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共同致富的台阶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姚康镛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关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时提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同年,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目标是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人民共同富裕 所以,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伟大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以小平理论为指导,提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然而,现在有些同志却提出“集体经济过时”论、“集体资本退出”论,看不到发展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重要原因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变化发展认识不清。我国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已走过近50年的历程,有过建国以后组织合作社的成功,有过计划经济形成“二国营”的曲折,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的劳动和资本联合为主的新探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以劳动者的劳动和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共有性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目前我国集体经济遍及城乡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以及科教文卫等各个系统,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举足重轻。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显示:集体企业占小企业总数的20.1%,而其所创造的产值却占小企业总产值的51%。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1年我国规模以上集体(含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886.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7%。这说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
新型集体经济的特点是坚持企业资产共有性。其共有性是劳动者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形成一种共有关系,这与私人企业中雇佣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企业中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改变了劳资的对立,员工(成员)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集体企业职工对集体资产共有、共享,在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这是企业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新型集体经济的共有性是建立在产权主体清晰、成员边界明确的基础上的。这改变了过去集体资产名为职工所有,实际职工“空有”的状况,与过去所有制结构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而产生的“二国营”是根本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股份合作、员工持股企业中,劳动者出资以自然人身份成为企业的股东;集体资产的归属有明确的员工(成员)边界,可以按份共有,也可以共同共有,全体员工(成员)享有所有、占有、处置、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这样的产权制度,为提高职工依靠自己劳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提供了原动力。
新型集体经济的集体资产是一种共同所有权,在企业存续期间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资产一般按照企业宗旨,用于集体合作事业的发展和员工(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与私人所有权是不同的,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组织起来,互助合作,走共同富裕道路。
实践证明,劳动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的集体合作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国内也有成功的案例。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中规定,合作社的资本中“至少有一部分通常是合作社的共同财产”,“可能以建立公积金来发展他们的合作社,公积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西班牙蒙德拉贡合作社联合体是国际合作社的典范,它设立共同发展基金,用于加强合作社的财力、走向国际化以及克服和应付困难,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社和劳动人民银行按比例上缴的年度利润等。这种共同发展基金保障了成员企业健康发展,社员工作稳定,收入高于当地的一般水平。
我国农村、社区、集体企业以及工会、社会团体都有共有财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乡镇村以集体资产与社员个人资产联合经营,社员收入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集体资产增值也为村里的公共事业与广大社员的福利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杭州萧山航民实业集团将村集体资产与职工个人资产组合成新的股权结构,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又促进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2.2万元,成为浙江省的首富村。
城镇集体企业在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要求,采用了基金会、工会、持股会、资产管理中心等形式作为共有资产的出资人,保证了集体共有资产的法律地位和规范运行。集体共有资产具有六个功能:一是建立有集体经济特点的员工养老补充的保障功能;二是形成对经营者和企业优秀专用人才的激励功能;三是提高员工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功能;四是培养集体、合作经济的专用人才的教育功能;五是抵御风险,加强企业间合作的发展功能;六是保证企业内部股份转让流动的蓄水池功能。如安徽荣事达集团公司组建中,将集体资本设立“荣事达集体基金”,基金管委会及治理机构由选举产生的职代会负责:基金的主体部分不量化到人,为劳动群众的集体利益而运作,为荣事达现在与未来职工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新型集体经济倡导共享利益是劳动者共同富裕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合作和员工持股企业将劳动者的劳动积累返还给职工,以劳动要素差异折股,形成劳动与资本共享利益的制度安排,这是新型集体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兼容了合作制与股份制原则的一种创新。
