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创新四动机制 打造绿色强县
发行时间:2011-02-20
网站编辑:张安民
来源:研究所

创新四动机制   打造绿色强县

张安民

近年来,夏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在转变方式中调整、在调整结构中提升,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四动机制”,打造起绿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工业推动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核心。夏津县立足发展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始终把发展生态工业放在主导位置,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环节,壮大总量,提高质量,打造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一是用项目主导。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入、引领发展、优化结构的重要载体,拓展优势项目,主攻技术项目,突出新兴项目,全县项目建设由遍地插花向产业聚集转变、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单一重复向循环发展转变。总投资11亿元的北京飞天印染竣工投产,形成了集精细纺织、生态印染、高档服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棉纺织的脱胎换骨。总投资8亿元奥德新能源的光伏电池板、总投资8亿元的天赐食品工业园、总投资1亿元的瑞康太阳能玻璃管扩建工程等项目相继投产运行,并快速膨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泉林纸业总投资2.2亿元的5万吨特种纸、10万吨木浆、节能减排技改等项目、华芳纺织总投资10亿元的20万高档纱锭和1000台织机项目、北京清华紫光投资2亿元的中钿科技棉蛋白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赛信食品工业园等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全部竣工投产后,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二是用产业聚集。始终坚持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发挥资源禀赋和优势,打破发展常规,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在调整中膨胀升级,新兴产业在培育中壮大,构建起棉纺织、油品、食品、造纸、生物技术、太阳能等六大产业格局。目前,全县纺纱能力已达200万纱锭,纯棉纺能力居全国第二位,面粉加工能力160万吨,植物油加工能力150万吨,相继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纺织名城”、“中国植物油加工示范基地县”、“中国面粉大县”、“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放心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三是用科技引领。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完善骨干企业突出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县有5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30多家骨干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专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人员达到300多人,每年举办产业发展论坛等培训20余次,发展新品种近200个。

二、城建促动

夏津县坚持把“县城做靓做美”作为城市建设基本思路,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原则,重点彰显“水”、“绿”特色,努力建设生态城市、水绿夏津。一是突出“水清地净”。投资1.2亿元,建设了库容120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有效调畜水资源,缓解了工农业用水需求和人畜饮水安全;总投资4亿元建设了碧水绕城工程,对城区12公里河道进行了彻底整治,实现了雨水、污水分离排放,“垃圾河”成为生态长廊,水系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总投资近3亿元,建设会盟公园、人民公园、公园、湿地公园,打造起休闲娱乐的城市客厅;投资50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和运行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地减少了城市污水,提高了水质。二是突出“绿染全城”。扎实推进“森林城”建设,以扩容、增量、提质为目标,增加绿量、扩大绿面,让城市走进园林,让园林拥抱城市,建设综合性、立体式城市生态系统。总投资近亿元,对城区重点园区、景区进行了高层次、高品位绿化,完成了30公里外环线闭合圈高标准林带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机关、小区活动,拆墙现绿、见缝插绿,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3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三是突出“道路畅通”。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打通“丁”字路、“断头路”,建设民心路。总投资2亿元,完成了全长30公里的城市外环圈,投资近6亿元,相继拓建改建新建砚池街、锦纺街、中山南街等城区道路18条,全部完成人行道铺砖、排水管道铺设和绿化亮化改造,形成道路线形通畅、配套设施统一、整体景观协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交通网络。

三、旅游带动

深入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一是规划引导。夏津县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面积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依然保留着原始自然风貌,上千年古树有2000多棵,上百年古树有3万多棵,素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的美誉。夏津县立足特有的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的发展思路,聘请省林业规划院等威权机构,制定了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形成为“一带两区十园”整体发展格局。二是完善设施。为全面提升园区层次和品位,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投资近2亿元,建设了36公里观光路,对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会盟文化广场等重要景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包装和工程建设。围绕“点线面结合、吃住游配套”的基本思路,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作,故道庄园、御都等20余家农家门相继营业,温泉度假村、大云寺、大型游乐场、金秋生态观光农业等项目积极操作、加快建设。三是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三届森林公园梨花节、椹果文化采摘节及两届大型文艺演出,30余名国内著名艺术家倾情演出,年接待游客突破160余万人次,成功打造了“椹果之乡、生态夏津”的旅游品牌。相继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成功入选国家黄河文明旅游路线。今年4月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生态可持续发展会议上,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

四、宣传发动

积极落实“发展生态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强理念。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积极宣传,广泛推介,利用多种途径,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对群众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教育,争做低碳生活的先行者、倡导者、实践者,引导全社会参与健康、自然、和谐的低碳生活。二是抓节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减少能源消耗,发展生态经济。泉林纸业夏津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现有变频、供热、供水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机器功效,减少了碳排放量,实现了企业低碳高增长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热电厂、造纸厂、化工厂高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延伸工业产业链,减少废气物污染。三是促生态。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和农业发展的全过程,点面结合、相辅相承,科学实施,整体推进。积极推进环境、水系建设,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工程,逐步实现大地景观化、园林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作者为山东省夏津县县长

