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 陈士能
改革、改制、改造传统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实现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国的集体经济事业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道路。其间.集体经济虽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二国营”模式运行,经历了一些曲折,但集体经济在广泛吸取社会分散资金、增加国家积累和税收、出口创汇、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彰明昭著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10多年来,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集体经济,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时期它将对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党和国家对集体经济的性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体现了集体经济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国内发展也很不平衡。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仍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十分突出的。据统计,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城镇集体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20%以上,占城镇新安置劳动力的30%以上。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显示:集体企业占小企业总数的20.1%,而其所创造的产值却占小企业总产值的5t%。从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规模以上集体(含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886.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7%,集体经济的增长率位于其他类型经济的前列。另据对4万个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的统计,2000年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万多亿元;仅城镇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就达1600多万人。2003年1—7月的统计资料表明,仅全国轻工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两项,企业数占全国轻工企业总数的16.65%;销售收入占总数的15.23%;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占11.3甲c;利润额占总数的13.3%。;应交增值税占总数的12.6%;从业人员平均数占总数的14%。实践证明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和否认。
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为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作出重大贡献,集体经济从诞生之始,就具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质,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经济很少有国家计划,主要靠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不断满足城乡市场的需要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根据市场需要,率先在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室内装饰等行业迅猛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企业集团,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尤其对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近些年来,集体企业积极探索改革和发展的途径i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果。从吉林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的情况来看,2001年联社系统有规模以上企业21户,其中大多数是通过企业改制、实行“两个联合”后跻身其中的。吉林桦甸车桥总厂改为股份合作制的几年间,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1年实现产值9700万元,销售收入5120万元,税金240万元,利润400万元,分别是改制前的6.4倍、4.5倍、2.3倍、20倍。2002年,这个企业的产值突破1.5亿元,税金580万元,利润750万元,职工得到较多实惠。山西省运城市城镇集体企业,自1997年深化体制改革以来连续三年实现了新突破。1997年利润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9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突破10亿大关;2002年完成工业产值14.8亿元;2003年利润实现2亿元。改革后的上诲城镇工业2003年1---9月份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7.8%;产销率达98.6%;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2%。可以相信,在新时期,集体经济将同其他类型的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将为实现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作出重大贡献。
集体经济的产权属性体现了所有者与劳动者的统一,是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本来集体经济特别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有明晰产权边界的,其财产所有权限定在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群众范围内。这种产权属性使集体企业职工具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劳动群众不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按劳取酬的权利,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所有者,对企业财产有共同占有的权利。但是集体经济的这种属性,一直被扭曲和抹煞。近几年经过改革出现了许多新型集体企业,在产权构成上,既有劳动群众共同共有的,也有属于劳动者个人按份所有的。劳动者对财产所有权的不同占有形式,进一步保障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如上海新工联(集团)有限公司在改制中围绕把集体企业办成员工自己的企业的目标,组建职工持股会,把部分劳动积累按职工投入的一定比例,以股权方式配送给在职职工;鼓励职工将改变原固定工身份时获得的补偿增持企业股份;将部分历史积累以股权方式划拨给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作为离退休职工的共有资产,其收益专项用于改善离退休职工的福利或帮困需要。2002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职工收入近3年平均递增10%。
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劳动与资本的共享,是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新型集体经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一方面,集体经济有独立的资产、明确的产权,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由于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一致性,在制度上消除了不公正的根源。职工共同劳动,经济上实行民主管理,收益与风险由全体职工分享和承担,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共同富裕。
集体经济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增强综合国力、促进职工致富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同时,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又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国情。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必须“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以国家财政投资发展全社会的工业,必须广泛动员社会投资,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近几年,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多渠道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开始形成。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民间投资共17516亿元,比2001年增长22.4%,民间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重已接近40%。在2002年的民间投资中,集体经济投资5987亿元,占民间投资总量的34.2%;私营个体经济的投资额6519亿元,占”.2%;联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控股投资4811亿元,占27.5%。从1981年到2002年,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上升态势。2000年,我国GDP增长8%,其中民间投资拉动2.36个百分点:2001年GDP增长7.3%,民间投资拉动1.66个百分点;2002年CDP增长8%,民间投资拉动2.4个百分点。实践表明,集体经济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集体经济既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劳动者个人的财富。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分工更加细致,客观上要求较小规模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集体企业既能适应较小规模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又适应高度自动化、专业化的社会大生产。