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行时间:2005-06-20
网站编辑:宰春金
来源:研究所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记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吴仁宝同志

 宰春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于1961年10月建立,建村43年来,全村干部、村民在吴仁宝同志的带领下,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不断改革创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集体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美国出版的《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称“华西村是中国的新加坡,吴仁宝是华西的李光耀”;

为什么华西村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为什么华西村走共同富裕之路能“健康长寿”?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华西村有一支能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向上,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战斗群体;另——条是有始终坚持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坚定信念的好带头人

华西村的干部村民在吴仁宅同志的带领下,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一个坚强的带头人

华西村的致富带头人吴仁宝同志出身贫苦:解放前就胸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望:新社会,为他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在当“村官”几十年的实践中,他不但总结出朗朗上口的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的格言,更有身体力行的模范带头行动:

吴仁宝当过合作组组长,1957年高级社成立时,当过村党支部书汜:1980年,上级组织曾调他到地委工作,他为把华西村集体经济搞上去,使全体村民富起来,婉言谢绝,坚决留下来继续当“村官”,在当“村官”的几十年风浪中,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不动摇、在十几年前,他就讲:“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最近他又讲:“一个村富不箅富,全国富才算富”、正由于他有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的坚定信念和博大胸怀,因此他带领一班人,始终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越走越宽广。

在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的实践中,吴仁宝同志总结出许多格言.这些格言既是华西村共同富裕之路的经验总结,也是激励后人做人做事的准则;如“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什么叫有权?为民才有权;什么叫威?懂行才有威。”在处理官与民和难与福的关系上,吴仁宝同志认为,以前人们常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远远不够。我们提倡“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讲错话。”“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的干部始终做到:办事认真,处事公正,廉洁奉公;提高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守法、守约、守信誉。在工作中做到“三不倒”:再大有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有人威胁,吓不倒!

华西村的发展历史,是吴仁宝同志几十年来带领干部、村民的一部艰难曲折的创业史、奋斗史。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每天工作13至14个小时。

冬去春来,艰苦创业终结硕果。面对华西村村民逐步富裕起来,吴仁宝同志又给自己约法三章:“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领全村最高的奖金;”近几年来,上级政府奖励给他的4000多万元,全部留给集体,发展集体事业。

俗语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富裕村,吴仁宝同志功不可没。

二、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不能一步登天,要脚踏实地去干。

为实现全村集体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吴仁宝同志殚精竭虑。1961年华西村建村时,面对农田高的如土墩,低的像锅底,一场大雨白茫茫,半月无雨苗枯黄,人均日有半斤粮,住的透风茅草房,吴仁宝带领村民走互助合作之路。1965年制定15年的发展规划,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艰苦创业,迅速改变了全村生产和生活的面貌。1972年,全村农产住进新盖的砖瓦房,亩产一吨粮,提前7年实现了目标。

上世纪70年代,吴仁宝的共同富裕理想还停留在“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饭吃”上面,到1980年,吴仁宝提出华西村实现集体富裕不是吃“大锅饭”,村民的收入要根据贡献大小,能力高低拉开档次,但又不能悬殊过大:在当时的华西村,既没有收入几十万元的“暴发户”,也没有不足万元的“困难户”:到90年代,根据陈云同志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思想和华西村的自身条件,大力兴办工业,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服装厂等工厂先后建成,并适时提出建“三亿村”、“十亿村’’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华西人将目标又定为不仅本村富,还要带动周边富。近两年先后兼并了周边的15个村庄,使华西村的村民由原来的4000人增加到3万人。2003年全村销售收入完成105亿元。华西村人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干,逐步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该村特点的规章制度

为保证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吴仁宝同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华西村可以搞“一村两制”,以集体经济为主,允许一部分人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但决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更不能搞“一人两制”,以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助长腐败。

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相结合:华西村集团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经济效益超额部分,实行“二八开”兑现。即下属公司企业的超额利润部分,20%上缴集团总公司,80%留给企业。留给企业的部分,其中10%奖给承包经营者,30%奖给其他管理技术人员,30%奖给职工,还有30%留在企业作公共积累。华西村还规定,少分配,多积累,少分现金,多记帐人股;对承包经营者的奖励,只兑现20%的现金,80%则记帐入股,享受分红。

