,外资由此对中国企业的MBO虎视眈眈-通过MBO,他们可以获得非常好的进入中国企业的机会: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不如收购一个企业,外部收购不如和管理层一起收购:外资企业全面介入中国国有企业后,很容易实现对中国民族企业的“控股、控技术、控品牌’的垄断战略:  (摘自2004年9月2日《嘹望东方周刊》)

国有企业实行MBO将带来重重隐患
发行时间:2005-08-20
网站编辑:邓屏在
  
来源:研究所

国有企业实行MBO将带来重重隐患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程恩富、邓屏在

《嘹望东方周刊》撰文指出,国有企业实行MBO将带来重重隐患。

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MBO中,国有资产法人股转让价格往往在净资产基础上进行折让,国家股转让价格也只是略高于或等于净资产,如果进一步推行MBO,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在MBO操作中既充当国有股卖家的角色.又充当买家的角色,企业高管难免会先压低资产取得股权再去资本市场套现,最终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奖励有意做亏企业者和腐败行为。从考虑管理层历史贡献的角度出发。将国有股权定向出售给管珲层,不少地方甚至下发“转制应当让经营者持大股”的红头文件;这一措施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假如原来企业资不抵债,其经营者如果能因为所有权、使用权的统一让企业起死回生,那么,经营者的道德水平将令人质疑.即这些经营者过去没有认真经营—而日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通常与政府有着密切渊源.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存在巨大价差的情况下,由MBO引发的产权制度改革将带来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很难保证其中不会出现腐败。

三、导致管理层新的“一股独大”。由于管理层收购后通常只持有一部分股份,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并没有降低:相反管理层变成大股东之后,由于大股东和内部人的利益趋于一致,内部人控制有可能愈演愈烈,其侵害小股东的动机和条件将更加直接。从这个角度讲,实施MBO未必比聘请职业经理人制度好:

四、成为外资进入国企的暗道。因为中国债券市场极不发达,银行贷款的相关监督又不允许利用投资贷款进行股权投资,中国MBO融资通道相当狭窄,外资由此对中国企业的MBO虎视眈眈-通过MBO,他们可以获得非常好的进入中国企业的机会: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不如收购一个企业,外部收购不如和管理层一起收购:外资企业全面介入中国国有企业后,很容易实现对中国民族企业的“控股、控技术、控品牌’的垄断战略:  (摘自2004年9月2日《嘹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