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艰苦创业三春秋 情系夕阳一片心
发行时间:2002-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艰苦创业三春秋  情系夕阳一片心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尽心尽力为老人服务纪实

坐落在黄埔江畔一条不起眼小路L的两幢浅红色的七层楼房,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厂诸多的老年朋友,变得喧闹起来;全国第一家由集体企业投资创办、管理的多功能养老院——金色港湾老年公寓的80多名员工,用自己的爱心、热心和耐心、周到的一流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老年朋友的赞誉,成为卢湾区乃至上海市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亮点。国务院政策研究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上悔市副市长等领导都先后到金色港湾现场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金色港湾的员工们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将“夕阳事业”办成“朝阳产业”,为老人营造了一个颐养天年的温馨乐园:

一、果断抉择,转变观念重新上岗

1995年底,地处华山路的航福无线电原件总厂遇到了批租动迁、这对隶属于三航局刚经营餐饮业务并已有起色的航福厂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无所适从;企业即将面临无处栖身的困境,是散伙回家还是进行第二次创业?当时两种意见争论不下;一种意见是干脆将历年积累和动迁补偿费分掉,各自回家,自谋出路;另一种意见是决不能散伙,企业要办下去,这笔资金不能分,要用这笔钱作再次创业的资本。

为了再次创业,航福厂的领导带领员工千方百计寻求发展之路,航福厂在日晖港开平路有一块多年来未开垦的土地,虽然没领到土地使用权证.但长期由他们厂使用,仅堆放一些杂物:他们走访了卢湾区土地规划局,争取到了在这块土地上建造房屋办企业的权利。又经过一个寒暑的奔波,克服了种种困难,办出丁土地使用证、房屋使用证和建房施工执照;他们一面筹划建楼造房,一面进行市场调查:建造的楼房到底派什么用场?企业向何处去?领导班子在研究时,当时的财务主管谢荣娣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践,根据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实际,认为开平路地处卢湾区偏僻冷角,办旅馆准觅旅客,办个养老院倒是不错:取得共识以后,他们走访了卢湾区民政局市民求助中心,得到区民政局副局长徐大伟的支持。不久,卢湾区区长又带领区有关部门同志亲临施工:现场,区长表示,社会办养老院,政府全力支持,但四层楼房子要作为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养老院,显然不够:他当即拍板造七层楼,补办手续,并要求区相关部门对这项实事工程打开绿灯;就这样,金色港湾从兴建、水电煤供应、资金贷款、办理各类证书、开业,直至客源、税收等,都得到了卢湾区政府的扶持和指导;

员工择业观念的转变,是航福厂第二次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企业转办养老院,整天服伺老人,不少员工顾虑重重。有的认为,不管我们以前做什么工作总比做护理老人工作要强。有的还说,我父母生病住院都是请人护理的,现在要叫我一把屎一壶尿地伺候别人,我做不到。针对员工普遍存在的伺候人低人一等,放不下架子的思想,领导班子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从企业的现状着手,详细地分析了员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年龄结构和文化素养,分析了上海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的趋势,使大家认识到社会养老事业必将成为新兴产业。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不让员工下岗,为了对社会作一份贡献,必须尽一切力量办好养老院,把金色港湾老年公寓办成老人温馨的家。思想统一后,全体员工以实际行动投入养老院的创办。1999年1月1日,金色港湾老年公寓终于正式开业了。

二、爱心至上,真情为老获取信任

院领导深知,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而作为养老院,更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一项脏、累、烦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有爱心、耐心的细致工作,要求员工具有新时代的劳动择业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他们采取种种措施,组织员工学习护理老人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对老人的爱心。养老院制订的护理守则第一条就是:遵守职业道德,发扬奉献精神,要用爱心、耐心、宽厚之心.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要求护理人员经常与老人谈心聊家常,嘘寒问暖,成为老人的知心朋友。从而使敬老爱老在金色港湾蔚然成风。员工们说,人院的老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离休老干部,有的是p十落归根的归国华侨,有的是阅历丰富的老知识分子,也有的是终身未婚娶的孤寡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为祖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现在到老年公寓颐养天年,除了需要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领导和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院长谢荣娣亲自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内衣裤、擦洗身子,为便秘的老人挖屎。共产党员李红妹有一次在护理一位老人时,因为个子瘦小,当她把老人从轮椅抱到马桶上去时,力不从心一下子摔倒在地上,老人压在她的身上。她伤心地哭了,她哭的不是自己摔伤,而是担心老人被摔伤。还未婚嫁的女青年小张,从不愿意做护理工作到受到老人的喜爱·,被一位从加拿大来的老太太点名非要小张护理不可。护理部主任王玉兰深有体会地说,像我们这些40岁以上的人,要文凭没文凭,要学历没学历,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工作。现在有了工作岗位,就应该珍惜,对老人献上一份爱心,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

在金色港湾,到处可以看到,护理人员细心地为老人梳头,陪老人在阳台上晒太阳、散步,帮助老人活动关节,与老人谈心,有的还从家里带来零食哄老人开心,还经常为老人修剪指甲。而在为痴呆老人服务时,更是任劳任怨,面对突如其来的“飞痰”和脸上、手上常被抓出的道道血痕,他们都默默忍受着。有的老人因年迈体衰突然去世,子女未来得及送终,护理员就为老人最后一次擦身更衣,并行晚辈礼为老人送行。2002年初的一天,在一位老人生命将走到尽头时,养老院及时通知老人的子女。当儿子看到父亲因病魔折磨而变形的脸时,不敢靠上前去。在这种情况下,护理员主动替其儿子为老人擦身,穿上寿衣,家属十分感动……就这样,全体员工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爱心慰怃老人,用自己的真情让老人感受社会的温暖。难怪老人们说,这里的员工就像自己的儿女,不,比自己的儿女更亲!

