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上海高级人才短缺的四条措施
最近,有专家认为,上海在建设高级人才高地方面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与执行不同步,配套建设尚不到位。为此建议可从以下四方面采取措施。
一、大力培养中青年人才
大力培养中青年人才可以解决老龄化及中青年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现在,阻碍中青年人才成长的几个因素,主要有职称制度、教育制度及企业培训。可以从以下三点予以改进:(1)打破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取消高级职称名额限制及内部评定,采取社会评定。将人力资源评估工作交由专门的、独立的中介机构实施。(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外,鼓励社会办学。(3)鼓励企业加强培训。除政府承担部分培训工作外,还可以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如对企业在培训上的支出给予税收减免等。
二、引进外来人才
人才的供给可以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实现。仅仅依靠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来数量不足,二来周期较长,短期内不能解决上海的问题,因此,仍需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上海在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在政策上可说是已无障碍,且已初见成效。目前要做的工作是,加强宣传,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让更多的入知道这些信息并能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落实,简化审批手续,加快人才引进。同时,在人才引进上,加强宏观预测,将引进重点放在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人才身上。
三、充分利用现有人才
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比较关键的几点是: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虽然人才的价值最终由市场决定,政府不能干预,但可予以引导。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知识成果的保护,落实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2)鼓励智力入股,加快知识产权交易及知识产权评估等工作。(3)切实提高人才的待遇。
2。充分利用现有中老年高级人才。上海46岁以上的高级人才占到高级人才总量的一半以上,按现行规定,到2010年这批人都将退出工作领域。这是对高级人才的一种巨大浪费。我们完全可以打破这种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这批高级人才,从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劣势。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高级人才的工作年限;允许现有在职高级人才兼职,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让已退休的高级人才发挥余热,组成协会,担任顾问等职。
3.为人才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环境。环境涵盖的范围很广,任何有利于留住人才的努力都可归为环境的改善。概括而言,包括:(1)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与设施;利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各大图书馆实行对外开放与资源共享,强调建设学习型城市等;(2)良好的生活环境。诸如交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3)良好的科研环境。如强大的科研投入、充分的对外交流等。
四、引导人才流动
要解决上海高级人才结构不佳的问题,需要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强信息建设。
目前,计划体制下的对人才的限制已基本打破。上海应进一步努力,使人才的流动更加有序、合理,首先,政府应专注于城市总体规划及人事立法、执法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其次,政府应在增加办事透明度上进一步努力,实现政务公开,在提供信息、为人才对外交流上提供便利。第三,鼓励社会成立中介机构,使中介机构承担开设专业人才市场,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组织就业培训;提供人事服务,提供独立的人事评估;搜集人才变化信息,预测人才需求变化;提供大量的人事资料,便利人才交流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