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加速发展工合事业
发行时间:2004-06-20
网站编辑:王志宽
来源:研究所

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加速发展工合事业

——上海市工业合作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摘要)

王志宽

    一、不平凡的2003年  过去的一年是上海工合事业兴旺、成绩显著的一年,也是欢欣鼓舞、喜庆20诞辰的一年,更是影响深远、令人难忘的一年。年初我们制订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四新”要求指导、衡量工合工作;进一步树好工合这面旗帜,振奋精神、不断创新、团结合作、与时俱进,夺取各项工作的新胜利,纪念上海工合成立20周年的指导思想,并拟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思路:

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促进思想继续解放,激发工合组织的改革动力;

以精心总结两种模式为抓手,推动工合经济发展,壮大工合系统的综合实力;

以切实解决景泰公司改制为重点,确保工合队伍稳定,培育工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以简朴纪念市工合建立20周年为契机,扩大工合社会影响,体现工合组织的生命力;

以平稳实现市工合换届为载体,加强工合自身建设,提高工合团体的战斗力;

以努力贯彻“八字方针”为宗旨,改善服务功能,增强工合体系的凝聚力。

各区工合协会及所属企业与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团结奋斗,认真贯彻“指导思想”,积极实施“工作思路”,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硕果,经济指标直线上升,全年实现产销总额18.9亿元,上交税收4110万元,创造利润5625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7.3%、35%、47.7%,其他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二、增强活力,发展经济的五年

1999年3月以来,对上海工合第四届理事会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五年,是思想不断解放、活力逐步增长的五年,是树立典型、经济明显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紧跟上海市委、市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工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协会各项工作。我们每年都要召开至少两次常务理事会,学习理论、交流经验、破解难题、共谋发展。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总结部署全年工作,每年都要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比较具体的工作要点。比如:1999年提出“三抓”思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完善机制,推动发展;加强服务,促进发展)。2000年提出“一二三四”方针,即坚持一条真理(发展是硬道理);发扬两种精神(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和面向市场、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注重三个结合(巩固与提高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自身努力与争取外部支持相结合);更好地履行四项职能(指导、维护、协调、服务)。2001年提出了“六个把”,即认清形势,把学习作为思想动力;抓住机遇,把发展作为永恒主题;大胆创新,把机制作为有力保证;争取支持,把政策作为激励杠杆;内合外联,把结盟作为重要手段;提高素质,把服务作为根本宗旨。2002年提出了“五抓”:一抓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二抓稳定,切实解决景泰公司问题和其他难点;三抓发展,大力加快经济增长和企业改制;四抓服务,充分发挥工合优势和有利条件;五抓自身,努力加强组织建设和协会功能。2003年又提出了第一部分所述的“六个以”方针。会员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而且具有前瞻性。

市工合协会领导班子每年都要坚持调查研究,走访区级协会,走访工合企业,了解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好的经验,及时总结,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系统进行推广;五年来出现了以康裕敏同志为代表的青浦工合这样思想活跃、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生产力迅速壮大的典型,成为上海工合系统的领头羊。还出现了以王文奎同志为代表的闵行工合这样心系全社会,为国企改革服务、吸收下岗职工、组织起各类新企业,不断扩充工合队伍的榜样。其他六个区的工合协会也都积极努力,创造了不同的业绩。到目前为止.上海工合系统共有各类企业、学校等200多家单位,有八个区的两级协会,工合就业人员约6000余名。据不完全统计,五年累计实现产销额49.7亿元、上交税金12091.6万元,创造利润14107,1万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1994年至1998年)增长110.I%、98.8%、191.1%。其中2003年的销售、税金、利润比1999年增长7.2倍、2,6倍、4.8倍;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但抓先进典型的推广,还不忘抓工合教育事业,由于王乾德同志的热心奔波,在朱长铭等老师的主动应承、积极努力下,不但使名存实亡的培黎学校重新焕发青春,还扩收四所学校加盟工合。因此这五年又可以说是精神物质双丰收的五年。

_三、五年来取得的经验

回顾这五年,我们所走过的路,既是曲折的,又是光明的。成绩来之不易,问题和困难也不少,值得好好总结。五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八条:

1.坚持不断学习,致力解放思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源头”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水”就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平时坚持自学,开会首先学习、传达中央和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并展开讨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不断扭转对民营经济的一些片面看法,不断提高对合作事业的认识,不断统一广大工合干部的思想。这五年来我们一以贯之,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始终坚定不移、逐步加深理解。做到:理论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思想上,解放,解放,再解放;行动上,大胆,大胆,再大胆。

