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3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过去的13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的前10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随着经济总量“盘子”越来越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相对增加,但是我们的确创造了奇迹。13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比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显得更加突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2.5%左右。特别是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去年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而我国在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之后,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发展中国家第二位,跃升到世界第六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位居世界前列的产品增多、产量扩大。在这十多年间,又有不少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像钢、粮食、肉类、煤炭、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储备大幅度增加。粮食储备创历史最高水平;外汇储备从1989年的55.5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2500亿美元左右,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得到有力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2001年,二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调整为15,2:51.1:33.6。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增加投入,加强水利、农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与1990年相比,2001年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增加了1473万公顷。农产品结构得到优化,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5%。畜牧水产业比重上升,与1990年相比,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牧、渔业分别上升了4.7和5.4个百分点。
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逐渐崛起。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新时期结构调整分外耀眼的亮点,也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成就。1996--200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9.8%提高到17.5%。
服务业结构不断改善。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1991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9%,2000年降为24.4%。现代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等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咨询、物流、连锁经营、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上世纪如年代初,我国刚刚出现连锁超市,到2001年9月末,拥有10个门店以上的连锁企业已达519家,从业人数55万人。
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中国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在农村,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等措施,使8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1990—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上,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刚过5000亿元。近几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几乎每年都要递增上万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990年,我国社会消费晶零售总额刚过8300亿元,2001年达到37595亿元。居民消费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格局,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从1990午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从58.8%下降到47.7%。上世纪90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1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左右。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生活的舒适程度提高,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改革开放前的百元级“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上世纪80年代千元级的“新三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到90年代万元级、十万元级的电脑、小汽车、商品房,档次不断提高。在农村,一些耐用消费品开始普及,与1990年相比,2001年百户居民平均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由4.7台增加到54.4台,电冰箱由1,2台增加到13.6台,空调、移动电话等商品也开始进入部分富裕农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