四、培养吸纳各类人材,为经济发展增加活力

经过43年的艰苦奋斗,华西村创造了两大财富:一是物质财富,现有集体资产40多亿元,人人都过上富裕生活。二是人才财富:华西村的人才观是“经济有价,人才无价:”他们举才不唯亲,量才录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财。使用人才一视同仁,不分内外。在培养人才上,华西村舍得花力气,用大钱。与国内1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纺织、冶金和“三农”研究所,请高校教授进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英语、纺织、冶金、管理等大专班。把村里的优秀青年送到高校深造。在充分利用培养本村人才的同时,华西村还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处理文凭和水平的关系上,华西人的思维是,注重水平,兼顾文凭。对投奔到华西村的人才使用上,第一年向文凭倾斜.第二年一半看文凭,一半看水平,第三年就一视同仁;至今华西村先后吸引1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2位是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的业内专家。华西外贸公司职工中90%是大学生,与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网上做生意;

五、华西村发展集体经济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

华西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根据本村实际做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

在华西村,既有第一产业的农业,将来还要搞林业。也有第二产业的工业,生产钢铁、化纤、服装等商品。更有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公司、宾馆饮服公司、建筑装潢公司等。

在华西村,既有生产物质财富的农业、工厂,还有令人称道的生产精神产品的华西特色艺术团,每逢国内外来宾到华西村参观访问,或村民过节假日,华西特色艺术团都上台表演具有该村特色、自编白导的精彩节目,深受来宾和村民的欢迎。

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既有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整体上市的华西集团总公司,也有经营者承包的有限责任公司;既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与内地、外商合资、合作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保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华西人也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至2004年10月底,华西村有个体、私营经济206户。最近华西村的30位个体和私营企业业主向所有个体和私营业主发出倡议:“集体经济挑大梁,个私企业要做强,团结奋斗建华西,二十一世纪奔大康。”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行时间:2005-06-20
网站编辑:宰春金
  
来源:研究所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记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吴仁宝同志

 宰春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于1961年10月建立,建村43年来,全村干部、村民在吴仁宝同志的带领下,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不断改革创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集体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美国出版的《重新发现中国》一书中,称“华西村是中国的新加坡,吴仁宝是华西的李光耀”;

为什么华西村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为什么华西村走共同富裕之路能“健康长寿”?其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华西村有一支能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向上,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战斗群体;另——条是有始终坚持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坚定信念的好带头人

华西村的干部村民在吴仁宅同志的带领下,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一个坚强的带头人

华西村的致富带头人吴仁宝同志出身贫苦:解放前就胸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望:新社会,为他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在当“村官”几十年的实践中,他不但总结出朗朗上口的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的格言,更有身体力行的模范带头行动:

吴仁宝当过合作组组长,1957年高级社成立时,当过村党支部书汜:1980年,上级组织曾调他到地委工作,他为把华西村集体经济搞上去,使全体村民富起来,婉言谢绝,坚决留下来继续当“村官”,在当“村官”的几十年风浪中,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不动摇、在十几年前,他就讲:“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最近他又讲:“一个村富不箅富,全国富才算富”、正由于他有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的坚定信念和博大胸怀,因此他带领一班人,始终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越走越宽广。

在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的实践中,吴仁宝同志总结出许多格言.这些格言既是华西村共同富裕之路的经验总结,也是激励后人做人做事的准则;如“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什么叫有权?为民才有权;什么叫威?懂行才有威。”在处理官与民和难与福的关系上,吴仁宝同志认为,以前人们常讲“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远远不够。我们提倡“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干部讲错话。”“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的干部始终做到:办事认真,处事公正,廉洁奉公;提高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守法、守约、守信誉。在工作中做到“三不倒”:再大有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有人威胁,吓不倒!