2.坚持发展第一,致力经济增长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交流,广大工合干部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有实力,才会有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应该大胆地去干,这已成为我们上海工合系统广大干部和经营者的共识。五年来,我们就象郑板桥赞颂的劲竹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使工合系统的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工合队伍的活力不断加强,工合干部的信心不断坚定。

3.坚持工合传统,致力改革创新

工合65年的历史,就是创始人路易·艾黎倡导的“团结、合作、一起干”的历史,就是坚持劳资一体、共同致富的历史,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又逐步形成了民主办社(企)的“32”字原则,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32字”原则,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善于审时度势,不断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敢与私营企业联手,积极发展多元投资的混合经济;在发展中不断充实“32字”原则,不断丰富合作制内容。以康裕敏、王文奎同志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就是既坚持工合传统又善于改革创新的模范。·  如今在工合系统中,那种传统意义上纯而又纯的原始型的合作社已经很少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公司,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加盟,使工合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了。工合的性质并没变,工合的大旗反而举得更高。这些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党中央关于“与时俱进”的精神的无比正确以及其巨大的指导作用。

4.坚持激励机制,致力培植先进

五年来,我们一直十分注重发现先进苗子,培植先进典型,树立先进榜样,推广先进经验。

早在1998年春,青浦工合康裕敏理事长凭着对党的路线方针的深刻理解和革命战争岁月锻炼而成的大无畏气魄,敢为人先的胆略,以及一心要把工合经济搞上去的高度负责精神,他带头冲破思想禁锢,大胆地把民营企业吸收到工合队伍里来。我们市工合及时召开了沙家浜会议,热情肯定,坚决支持;紧接着又组织了现场交流会。这五年里,康裕敏又凭着多年担任区县领导的威望、才干以及高瞻远瞩的敏锐眼光和千方百计要把工合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的雄心壮志,在区政府支持下,率先与市级工业园区联合,共同招商引资,在政府增收更多财税的同时,工合生产力迅速壮大。并对所属企业从资产重组、体制改革到加强管理、搞活经营,进行实地指导、具体帮助,促使其健康成长、正规发展。去年,青浦工合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工合的半壁江山,继续成为令人瞩目的“领头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先进典范的激励、推动下,整个上海工合系统“学先进见行动”,各区工合协会和企业单位虚心领教,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再创佳绩。共同造就了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老树开新花的松江工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5.坚持社会效益,致力扩大就业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团组织。忧国忧民是我们工合的革命传统。我们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团体,更有别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我们讲以经济为中心并不是以增利创收为唯一目标。而是着眼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为国家财政增收,又能使更多的职工重新上岗实现再就业。在协会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弱势群体,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创造社会效益,为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通过多年的启发教育,在上海工合战线这一宗旨已逐步深入人心。从当初肯定青浦工合安置几十位下岗工人重新走上送牛奶岗位,到热情支持闵行工合大批吸纳下岗职工,从宣传王乾德、叶维英等同志不计报酬、不图利润热心工合教育事业到称赞以康裕敏同志为代表的工合组织资助社会光彩事业,无不充分说明工合是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革命团体。也正是这样,工合才赢得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6.坚持“八字”方针,致力高效服务

五年来,我们对所属团体会员单位力争做好指导、维护、协调、服务,不断充实、完善协会“八字”方针的内涵,力求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在不厌其烦热心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感召下,市工合不但与万商、华清、珍艺、景泰等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还发展了奎德机电公司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加入工合队伍。

由于人员和精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创造了“六个结合”的方法,即学习文件与商量工作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个别研讨与集中开会相结合,领导走访与平时联络相结合,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普遍关心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前面几条经验和成绩也正是“六结合”的体现与结晶。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市区直属企业服务,早在1999年上半年四届理事会产生不久,我们就正式建立了市工合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五年来,在开展思想教育、发展党员、配合行政抓双文明建设、维护安定团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7.坚持全局观念,致力广泛合作