创新四动机制 打造绿色强县
发行时间:2011-02-20
网站编辑:张安民
  
来源:研究所

创新四动机制   打造绿色强县

张安民

近年来,夏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在转变方式中调整、在调整结构中提升,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四动机制”,打造起绿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工业推动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核心。夏津县立足发展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始终把发展生态工业放在主导位置,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环节,壮大总量,提高质量,打造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一是用项目主导。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入、引领发展、优化结构的重要载体,拓展优势项目,主攻技术项目,突出新兴项目,全县项目建设由遍地插花向产业聚集转变、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单一重复向循环发展转变。总投资11亿元的北京飞天印染竣工投产,形成了集精细纺织、生态印染、高档服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棉纺织的脱胎换骨。总投资8亿元奥德新能源的光伏电池板、总投资8亿元的天赐食品工业园、总投资1亿元的瑞康太阳能玻璃管扩建工程等项目相继投产运行,并快速膨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泉林纸业总投资2.2亿元的5万吨特种纸、10万吨木浆、节能减排技改等项目、华芳纺织总投资10亿元的20万高档纱锭和1000台织机项目、北京清华紫光投资2亿元的中钿科技棉蛋白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赛信食品工业园等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全部竣工投产后,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二是用产业聚集。始终坚持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发挥资源禀赋和优势,打破发展常规,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在调整中膨胀升级,新兴产业在培育中壮大,构建起棉纺织、油品、食品、造纸、生物技术、太阳能等六大产业格局。目前,全县纺纱能力已达200万纱锭,纯棉纺能力居全国第二位,面粉加工能力160万吨,植物油加工能力150万吨,相继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纺织名城”、“中国植物油加工示范基地县”、“中国面粉大县”、“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放心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三是用科技引领。把科技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完善骨干企业突出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县有5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30多家骨干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专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人员达到300多人,每年举办产业发展论坛等培训20余次,发展新品种近200个。

二、城建促动

夏津县坚持把“县城做靓做美”作为城市建设基本思路,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原则,重点彰显“水”、“绿”特色,努力建设生态城市、水绿夏津。一是突出“水清地净”。投资1.2亿元,建设了库容120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有效调畜水资源,缓解了工农业用水需求和人畜饮水安全;总投资4亿元建设了碧水绕城工程,对城区12公里河道进行了彻底整治,实现了雨水、污水分离排放,“垃圾河”成为生态长廊,水系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总投资近3亿元,建设会盟公园、人民公园、公园、湿地公园,打造起休闲娱乐的城市客厅;投资50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和运行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地减少了城市污水,提高了水质。二是突出“绿染全城”。扎实推进“森林城”建设,以扩容、增量、提质为目标,增加绿量、扩大绿面,让城市走进园林,让园林拥抱城市,建设综合性、立体式城市生态系统。总投资近亿元,对城区重点园区、景区进行了高层次、高品位绿化,完成了30公里外环线闭合圈高标准林带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机关、小区活动,拆墙现绿、见缝插绿,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3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三是突出“道路畅通”。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打通“丁”字路、“断头路”,建设民心路。总投资2亿元,完成了全长30公里的城市外环圈,投资近6亿元,相继拓建改建新建砚池街、锦纺街、中山南街等城区道路18条,全部完成人行道铺砖、排水管道铺设和绿化亮化改造,形成道路线形通畅、配套设施统一、整体景观协调,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交通网络。

三、旅游带动

深入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一是规划引导。夏津县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面积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依然保留着原始自然风貌,上千年古树有2000多棵,上百年古树有3万多棵,素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的美誉。夏津县立足特有的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的发展思路,聘请省林业规划院等威权机构,制定了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形成为“一带两区十园”整体发展格局。二是完善设施。为全面提升园区层次和品位,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投资近2亿元,建设了36公里观光路,对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会盟文化广场等重要景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包装和工程建设。围绕“点线面结合、吃住游配套”的基本思路,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作,故道庄园、御都等20余家农家门相继营业,温泉度假村、大云寺、大型游乐场、金秋生态观光农业等项目积极操作、加快建设。三是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三届森林公园梨花节、椹果文化采摘节及两届大型文艺演出,30余名国内著名艺术家倾情演出,年接待游客突破160余万人次,成功打造了“椹果之乡、生态夏津”的旅游品牌。相继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成功入选国家黄河文明旅游路线。今年4月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生态可持续发展会议上,被联合国授予“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

四、宣传发动

积极落实“发展生态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强理念。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积极宣传,广泛推介,利用多种途径,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对群众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教育,争做低碳生活的先行者、倡导者、实践者,引导全社会参与健康、自然、和谐的低碳生活。二是抓节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减少能源消耗,发展生态经济。泉林纸业夏津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现有变频、供热、供水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机器功效,减少了碳排放量,实现了企业低碳高增长的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热电厂、造纸厂、化工厂高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延伸工业产业链,减少废气物污染。三是促生态。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和农业发展的全过程,点面结合、相辅相承,科学实施,整体推进。积极推进环境、水系建设,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工程,逐步实现大地景观化、园林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作者为山东省夏津县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