华西村的发展历史,是吴仁宝同志几十年来带领干部、村民的一部艰难曲折的创业史、奋斗史。他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每天工作13至14个小时。

冬去春来,艰苦创业终结硕果。面对华西村村民逐步富裕起来,吴仁宝同志又给自己约法三章:“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领全村最高的奖金;”近几年来,上级政府奖励给他的4000多万元,全部留给集体,发展集体事业。

俗语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富裕村,吴仁宝同志功不可没。

二、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不能一步登天,要脚踏实地去干。

为实现全村集体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吴仁宝同志殚精竭虑。1961年华西村建村时,面对农田高的如土墩,低的像锅底,一场大雨白茫茫,半月无雨苗枯黄,人均日有半斤粮,住的透风茅草房,吴仁宝带领村民走互助合作之路。1965年制定15年的发展规划,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艰苦创业,迅速改变了全村生产和生活的面貌。1972年,全村农产住进新盖的砖瓦房,亩产一吨粮,提前7年实现了目标。

上世纪70年代,吴仁宝的共同富裕理想还停留在“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饭吃”上面,到1980年,吴仁宝提出华西村实现集体富裕不是吃“大锅饭”,村民的收入要根据贡献大小,能力高低拉开档次,但又不能悬殊过大:在当时的华西村,既没有收入几十万元的“暴发户”,也没有不足万元的“困难户”:到90年代,根据陈云同志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思想和华西村的自身条件,大力兴办工业,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服装厂等工厂先后建成,并适时提出建“三亿村”、“十亿村’’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华西人将目标又定为不仅本村富,还要带动周边富。近两年先后兼并了周边的15个村庄,使华西村的村民由原来的4000人增加到3万人。2003年全村销售收入完成105亿元。华西村人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干,逐步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走集体共同富裕之路,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该村特点的规章制度

为保证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吴仁宝同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华西村可以搞“一村两制”,以集体经济为主,允许一部分人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但决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更不能搞“一人两制”,以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助长腐败。

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相结合:华西村集团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经济效益超额部分,实行“二八开”兑现。即下属公司企业的超额利润部分,20%上缴集团总公司,80%留给企业。留给企业的部分,其中10%奖给承包经营者,30%奖给其他管理技术人员,30%奖给职工,还有30%留在企业作公共积累。华西村还规定,少分配,多积累,少分现金,多记帐人股;对承包经营者的奖励,只兑现20%的现金,80%则记帐入股,享受分红。

四、培养吸纳各类人材,为经济发展增加活力

经过43年的艰苦奋斗,华西村创造了两大财富:一是物质财富,现有集体资产40多亿元,人人都过上富裕生活。二是人才财富:华西村的人才观是“经济有价,人才无价:”他们举才不唯亲,量才录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财。使用人才一视同仁,不分内外。在培养人才上,华西村舍得花力气,用大钱。与国内1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纺织、冶金和“三农”研究所,请高校教授进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英语、纺织、冶金、管理等大专班。把村里的优秀青年送到高校深造。在充分利用培养本村人才的同时,华西村还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处理文凭和水平的关系上,华西人的思维是,注重水平,兼顾文凭。对投奔到华西村的人才使用上,第一年向文凭倾斜.第二年一半看文凭,一半看水平,第三年就一视同仁;至今华西村先后吸引1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2位是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的业内专家。华西外贸公司职工中90%是大学生,与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网上做生意;

五、华西村发展集体经济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

华西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根据本村实际做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

在华西村,既有第一产业的农业,将来还要搞林业。也有第二产业的工业,生产钢铁、化纤、服装等商品。更有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公司、宾馆饮服公司、建筑装潢公司等。

在华西村,既有生产物质财富的农业、工厂,还有令人称道的生产精神产品的华西特色艺术团,每逢国内外来宾到华西村参观访问,或村民过节假日,华西特色艺术团都上台表演具有该村特色、自编白导的精彩节目,深受来宾和村民的欢迎。

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既有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整体上市的华西集团总公司,也有经营者承包的有限责任公司;既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与内地、外商合资、合作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保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华西人也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至2004年10月底,华西村有个体、私营经济206户。最近华西村的30位个体和私营企业业主向所有个体和私营业主发出倡议:“集体经济挑大梁,个私企业要做强,团结奋斗建华西,二十一世纪奔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