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发行时间:2003-04-20
网站编辑:姚忠龙
来源:研究所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  姚忠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申“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从事集体经济工作的同志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集体经济和联社工作的信心。

一、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在两种公有制并存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转轨过程中,从行政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自然要下降。以工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脱困3年目标实现后,一批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了市场。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今后还要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结束有生无死的历史而退出市场。这就给集体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事实证明,正是因为集体工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才保证了公有制经济在工业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把集体经济看成是短暂的过渡形式,否定或漠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让其“消亡”或者“退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干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错误道路,最终甚至危及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对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那么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既立足了中国现实,又顺应了时代潮流。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里,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历史:20世纪50年代引导个体劳动者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互助合作,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歧视限制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并盲目升级过渡,搞“二国营”,结果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集体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吉林省桦甸车桥总厂改为股份合作制的几年间,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实现产值9700万元,销售收入5120万元,税金240万元,利润400万元,分别是改制前1998年的6,4倍、4.5倍、2.3倍、20倍。2002年产值将突破1.5亿元,销售收入7500万元,税金580万元,利润750万元,成为吉林省联社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典范;集体经济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互助合作、共同致富的性质和特点,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集体经济兼容性强,可以容纳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吸纳众多的就业职工,在为国家和社会增加积累的同时,不断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最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集体经济的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战略构想气势恢宏,实现这一战略构想任重而道远。这里我们要加深对“全面”和“更加”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全面”是·更加”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是针对“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必须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好。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集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可以肯定的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必将是集体经济大发展的过程。因为:第一,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科技、教育的落后,决定了集体经济存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也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集体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第二,劳动力大量富余和资金技术的匮乏,决定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广泛增加就业,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第三,·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集体工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工业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必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四、与时俱进,加快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引导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第一,坚决落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工作中,要自觉地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绝不能把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应当认识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联社和联社工作者,我们要通过积极的工作,进一步争取国家在体制和政策上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的政策,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实现在市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使集体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都能在国家统一的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各显其能,共同缔造持续的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第二,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集体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2001年末,吉林省联社系统21户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占据全系统经济总量的大半江山。这21户企业2001年末资产总额31.28亿元,占全系统的62.62%,净资产总额17.73亿元,超过了全系统的净资产总额;实现工业产值10.16亿元,销售收入9.32亿元,利税1.24亿元,其中利润o.63亿元。前三项指标分别占全系统的71.05%、73.97%和98.41%,利润超过了全系统总和。这21户企业有19户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通过改制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虽然有通化东宝药业集团、白山喜丰塑料集团等原有基础较好的企业,但大部分都是改制后跻身于规模以上企业行列的后起之秀。如桦甸车桥总厂、舒兰农喜公司、四平顺达农膜厂、长春汽车冲压件公司等。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增强集体经济的竞争力,加快联社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联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重新塑造联社的形象,用铁的事实去回击“集体经济消亡论”和“联社无用论”的错误思潮。

第三,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按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坚决打破传统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性、封闭性的弊端,既允许国有、私营、个体、外商资本参股集体企业,又鼓励集体企业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进行兼并、控股或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二是按照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把其真正办成职工自己的企业,鼓励职工以各种形式持股,允许集体企业改制时把存量资产量化到人,实现投资主体人格化;三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继续加大关、停、并、转、出租、出售和破产的力度,同时在盘活联社企业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对于那些改制无成本,启动无资金,盘之不活、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联社企业要大胆地送给职工,当然处置的方法要得当;对送也没人要的企业,要进一步争取扶持政策,给予必要的“陪嫁”优惠,使之尽快运转起来,使闲置多年的厂房、设备、土地等资源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四是在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过程中,努力创办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拓展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四,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及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进行扶持的有利机遇,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大力搞好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围绕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主要资源和支柱企业做文章,主动进行整合对接,拾遗补缺,优化联社企业的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发行时间:2003-04-20
网站编辑:姚忠龙
  
