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进市场的有效载体
——响水县农村合作经济织织的调查
周 峰 王卫东 孙茂元
现状与特点
据统计,江苏省响水县目前共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2个,吸纳21.6万农户,占该县总农户的49%。1999年实现收入11.5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其主要合作形式有五种:一是农户联合型。这类形式主要由能人牵头,农民通过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内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如张集乡圩角村蔬菜协会最初就是由种菜能手王海林牵头组织8户农民承包乡大棚示范基地而形成的。因每棚年纯收入比分散种植农产高出近30%,而吸引了周围众多农户自愿参加,目前会员已达152户。二是企业带动型。这类形式是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络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如小尖草柳编协会以艺花柳编厂为龙头,与300多个农户结成一体,形成从原料供应、编织技术指导、式样设计、产品收购全部由企业负责,农产在家里分散加工的格局,使参与农户年增收2000多元。三是专业协会型。这类组织主要是围绕某一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杨回村是全市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历史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但由于分散经营,长期形不成规模效益。1997年村成立菜牛生产协会,按“对内协调指导、服务会员,对外拓展市场、销售产品”的建会原则,在协会内部分工,形成专门从事小牛调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专业化组织。他们生产的“回味香”牛肉脯,在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名、精、新晶展览会上获得“梦兰杯”质量信得过产品奖,被南京市民抢购一空。去年仅牛业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1300元。四是股份合作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的双重特点,一般都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海安集乡农机站采取干部、职工、农户合股的方法先后筹集资金37万元,购买农机具组织农机服务队,采取入股资金按股分红,驾驶技术人员按作业量计酬的办法进行分配,1999年创收150万元,被市农机局誉为“创业的典范”。五是产品购销型。这类组织主要以购销农副产品为主,一般内部比较松散,不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但在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四丰村浅水藕购销协会就是这类的典型,目前有会员50多人专门从事浅水藕购销。为了扩大购销量,他们还与全县100多名农民经纪人建立业务联系,仅在1999年销往外省、市的藕就达5.43万吨,占该县总产量的56%。
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合作空间由小变大。从血缘、亲缘、地缘内农民间的联合,扩大到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运河乡畜禽生产猪购销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由田国华兄弟几人组成,现在不仅与50多名经纪人合作,还与滨海食品公司建立了协作关系,去年为对方销售生猪5000多头。蟒牛村有2000亩滩涂需开发养殖,他们与县滩涂局、省海洋滩涂开发总公司联合投资180万元,挖土40万立方,建成了年可实现收入600万元的养殖场。二是合作内容由少变多。从单纯产后服务,向产中、产前拓展。响南蔬菜协会针对部分会员建春棚缺资金问题,他们牵头组织在会员间调剂8万多元资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还通过统一采购种子、农药、建棚物资等措施使会员节约成本1万多元。三是合作层次由低变高。从松散的、间接的合作经营,发展到紧密的、直接的利益联合。沙庄村农民经纪人过去贩运草鸡在收购时都是自己亲自干,到外地销售与对方也是买卖关系。现在他们成立了协会,实行分工合作,采取一部分人在家收购,一部分人负责运往外地。在销售方法上,也由游击战变为阵地战,在上海最大的家禽批发市场三官塘桥设立“周集乡小草鸡销售点”固定摊位,与当地经纪人联手合作,发展到设备、信息等投入较大、服务手段较强的合作;海安集乡特水养殖协会通过建成一座30吨冷库,在产品销售上打时间差,使每公斤罗氏沼虾增值14元。
作用与效果
实践证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融家庭经营和集体经济之长,取得了巩固家庭经营制度,提高统一经营层次的服务水平的双赢效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打破了过去只有乡村行政组织才有统一服务能力的单一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共存互补的服务组织形式和多形式取长补短的服务方式。海安集乡地处灌河,有荒滩3000多亩;养殖罗氏沼虾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集体经济薄弱,长期无法开发。近年来通过政府统一规划,采取乡特水产业协会、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合股开发的方法,一举解决了集体办不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不仅使荒滩得到开发利用,而且今年又新推广稻田养殖4000亩,使特水养殖面积达9000亩。为保证水产品能产得出、销得掉,并能卖个好价钱,乡特水产业协会还组织50多名经纪人在北京、上海、大连等8个大中城市水产批发市场租赁摊位,设立窗口。仅养虾一项,1999年使农民增收400多万元,占水产养殖收入85%。
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效保护自身合作权益创造了条件。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仅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而且由于缺乏组织性,使其利益时常受到统一市场的损害。周集乡沙庄村农民过去贩鸡由于缺乏组织,加之对市场行情不了解,不仅收购部门和商贩一齐向他们杀价,他们自己因害怕销不出去也自相压价,几乎人人都有过亏本的经历,经纪人沈从石最多一次亏本2000多元。自从1985年成立协会后,他们组织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预测,对外销售实行统一价格,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去年春节前由于市场行情把握准,仅比外地贩鸡户先到上海1天时间,每只鸡就多赚3元多钱。
3.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项目求突破”目标,推动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要求优化组合,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宣圩村养鸡场就是由该村经济合作社负责提供场地、县畜牧兽医总站负责技术指导和9户农民共同投资兴办的,不仅鸡场可实现年纯利润40多万元,还为周围农民提供苗禽、防疫、饲料、技术指导和收购成鸡等服务,带动了全村养鸡业的发展。目前该村全年户平均可出笼千只以上,仅养鸡一项可实现人均纯收入300元。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形成一体化格局创建了新的组织模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不同服务方式与农民结成了以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的新经济组织。香豆是周集乡化工厂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过去全部从外地调进,时常因原料供应不足而导致企业停产。1997年经企业牵头,香豆在平湖村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向全乡推广。该企业在产前当“向导”,从安徽调进种子无偿交给农民种植;产中当“保姆”,不仅聘请农技人员对农民技术指导,还组织大户到原产地学习栽培知识;产后当“红娘”,按合同规定的保护价全部收购。1999年,不仅使企业创造了建厂以来最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使农民获得种1亩香豆得4亩小麦的收益。
5.实现先富带后富,为增加贫困户收入,迈向共同富裕目标打下了基础。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服务,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为贫困户提供丁脱贫致富的良机。四丰村农民周彪一家,是全镇有名的特困户,该村浅水藕户销协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没钱买藕种,协会在会员之间协调,通过赊账先帮他栽上藕,收购时,协会会员购销大户张木强又主动以每斤高出其他农户3分钱的价格收购他家的藕,仅两年就使他家脱贫。海安集乡大湾村农民桑学田因遭灾欠债凹多万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乡特水产业协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共同帮助他解决资金2万元,承包12亩虾塘,当年就获得收入4,8万元,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他激动地说:“是协会救了我”。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该县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帮助而脱贫的农户达1100多户。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响水县委农工部、县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