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我国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分析
发行时间:2003-04-20
网站编辑:曹玉书
来源:研究所

我国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分析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曹玉书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党100周年时,GDP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人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高水平小康的定性分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3200亿美元,在世界占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4%提升到7.6%。再奋斗30年,到2050年比2020年再翻两番,我国的GDP将超过17万亿美元。届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2%到16%之间。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结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可以达到或超过高级阶段的参考标准,而就业结构(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和城乡结构(城镇化率)则会达到中期阶段而低于高级阶段的参考标准,可以说,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产品市场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得到发展,90%以上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更多的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更全面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20年后,不仅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会有历史性的跨越,而且在其他各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届时,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西部大开发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会发展得更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小康社会的定量指标

从定量的角度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有一个指标体系。鉴于政治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很难量化,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们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应当是: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我国为854美元。按照200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整个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标志性的指标。这个指标达到800美元成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标志着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应是开始跨人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划分:低收入国家为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031—936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361美元以上。以此标准衡量,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跨度相当大,下限为761美元,上限为3030美元。

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以及人口增长率等因素预测来看,要从人均854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进入门槛3030美元,大约需要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从2001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口增长率年平均0.7%,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600美元;2011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口增长率下降为0.5%,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050美元,刚刚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也就是说,可以跨人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年为6280元。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9%。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被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可以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2000元,2020年达到18000元。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年为2253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前些年,增速放慢,但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农民收入已经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非农收人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农民收入将较快增长,按年均增长6%计算,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000元,2020年为730(3元,距8000元的标志值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目前2.79减少到2,47,略有缩小。

(四)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趋向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将生活水平划分为如下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为勉强度日状态的消费;40%一50%为小康水平的消费;20%一40%为富裕状态的消费;20%以下为最富裕状态的消费。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1980年分别为56.9%和61.8%;2000年分别为39,2%和49.1%;2001年分别为37.9%和47.7%。20年来,这一系数城乡分别下降17.7和12.7个百分点;最近10年则分别下降15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呈加快下降态势。按一年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到2010年城乡的思格尔系数应分别为30%和40%,2020年分别为25%和35%o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为19平方米。近10年年均增加0.5平方米,且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向满足“住”和“行”需求为主的大的转变时期,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会继续快速提高,按一年增加0.5个百分点计算,2010年达25平方米,2020年将超过30平方米。

(六)城镇化率。2000年,我国为36.2%。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56%。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政策上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扶持和引导,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为9.7%,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城乡家庭户均人口数等因素,全国约为4.2%左右。1997—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并且呈加速提高的趋势,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大学入学率。2000年为11%,今年达到13%以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力度加大,高校继续扩大招生,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城乡居民对高等教育也有着强烈需求,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指标将快速提高,2010年达到20%,2020年达到30%。

(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2000年约为30%。我们认为,国家已经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中央财政也已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预计2010年这一覆盖面将达到50%,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70%。

(十)刑事犯罪率。目前是0.2%,到2020年达到0.1%。

我国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分析
发行时间:2003-04-20
网站编辑:曹玉书
  
来源:研究所

我国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分析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曹玉书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党100周年时,GDP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人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高水平小康的定性分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3200亿美元,在世界占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4%提升到7.6%。再奋斗30年,到2050年比2020年再翻两番,我国的GDP将超过17万亿美元。届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2%到16%之间。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贸易结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可以达到或超过高级阶段的参考标准,而就业结构(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和城乡结构(城镇化率)则会达到中期阶段而低于高级阶段的参考标准,可以说,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产品市场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得到发展,90%以上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更多的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更全面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20年后,不仅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会有历史性的跨越,而且在其他各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届时,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西部大开发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会发展得更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小康社会的定量指标

从定量的角度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有一个指标体系。鉴于政治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很难量化,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们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应当是: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我国为854美元。按照200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整个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标志性的指标。这个指标达到800美元成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标志着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应是开始跨人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划分:低收入国家为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031—936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361美元以上。以此标准衡量,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跨度相当大,下限为761美元,上限为3030美元。

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以及人口增长率等因素预测来看,要从人均854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进入门槛3030美元,大约需要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从2001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口增长率年平均0.7%,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600美元;2011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口增长率下降为0.5%,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050美元,刚刚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也就是说,可以跨人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年为6280元。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9%。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被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可以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2000元,2020年达到18000元。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年为2253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前些年,增速放慢,但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农民收入已经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非农收人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农民收入将较快增长,按年均增长6%计算,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000元,2020年为730(3元,距8000元的标志值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目前2.79减少到2,47,略有缩小。

(四)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趋向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将生活水平划分为如下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为勉强度日状态的消费;40%一50%为小康水平的消费;20%一40%为富裕状态的消费;20%以下为最富裕状态的消费。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1980年分别为56.9%和61.8%;2000年分别为39,2%和49.1%;2001年分别为37.9%和47.7%。20年来,这一系数城乡分别下降17.7和12.7个百分点;最近10年则分别下降15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呈加快下降态势。按一年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到2010年城乡的思格尔系数应分别为30%和40%,2020年分别为25%和35%o

(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为19平方米。近10年年均增加0.5平方米,且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向满足“住”和“行”需求为主的大的转变时期,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会继续快速提高,按一年增加0.5个百分点计算,2010年达25平方米,2020年将超过30平方米。

(六)城镇化率。2000年,我国为36.2%。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年还会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达到56%。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今后20年,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政策上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扶持和引导,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为9.7%,考虑城乡人口分布、城乡家庭户均人口数等因素,全国约为4.2%左右。1997—2000年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并且呈加速提高的趋势,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大学入学率。2000年为11%,今年达到13%以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力度加大,高校继续扩大招生,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城乡居民对高等教育也有着强烈需求,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指标将快速提高,2010年达到20%,2020年达到30%。

(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2000年约为30%。我们认为,国家已经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中央财政也已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预计2010年这一覆盖面将达到50%,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70%。

(十)刑事犯罪率。目前是0.2%,到2020年达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