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十个要点
居德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总目标,也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有以下十个要点:
一、统一思想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起厂全球的瞩目和关注。现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已经被提上厂议事日程。我们要形成共识,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但是,农村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地理位置跨度很大,发展水平干差万别,人口素质有高有低,城镇化的速度有快有慢……:因此.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农村各级党政组织,要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来统领各项工作,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目标来进行;同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也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同步推进,才能取得成效。
二、持续发展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环境的美化,社会保障的实施,公共设施的完善等,都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公益设施完善了,农民生活改善丁,农村社会安定厂,人际关系融洽了,农村社会也就和谐了。钱从哪里来,只有发展经济,尤其要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要倡导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合作型经济;工业要形成主导产业,发展集团型经济;第三产业要形成特色,发展股份型经济。集体有了钱,才能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想实招、办实事:
三、实现共富裕。共同富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拿一样的工资,过一样的生活,因为这是平均主义: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在一个较高平台上有差别的富裕。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就有厂强大的物质基础。相反,如果有人富得“冒油”,有人穷得“发急”,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社会也就和谐不起来: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中说的:“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四、兴办公益事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就当前来说,主要是实行农村养老保险,使农民“老有所养”;全面实行合作医疗,使农民”病有所医”;量力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使农民“贫有所扶”。有了“老保、医保、低保”这“三保”,就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厂基本保障。同时,还要根据各自条件,实行统一“供电、供水、供气”,有了这“三供”,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依靠。其他的公益事业,也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五、建设农村社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服务的强化,尤其是老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农村新型社区脱颖而出:这些农村社区,有优美的环境,有现代的住宅,有完备的设施,有合作商店,有农贸市场,有医疗诊所,有健身设备,有体育场地,有幼托园地,有治安保卫,有民事调解,有职业培训,而且有业主委员会的管理组织,有物业管理的服务组织;可以说,城镇社区有的,农村社区也有了,有的超过了城镇;使我们看到了农村城镇化的雏形;有的已经初步建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区-实践证明,改造老村庄,建立新社区,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和现实途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积极引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使农村新型社区,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居点,农村和谐社会的支撑点,现代文明的闪光点:
六、坚持依法行政。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农村各级党政组织,都要把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律框架内,依法按程序管理农村事务,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目前,乡镇党政组织同行政村(社区)的关系已经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行政村的村民自治和社区的民主管理,使乡镇党政组织同行政村的关系,从上下级的领导关系变为指导关系:尤其是已经建立农村杜区的村,更要依法行政,我们要从发号施令转变为用法律法规来管理农村的一切事务。对农村的各种矛盾问题,通过说服、调解、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来处理。同时,遵照国家《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要求.倡导制定乡规民约、公共守则、文明条例等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推进入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大家都融人农村和谐社会:
七、倡导社会友爱。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倡导友善平等.作为建设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柱。真正做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以工助农、以农助工,以老带小、以小带老,形成一个城乡互动、工农互帮、老小互敬的社会风尚: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友善相处,我为人人、尽心尽力.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新风尚,使农村和谐社会真正体现在观念上、言论上、行动上:
八、关爱弱势群体。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但“天堂里也有穷人”。苏州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经接近8000元·,但还有2%的农民,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我们要倡导关爱弱势群体,使他们的日子也能过得去,感受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温暖?农村弱势群体,包括老弱孤独、终身残疾、常年有病的人群,还包括地处偏僻,人多地少,产业单一,班子软弱的经济薄弱村。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中,对这些人和村在政治卜要关爱,经济上济要资助,生活上要照顾,使他们在农村和谐社会中也能享受到一份温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九、优化生态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试想没有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怎么能使农村社会和谐起来?因此,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要十分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园林的建设、环境的绿化、河道的清理、空气的净化、嗓声的治理、污水的处理等等,都要从长计议,精心规划,统筹安排,不仅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考虑。那种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十、依靠基层组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任重道远,要靠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共同努力,各级党政组织和农村自治组织,应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当作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综合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并进行定期检查,积极推进。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明确职责分工,确定专人负责,把这项事关全局、造福农民和子孙后代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实、抓好。(作者系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高级农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