2002年,我们曾在《上海集体经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赋予合作新含义,探索发展新道路”的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合作”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今后要特别注重大范围、深层次的合作:所谓“大范围”就是要冲破条条框框,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尤其要善于吸引大批民营企业加盟工合,扩大工合阵营。所谓“深层次”就是不必死抱"32字”原则不放,在资金合作方面除企业内部职工人人出资的股份合作制外,还要善于联合外部力量,吸收外来资产投资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制企业;在经营合作方面,可由浅人深进行场地设备租借、联合经销、技术转让、项目开发,甚至可以联合国内外厂商、公司,用借壳上市、借船出海等合作方式做大做强:要坚决摒弃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狭隘意识,树立大市场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思想。争取一切可联合的对象,采取一切可合作的方式,结成最广泛的联盟,实现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共赢的目的。这种广义的合作是其他举措无与伦比的,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难以估量的。市工合乐为广大团体单位搭建合作的平台。

在对外关系方面,我们虚心向一切同行们学习,广交天下朋友,为共同振兴发展中国的合作事业而奋斗。前几年我们先后主动地加入了市集体(合作)经济研究会、市工经联,党组织关系也转至工经联。广泛开展了对外联络,尤其是作为股份合作制联合体的希盟咨询服务所的核心单位,彼此来往更是密切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还通过希盟间接地与CICOPA(国际合作联盟工业、手工业委员会)和CCAC(加拿大合作联盟)等国外合作组织进行联系:从而扩大了上海工合在国内外的影响。

8.坚持高举旗帜,致力组织建设

由于市工合既不是专业性强,政府委托职能多的行业协会,又不是具有投资能力.的实体性经济组织,可谓“一穷二白”。然而我们有65年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有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几年来虽然经费困难,但我们坚定地认为:越是困难的时候.工合协会越要坚持活动,越要发出声音:我们与区工合一起坚持高举工合大旗,用工合传统教育人,用工合精神鼓舞人,用工合体系凝聚人,用工合优势吸引人。五年来,上海工合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日益壮大:这次又召开了全国性会议,表达了决心与各省市同行团结起来让工合大旗永远高高飘扬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协会的组织建设,在市、区社团管理局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关心下,两级工合按章程进行换届,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匝利通过年检,荣获各方面的好评,五年来上海工合体系不但出GDP、出利税,而且出经验、出人才。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进入21世纪新时期,工合组织绝不是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大有作为责任重的战斗团体。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

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加速发展工合事业
发行时间:2004-06-20
网站编辑:王志宽
  
来源:研究所

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加速发展工合事业

——上海市工业合作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摘要)

王志宽

    一、不平凡的2003年  过去的一年是上海工合事业兴旺、成绩显著的一年,也是欢欣鼓舞、喜庆20诞辰的一年,更是影响深远、令人难忘的一年。年初我们制订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四新”要求指导、衡量工合工作;进一步树好工合这面旗帜,振奋精神、不断创新、团结合作、与时俱进,夺取各项工作的新胜利,纪念上海工合成立20周年的指导思想,并拟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思路:

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为主线,促进思想继续解放,激发工合组织的改革动力;

以精心总结两种模式为抓手,推动工合经济发展,壮大工合系统的综合实力;

以切实解决景泰公司改制为重点,确保工合队伍稳定,培育工合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以简朴纪念市工合建立20周年为契机,扩大工合社会影响,体现工合组织的生命力;

以平稳实现市工合换届为载体,加强工合自身建设,提高工合团体的战斗力;

以努力贯彻“八字方针”为宗旨,改善服务功能,增强工合体系的凝聚力。

各区工合协会及所属企业与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团结奋斗,认真贯彻“指导思想”,积极实施“工作思路”,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硕果,经济指标直线上升,全年实现产销总额18.9亿元,上交税收4110万元,创造利润5625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7.3%、35%、47.7%,其他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二、增强活力,发展经济的五年

1999年3月以来,对上海工合第四届理事会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五年,是思想不断解放、活力逐步增长的五年,是树立典型、经济明显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紧跟上海市委、市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工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协会各项工作。我们每年都要召开至少两次常务理事会,学习理论、交流经验、破解难题、共谋发展。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总结部署全年工作,每年都要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比较具体的工作要点。比如:1999年提出“三抓”思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完善机制,推动发展;加强服务,促进发展)。2000年提出“一二三四”方针,即坚持一条真理(发展是硬道理);发扬两种精神(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和面向市场、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注重三个结合(巩固与提高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自身努力与争取外部支持相结合);更好地履行四项职能(指导、维护、协调、服务)。2001年提出了“六个把”,即认清形势,把学习作为思想动力;抓住机遇,把发展作为永恒主题;大胆创新,把机制作为有力保证;争取支持,把政策作为激励杠杆;内合外联,把结盟作为重要手段;提高素质,把服务作为根本宗旨。2002年提出了“五抓”:一抓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二抓稳定,切实解决景泰公司问题和其他难点;三抓发展,大力加快经济增长和企业改制;四抓服务,充分发挥工合优势和有利条件;五抓自身,努力加强组织建设和协会功能。2003年又提出了第一部分所述的“六个以”方针。会员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而且具有前瞻性。