同时,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更新、产品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及时灵活地调整生产结构。集体企业独立自主性强,既有主动联接现代产业链,进行协作配套的冲动和能力,又有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的机制。武汉市创兴电器电机制造公司是在一个资不抵债、长年停产的老集体企业改制后,由130余名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出资开办的新型集体企业,主要从事洗衣机电机和制冷压缩机电机的生产。自2001年以来,这个企业积极主动为国内几大压缩机生产集团公司配套生产微型电机,与大企业的产业链相联接,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大企业的需要,年产值达到近4000万元,国内不少知名家电产品都用上了他们生产的配套电机,职工由过去没有收人保障变成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集体经济是实现劳动群众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渠道,是不可缺少的社会稳定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已连续两年召开专门会议。开辟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是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需要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是个极大的社会问题,保障劳动者劳动的权利是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任何扶贫措施、给钱给物都不如给个工作岗位。国际与国内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从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多年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历史看,引导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组织合作企业,是解决社会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的成功经验。据1999年已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的206个合作组织(我国有供销合作总社和手工业合作总社2个)统计,社员人数达7.8亿人。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欧、美、日等国,合作经济也十分发达。在失业率高达25%的阿根廷,一批破产或停产的小企业的职工接管了企业,成立由职工自主经营的合作社,不仅使已经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也保持了自己的就业机会。
从我国解决就业的经验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少有过两次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吸纳大批劳动者就业的成功实践。一次是建国初为解决大批失业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由劳动部门、工会、妇联等单位组织生产自救性的合作企业,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次是1979年前后为安置回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采取“谁家孩子谁家抱”的方法.各行各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当时就业难这个突出的社会矛盾。中国有那么大的疆域,而且发展又很不平衡,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同志在国际合作社日座谈会上所说:“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就必然联合起来,兴办合作社,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是近百年来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展示了合作社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历史潮流的历史必然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仅轻工行业2003年1—7月,全部国有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集体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是186.7万多人,国有企业是114.87万多人;私营独资和私营合伙企业是98.9万多人,集体企业就业人数还是最多的。因此在制定就业方针与政策时,不能“遗忘”集体经济,不能只看到老的城镇集体企业存在的困难。要看到它改革、改制发展的潜力。多一个积极性,多一个渠道,总比少一个积极性好。
集体经济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生力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加强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200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39%。根据国际资料,1998年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7%,1995年发达国家和地区为75%。因此,我国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城镇化率要低10到20个百分点,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推进城镇化进程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应当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之路,注重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独特的优势在于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短缺的国情,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小城镇的优势。集体经济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天然的联系,集体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
集体经济有利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集体经济量大面广,遍及城乡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以及科教文卫等各个系统。《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发布,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确立。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将加快调整。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春天。从长远发展看,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将成为我国“纺锤状”所有制结构中的“中间部分”,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们要以积极的热情、扎实的措施、得力的政策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集体经济,使传统集体经济脱胎换骨,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发展。首要是抓住明晰产权这个核心。党的十五大以来,集体经济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十五大报告指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是对集体经济本质特征的新概括。肯定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个人所有权,是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标志。过去,集体企业被界定为“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统计局《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在这种产权制度下,集体企业长期在“二国营”模式下运行,集体企业职工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支配权被剥夺。现在我们必须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彻底摒弃“二国营”模式,恢复集体经济的本来面目。要打破单一的、封闭的集体所有状况,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应积极探索和完善股份合作制、股份制、职工持股公司制以及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要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等多种途径与国有、外资、私营、个体等组成多元的、开放的棍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制度改革以后,要按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遵循集体经济的特点和公司制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应十分注意企业自身用人、管理、分配等内部机制的改革。
其次,要对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给予支持和扶植。党和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扶助,是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保障。首先,要稳定联社机构,发挥联社作用。各级城镇集体工业联社,是城镇集体企业的经济联合组织,是集体企业手拉手、一起干的领头人。政府要帮助联社改革,赋予指导、管理职能,使联社更好地为政府为企业服务;二是政府要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在信贷、税收、就业扶助和传统集体企业破产、职工安置等方面,享受国有企业一样的政策,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大力宣传和培养带领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经营。者。新闻媒体要宣传劳动者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典型,发扬为了群众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合作奉献思想,采取措施培养新型集体经济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