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集体(合作)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副主任 王惠玲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我们高度认识发展集体(合作)经济的重要性的理论指南:集体(合作)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扩大就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就加快集体(合作)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一、集体(合作)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扶持下,集体(合作)经济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当前改革和发展不平衡,处境很困难。
1,集体(合作)经济整体规模在缩小,经济效益也处于下降趋势。清产核资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资产流失较大,资本金不实,资产负债率偏高。对此,有人对集体经济生存发展提出质疑;面临着机构撤并、人员分流、工作搁浅的矛盾,集体(合作)经济战线的一些人也出现了思想混乱,这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势在必行。要鼓励集体(合作)企业职工参股,使他们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我们主张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在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中尽量地退出来,并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而集体(合作)经济符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群众的觉悟程度,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引导。
3.在西欧发达国家中,合作经济发展得很好,就是因为合作制或股份制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党地十五大明确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个重要论述揭示了集体(合作)经济的本质,这指明了集体(合作)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发展的方向。
二、重塑新型关系和功能定位
在市场经济中集体(合作)企业要尊重客观规律,整合资源,同时联社要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拓宽联社的运行空间:
1.联社和集体(合作)经济在传统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引起了合作组织内部各种关系的变化,联社如果不以变应变,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窄。顺应这一趋势,联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重从权属配置、行政隶属配置、所有制成分配置三个方面重塑联合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是通过出资赎买、承债置换等方式,收购成员企业集体资产。借助产权清晰和资本剥离,切断联合组织内部不同法人实体之间扯不清、道不明的权属纽带,还法人实体资本合作的“自由身”。二是在资本剥离的基础上,企业作为独立产权主体,择优择强实行资本重组整合,与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出资,兴办公司制企业。借助资本重组整合,明晰投资主体,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建立所有者治理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结构调整,挣脱产权共同共有的旧的关系定位;在新制度下重组、整合,构筑产权主体按分占有的新的关系定位。联合经济组织逐步由大集体资产的产权共同体,演变成为小集体资产独立产权主体的联合体。
2.“政社分开”以后,联社面对如何明确定位的问题,即回答联社是什么?管什么?根据现行联社章程规定,联社是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这种法人属性是抽象的,不确定的,仍须根据实际加以明晰,并获得国家政策法规的确认和保护。为此,在“三个代表”的学习中,就联社采取什么法人定位和职能取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探索。
第一,联社是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采取指导、协调的方式运行。一方面,联社指导企业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联社向市政府反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为政府实现对集体(合作)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联社的这一职能特点,体观了它与行政组织的区别。
第二,联社是经济实体性质的管理机构,兴办实体,形成直属企业。联社与企业有资产纽带关系,除了自身的经营活动之外,还以资产代表的身份监管企业的经济活动,努力实现联社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联社又是区县局联社成员企业的领导机构。联社对成员企业的领导是通过指导和服务实现的。联社的这一职能特点,体现了它与一般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区别。
第三,联社是各区、控股公司、局、县联社以及相关的经济联合组织。联社对成员企业的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方面,帮助单个企业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和支持。联社的这一职能特点,体现了它与一般社会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区别。
三、主要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谈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 “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集体(合作)经济的发展,必须创新,才能开拓新局面。联社和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是:
1.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多样化实现形式。
要把把存量资产返回与转变职工身份结合起来,确立集体企业劳动者的资产所有权。集体(合作)企业中,由于职工原始资本增值、劳动积累沉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等,大都形成一块经过产权界定属于企业劳动群众所有而产权关系没有明晰到职工个人的存量资产。2000年有关部门明确,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可以将有关资产量化给职工个人。所以,集体企业在改制时把存量资产返回给职工,引导职工转变身份,这是企业改制的途径之一。对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成长型企业,通过改制转制,促使这些企业成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企业。这些企业,根据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有的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对一些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难以维持的企业坚决关、停、井、转,积极帮助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变现等,妥善分流和安置企业职工。
2.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于提高企业素质,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1)集体企业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快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既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又发展适销对路产品。传统的工业小企业开始向都市型工业转变。发展第三产业,要改造传统的商饮服修企业,规划组建“特色商店”、“专业市场”和“商城”以及“社区服务中心”,提高三产的业态水平,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
(2)构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需从四个方面人手:一是完善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合理分离人手,改变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的状况。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的职责范围,详细制定工作规章制度。二是加强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设置专门的监事会工作机构,制定监事会基本运行制度,明确监事会职责,切实监督和维护集体资产的运行;三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认真落实企业年度审计制度,对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等企业领导人员严格执行任期审计、离任审计和重大经济事项的专项审计制度。四是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每年职工民主评议企业经营者制度,对职工信任票达不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经营者,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其进行调整。 ’3.树立“政策搭台,企业唱戏”的新观念,建立以资产为纽带、改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过探索实践,集体经济初步确立并实施集体资产运营、监督、管理、服务体制。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要实施政府监管职能,包括制定政策,掌握情况,调解纠纷,维护权益,促进企业转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的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集体资产服务中心),成为一定区域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资产的出资人,负责集体资产运营的监管,促进集体资产的流动与重组。这一体制的确立,使以产权为纽带的责权利关系取代了以行政为主的管理关系,多投多管,少投少管,没有投资和借贷关系的,确立指导和协调服务关系,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按区域实施整体发展战略,打破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界限,按区域建立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创业孵化、招商引资、人才培训、政策咨询、信贷担保和技术眼务等。目的是放开放活,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4.从计划体制的思想束缚下解脱出来,实现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法、内容的创新。
更新传统的“管人”、“管钱”、“管数”的思想观念:对人的管理转变到人力资本管理;对财产实行资本运营和监督服务型管理;对经济指标的考核管理,建立以税收、资产和增加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考核体系,把财政增加税收,企业增强实力,职工增加收入作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基本要求。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出资人体制.扩大职工人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使集体企业更好地发展,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各地都建立了联合经济组织——联社:过去,由于长期的“政社合一”体制,限制了联社职能的发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政社开始分开,从总社到各级联社逐步进行了法人登记,联社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联社大都与企业有着直接的产权关系,联社在供应、销售、融资、技术进步及向政府提出共性问题的政策建议等方面为企业做了大量工作;集体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集体企业更需要加强合作。在这种背景下,要进一步强化联社与企业、联社与联社之间的资产纽带关系,以及集体资产与国有、私有等多种所有制的互相参股的关系,形成上下左右的经济联合体,走出产权制度改革的新路,一是在企业中形成联社参股,职工控股的股权结构,支持经营者持大股,把控制权还给职工:这样做有利于拓展企业经营规模,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克服经营者的非理性行为,保障职工的根本利益,二是抓住市场机遇,整合联社与企业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在项目、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形成产权组合的“链”,这样做有利于集中联社、企业、经营者的优势,摆脱旧体制束缚,形成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创业的孵化机制。三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联社进行法人登记工作,使联社成为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指导服务机构;政府委托联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指导企业改制,企业自愿参加成为成员单位.交纳会费或管理费,联社维护集体资产,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协调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根据服务内容和合作程度,形成联社与企业双层经营的新形式。
5.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选择符合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企业集中于传统工业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企业产品落后、设备陈旧;有的企业队伍老化,资产质量差等等;不改变这种状况,集体企业是不会有多大生命力的。有些改制的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先后进行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的制度创新,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并为技术人员设置技术股。这样,不仅为企业发展筹措了资金,还形成了明晰产权和股权化的激励制约机制,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事实证明,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制度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活力,这种活力一旦作用于技术创新,就会进发出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