市工合协会领导班子每年都要坚持调查研究,走访区级协会,走访工合企业,了解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好的经验,及时总结,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系统进行推广;五年来出现了以康裕敏同志为代表的青浦工合这样思想活跃、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生产力迅速壮大的典型,成为上海工合系统的领头羊。还出现了以王文奎同志为代表的闵行工合这样心系全社会,为国企改革服务、吸收下岗职工、组织起各类新企业,不断扩充工合队伍的榜样。其他六个区的工合协会也都积极努力,创造了不同的业绩。到目前为止.上海工合系统共有各类企业、学校等200多家单位,有八个区的两级协会,工合就业人员约6000余名。据不完全统计,五年累计实现产销额49.7亿元、上交税金12091.6万元,创造利润14107,1万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1994年至1998年)增长110.I%、98.8%、191.1%。其中2003年的销售、税金、利润比1999年增长7.2倍、2,6倍、4.8倍;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但抓先进典型的推广,还不忘抓工合教育事业,由于王乾德同志的热心奔波,在朱长铭等老师的主动应承、积极努力下,不但使名存实亡的培黎学校重新焕发青春,还扩收四所学校加盟工合。因此这五年又可以说是精神物质双丰收的五年。

_三、五年来取得的经验

回顾这五年,我们所走过的路,既是曲折的,又是光明的。成绩来之不易,问题和困难也不少,值得好好总结。五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八条:

1.坚持不断学习,致力解放思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源头”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水”就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平时坚持自学,开会首先学习、传达中央和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并展开讨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不断扭转对民营经济的一些片面看法,不断提高对合作事业的认识,不断统一广大工合干部的思想。这五年来我们一以贯之,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始终坚定不移、逐步加深理解。做到:理论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思想上,解放,解放,再解放;行动上,大胆,大胆,再大胆。

2.坚持发展第一,致力经济增长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交流,广大工合干部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有实力,才会有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应该大胆地去干,这已成为我们上海工合系统广大干部和经营者的共识。五年来,我们就象郑板桥赞颂的劲竹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使工合系统的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工合队伍的活力不断加强,工合干部的信心不断坚定。

3.坚持工合传统,致力改革创新

工合65年的历史,就是创始人路易·艾黎倡导的“团结、合作、一起干”的历史,就是坚持劳资一体、共同致富的历史,也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又逐步形成了民主办社(企)的“32”字原则,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32字”原则,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善于审时度势,不断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敢与私营企业联手,积极发展多元投资的混合经济;在发展中不断充实“32字”原则,不断丰富合作制内容。以康裕敏、王文奎同志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就是既坚持工合传统又善于改革创新的模范。·  如今在工合系统中,那种传统意义上纯而又纯的原始型的合作社已经很少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公司,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加盟,使工合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了。工合的性质并没变,工合的大旗反而举得更高。这些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党中央关于“与时俱进”的精神的无比正确以及其巨大的指导作用。