来源:研究所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  姚忠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申“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从事集体经济工作的同志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集体经济和联社工作的信心。

一、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在两种公有制并存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转轨过程中,从行政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自然要下降。以工业为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脱困3年目标实现后,一批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了市场。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今后还要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结束有生无死的历史而退出市场。这就给集体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事实证明,正是因为集体工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才保证了公有制经济在工业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把集体经济看成是短暂的过渡形式,否定或漠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张让其“消亡”或者“退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干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错误道路,最终甚至危及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对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那么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既立足了中国现实,又顺应了时代潮流。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里,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历史:20世纪50年代引导个体劳动者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互助合作,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歧视限制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并盲目升级过渡,搞“二国营”,结果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集体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吉林省桦甸车桥总厂改为股份合作制的几年间,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实现产值9700万元,销售收入5120万元,税金240万元,利润400万元,分别是改制前1998年的6,4倍、4.5倍、2.3倍、20倍。2002年产值将突破1.5亿元,销售收入7500万元,税金580万元,利润750万元,成为吉林省联社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典范;集体经济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互助合作、共同致富的性质和特点,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集体经济兼容性强,可以容纳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吸纳众多的就业职工,在为国家和社会增加积累的同时,不断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最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集体经济的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战略构想气势恢宏,实现这一战略构想任重而道远。这里我们要加深对“全面”和“更加”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全面”是·更加”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是针对“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必须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只有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好。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集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可以肯定的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必将是集体经济大发展的过程。因为:第一,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科技、教育的落后,决定了集体经济存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也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集体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第二,劳动力大量富余和资金技术的匮乏,决定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广泛增加就业,保证社会稳定与和谐;第三,·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集体工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工业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必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四、与时俱进,加快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引导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第一,坚决落实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工作中,要自觉地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绝不能把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应当认识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联社和联社工作者,我们要通过积极的工作,进一步争取国家在体制和政策上对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的政策,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实现在市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使集体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都能在国家统一的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各显其能,共同缔造持续的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第二,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集体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2001年末,吉林省联社系统21户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占据全系统经济总量的大半江山。这21户企业2001年末资产总额31.28亿元,占全系统的62.62%,净资产总额17.73亿元,超过了全系统的净资产总额;实现工业产值10.16亿元,销售收入9.32亿元,利税1.24亿元,其中利润o.63亿元。前三项指标分别占全系统的71.05%、73.97%和98.41%,利润超过了全系统总和。这21户企业有19户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通过改制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虽然有通化东宝药业集团、白山喜丰塑料集团等原有基础较好的企业,但大部分都是改制后跻身于规模以上企业行列的后起之秀。如桦甸车桥总厂、舒兰农喜公司、四平顺达农膜厂、长春汽车冲压件公司等。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增强集体经济的竞争力,加快联社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联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重新塑造联社的形象,用铁的事实去回击“集体经济消亡论”和“联社无用论”的错误思潮。

第三,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按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坚决打破传统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单一性、封闭性的弊端,既允许国有、私营、个体、外商资本参股集体企业,又鼓励集体企业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进行兼并、控股或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二是按照集体企业的性质和特征把其真正办成职工自己的企业,鼓励职工以各种形式持股,允许集体企业改制时把存量资产量化到人,实现投资主体人格化;三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继续加大关、停、并、转、出租、出售和破产的力度,同时在盘活联社企业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对于那些改制无成本,启动无资金,盘之不活、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联社企业要大胆地送给职工,当然处置的方法要得当;对送也没人要的企业,要进一步争取扶持政策,给予必要的“陪嫁”优惠,使之尽快运转起来,使闲置多年的厂房、设备、土地等资源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四是在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过程中,努力创办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拓展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四,抓住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及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进行扶持的有利机遇,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大力搞好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围绕吉林省的主导产业、主要资源和支柱企业做文章,主动进行整合对接,拾遗补缺,优化联社企业的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