在私人企业中一般是“资本剥夺劳动”,而在合作制企业中一般是“资本从属劳动”;资本”。“惠顾”即合作社社员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国际合作社联盟坚持的重要分配原则。我国早期合作社实行劳动分红,职工以劳动贡献分享企业收益,成为有集体经济特色的分配制度。但在“一大二公”的“左”的影响下,劳动分红被取消,规定集体企业参照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并低于国有职工分配水平,剥夺了劳动者以劳动分享企业收益的权利,让职工吃上“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而现今的股份合作和职工持股企业中,劳动者根据劳动贡献获取劳动积累的返回,按劳动要素的差异折股,为经营者设置岗位股,形成劳动和资本要素共享收益的企业分配制度。职工参与分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按照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贡献获取的工资收入,这是按劳分配的形式;二是按股分红,职工出资部分是按资分配,而以劳动要素折股的部分实行劳动分红。劳动与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如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在改制中围绕把集团企业办成员工自己的企业的目标,组建职工持股会,把部分劳动积累按职工投入的一定比例以股权方式配送给在职职工,鼓励职工将改变原固定工身份时获得的补偿增持企业股份;将部分历史劳动积累以股权方式划拨给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作为离退休职工的共有资产,其收益专项用于改善离退休职工的福利或帮困需要。这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增强了公司的活力。2002年该司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职工收入近3年平均递增10%。
劳动与资本要素共享利益的制度融合了合作制和公司制的一些做法。目前国外流行的员工持股制度也倡导共享利益的理念,我国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在实行这样的制度。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贫富悬殊的情况,保证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有的专家认为造成我国贫富悬殊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社会财富比例过小;2002年我国10万亿元GDP中,城乡居民分得5.6万亿元,其中工资总额1.2万亿元,占GDP的12%,占城乡居民全部收入的21.4%。但有种倾向认为,与劳动相比,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理当占大头。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分配制度首先也要体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因为劳动和劳动者才是财富的最主要源泉。劳动与资本共享利益制度应该成为社会健康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保证。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稳定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保障劳动者劳动的权利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我国目前需要解决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达1000余万人,加上城镇新增劳动力,合计每年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约2200万至2300万人。1998年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率为50%,而其后的三年分别只有42%、36%和30%,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率呈大幅度下降,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国际与国内的实践证明,发展集体合作经济是解决就业行之有效途径‘
从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多年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历史看,引导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组织合作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的成功经验。仅据1999年已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的206个合作组织统计,社员人数达7.8亿入:在失业率高达25%的阿根廷,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一批破产或停产的小企业的职工接管了企业,创办由职工自主经营的合作社,不仅使已经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也保持了自己的就业机会。又如上世纪末西班牙经济危机时期,巴斯克地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员工失业率仅为o.6%,而同一地区的非合作经济组织员工失业率高达27%。欧盟有些国家在解决就业的实践中发现,组织合作企业比个人独资创业的成功率要大的多,于是他们制定专门法规扶助合作企业。
从我国解决就业的经验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两次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吸纳大批劳动者就业的成功实践。一次是建国初为解决大批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另一次是1979年前后为安置回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政府支持劳动者组织生产自救性的合作企业,各行各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当时的“就业难”。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扩大就业,稳定社会作出的贡献是功不可抹的—一是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兴办集体企业,开辟了安置职工的主渠道,对提高主业效益和职工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1986年成立的宝钢集团企业开发总公司,现有的13000余名在册人员中,除少数是向社会招聘的高学历人才外,大都是宝钢建设和改革中的征地工、分流人员和家属工。十多年来,总公司始终把为宝钢服务放在第一位,同时又积极拓展市场,目前已有各类产业活动单位140多家,总资产达45亿元;2001年,总公司实现销售65亿元,利润1.98亿元。二是上海都市型工业集体经济成为安排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据2000年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在都市型工业中集体、合作企业占40%以上,23%以上的从业人员安排在集体、合作企业中。三是改制的股份合作、职工持股公司,不仅安排了原来职工就业,提高了他们的收益,还为社会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上海市共有股份合作制企业约11500家,从业人员28.8万人;据重点调查的22家改制企业反映,大多数生存能力增强,自主发展有活力,职工就业稳定,下岗人数低于同类企业,职工收入高于上海平均水平。原始投资大多收回。在上海室内装饰公司的28家企业中,上海新兴锁厂、华东木器厂、钢板网厂3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上交的税金占全行业的10%I-2~_,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19.1%,上岗人数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64.8%。上海鹏远公交出租汽车公司是1985年由上海五汽公共交通公司的十几名富余职工组织起来的,1998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十多年来营运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实现利润增长9.4倍,向国家交纳税金增加5.53倍,职工收入增加3.6倍,所有者权益增加10.56倍。还为五汽公司富余人员、社会待业人员200多名安排了工作岗位。因此,有些专家说,“政府化钱买岗位,不如化钱支持集体合作经济的发展:”
目前,有的部门在制定就业方针与政策时,“遗忘”了集体经济。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舆论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劳动者依靠自身力量,互助合作,实现就业,才能让劳动者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