4.坚持激励机制,致力培植先进

五年来,我们一直十分注重发现先进苗子,培植先进典型,树立先进榜样,推广先进经验。

早在1998年春,青浦工合康裕敏理事长凭着对党的路线方针的深刻理解和革命战争岁月锻炼而成的大无畏气魄,敢为人先的胆略,以及一心要把工合经济搞上去的高度负责精神,他带头冲破思想禁锢,大胆地把民营企业吸收到工合队伍里来。我们市工合及时召开了沙家浜会议,热情肯定,坚决支持;紧接着又组织了现场交流会。这五年里,康裕敏又凭着多年担任区县领导的威望、才干以及高瞻远瞩的敏锐眼光和千方百计要把工合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的雄心壮志,在区政府支持下,率先与市级工业园区联合,共同招商引资,在政府增收更多财税的同时,工合生产力迅速壮大。并对所属企业从资产重组、体制改革到加强管理、搞活经营,进行实地指导、具体帮助,促使其健康成长、正规发展。去年,青浦工合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工合的半壁江山,继续成为令人瞩目的“领头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先进典范的激励、推动下,整个上海工合系统“学先进见行动”,各区工合协会和企业单位虚心领教,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再创佳绩。共同造就了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老树开新花的松江工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5.坚持社会效益,致力扩大就业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团组织。忧国忧民是我们工合的革命传统。我们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团体,更有别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我们讲以经济为中心并不是以增利创收为唯一目标。而是着眼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为国家财政增收,又能使更多的职工重新上岗实现再就业。在协会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弱势群体,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创造社会效益,为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通过多年的启发教育,在上海工合战线这一宗旨已逐步深入人心。从当初肯定青浦工合安置几十位下岗工人重新走上送牛奶岗位,到热情支持闵行工合大批吸纳下岗职工,从宣传王乾德、叶维英等同志不计报酬、不图利润热心工合教育事业到称赞以康裕敏同志为代表的工合组织资助社会光彩事业,无不充分说明工合是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革命团体。也正是这样,工合才赢得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6.坚持“八字”方针,致力高效服务

五年来,我们对所属团体会员单位力争做好指导、维护、协调、服务,不断充实、完善协会“八字”方针的内涵,力求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在不厌其烦热心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感召下,市工合不但与万商、华清、珍艺、景泰等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还发展了奎德机电公司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加入工合队伍。

由于人员和精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创造了“六个结合”的方法,即学习文件与商量工作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个别研讨与集中开会相结合,领导走访与平时联络相结合,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普遍关心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前面几条经验和成绩也正是“六结合”的体现与结晶。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市区直属企业服务,早在1999年上半年四届理事会产生不久,我们就正式建立了市工合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五年来,在开展思想教育、发展党员、配合行政抓双文明建设、维护安定团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7.坚持全局观念,致力广泛合作

2002年,我们曾在《上海集体经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赋予合作新含义,探索发展新道路”的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合作”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今后要特别注重大范围、深层次的合作:所谓“大范围”就是要冲破条条框框,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尤其要善于吸引大批民营企业加盟工合,扩大工合阵营。所谓“深层次”就是不必死抱"32字”原则不放,在资金合作方面除企业内部职工人人出资的股份合作制外,还要善于联合外部力量,吸收外来资产投资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制企业;在经营合作方面,可由浅人深进行场地设备租借、联合经销、技术转让、项目开发,甚至可以联合国内外厂商、公司,用借壳上市、借船出海等合作方式做大做强:要坚决摒弃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狭隘意识,树立大市场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思想。争取一切可联合的对象,采取一切可合作的方式,结成最广泛的联盟,实现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共赢的目的。这种广义的合作是其他举措无与伦比的,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难以估量的。市工合乐为广大团体单位搭建合作的平台。

在对外关系方面,我们虚心向一切同行们学习,广交天下朋友,为共同振兴发展中国的合作事业而奋斗。前几年我们先后主动地加入了市集体(合作)经济研究会、市工经联,党组织关系也转至工经联。广泛开展了对外联络,尤其是作为股份合作制联合体的希盟咨询服务所的核心单位,彼此来往更是密切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还通过希盟间接地与CICOPA(国际合作联盟工业、手工业委员会)和CCAC(加拿大合作联盟)等国外合作组织进行联系:从而扩大了上海工合在国内外的影响。

8.坚持高举旗帜,致力组织建设

由于市工合既不是专业性强,政府委托职能多的行业协会,又不是具有投资能力.的实体性经济组织,可谓“一穷二白”。然而我们有65年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有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几年来虽然经费困难,但我们坚定地认为:越是困难的时候.工合协会越要坚持活动,越要发出声音:我们与区工合一起坚持高举工合大旗,用工合传统教育人,用工合精神鼓舞人,用工合体系凝聚人,用工合优势吸引人。五年来,上海工合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日益壮大:这次又召开了全国性会议,表达了决心与各省市同行团结起来让工合大旗永远高高飘扬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协会的组织建设,在市、区社团管理局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关心下,两级工合按章程进行换届,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匝利通过年检,荣获各方面的好评,五年来上海工合体系不但出GDP、出利税,而且出经验、出人才。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进入21世纪新时期,工合组织绝不是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大有作为责任重的战斗团体。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