三、全心全意,拓宽业务服务社会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生理机能,特别是消化系统机能的衰退,饮食受到一些限制:为了让老人吃得好,既合胃口.又便于消化,金色港湾的食堂工作人员精心配制菜谱和点心品种,并交给养老院的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征求意见,力求做到每天的菜肴和点心不同样,尽量符合老人的口味和香酥松软的要求,保证老人每天需要补充钙、铁、血等营养需求。对同一品种的菜,还根据老人的不同口味进行烹调,使老人吃得满意。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遇到需要购买外配药、领养老金、添置生活零星用品等有诸多不便。金色港湾考虑在先,专门配备行政管理人员,为老人代配药、领养老金、买水果、订牛奶、订报纸、报销医药费等琐事。有的老人因经济有限,托办的事只需买2只香蕉、1块肥皂;有些老人记忆力差,常为一些小事向工作人员洪上多遍,问七问八,工作人员总是耐心地听,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尽心尽力地去办好。

养老院在社会上有了名声后,经常有社会各界前来捐款捐物,有上万元的现金,有家用电器,有康复器具,还有不少水果食品。院里都逐一登记在册,并及时把水果食品全部送到老人手中,让老人分享到社会的温暖。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这与养老机构的严重匮乏形成了一对矛盾:金色港湾的全体员工想社会所想,急社会所急:社区有些老人,其子女白天要上班,无法给予照顾。这些老人在家感到很寂寞,有的自理生活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金色港湾在卢湾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开办了老人“日托班”;每天早晨,院里用区民政局配备的面包车把老人接到养老院,让他们到棋牌室、图书馆、健身房进行活动,喜欢文娱活动的老人还自发组织合唱组。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金色港湾每周举办一次老人交谊舞会,到超市购物;每年组织老人春游和秋游,还经常邀请区、街道业余文娱团体前来慰问演出。

几年来,金色港湾不断扩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2001年底,第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这家集体所有制的养老院已形成家庭式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老年护理中心、老年社会服务中心、老年社交文化和娱乐中心等六位一体的老年服务中心。全院共有315个床位,人住老人270余人,日托老人20余人,每天前来参加各类活动的老人络绎不绝。目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到老人临时寄养、老年食堂、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教育、老年诊所等。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了市、区多项光进称号和荣誉。面对取得的成绩,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又在为养老院的进一步发展而筹划着,其目的就是:一切为了社会,为了老人!

(宰春全、骆德芸)

艰苦创业三春秋 情系夕阳一片心
发行时间:2002-12-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艰苦创业三春秋  情系夕阳一片心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尽心尽力为老人服务纪实

坐落在黄埔江畔一条不起眼小路L的两幢浅红色的七层楼房,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厂诸多的老年朋友,变得喧闹起来;全国第一家由集体企业投资创办、管理的多功能养老院——金色港湾老年公寓的80多名员工,用自己的爱心、热心和耐心、周到的一流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老年朋友的赞誉,成为卢湾区乃至上海市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亮点。国务院政策研究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上悔市副市长等领导都先后到金色港湾现场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金色港湾的员工们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将“夕阳事业”办成“朝阳产业”,为老人营造了一个颐养天年的温馨乐园:

一、果断抉择,转变观念重新上岗

1995年底,地处华山路的航福无线电原件总厂遇到了批租动迁、这对隶属于三航局刚经营餐饮业务并已有起色的航福厂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无所适从;企业即将面临无处栖身的困境,是散伙回家还是进行第二次创业?当时两种意见争论不下;一种意见是干脆将历年积累和动迁补偿费分掉,各自回家,自谋出路;另一种意见是决不能散伙,企业要办下去,这笔资金不能分,要用这笔钱作再次创业的资本。

为了再次创业,航福厂的领导带领员工千方百计寻求发展之路,航福厂在日晖港开平路有一块多年来未开垦的土地,虽然没领到土地使用权证.但长期由他们厂使用,仅堆放一些杂物:他们走访了卢湾区土地规划局,争取到了在这块土地上建造房屋办企业的权利。又经过一个寒暑的奔波,克服了种种困难,办出丁土地使用证、房屋使用证和建房施工执照;他们一面筹划建楼造房,一面进行市场调查:建造的楼房到底派什么用场?企业向何处去?领导班子在研究时,当时的财务主管谢荣娣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践,根据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实际,认为开平路地处卢湾区偏僻冷角,办旅馆准觅旅客,办个养老院倒是不错:取得共识以后,他们走访了卢湾区民政局市民求助中心,得到区民政局副局长徐大伟的支持。不久,卢湾区区长又带领区有关部门同志亲临施工:现场,区长表示,社会办养老院,政府全力支持,但四层楼房子要作为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养老院,显然不够:他当即拍板造七层楼,补办手续,并要求区相关部门对这项实事工程打开绿灯;就这样,金色港湾从兴建、水电煤供应、资金贷款、办理各类证书、开业,直至客源、税收等,都得到了卢湾区政府的扶持和指导;

员工择业观念的转变,是航福厂第二次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企业转办养老院,整天服伺老人,不少员工顾虑重重。有的认为,不管我们以前做什么工作总比做护理老人工作要强。有的还说,我父母生病住院都是请人护理的,现在要叫我一把屎一壶尿地伺候别人,我做不到。针对员工普遍存在的伺候人低人一等,放不下架子的思想,领导班子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从企业的现状着手,详细地分析了员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年龄结构和文化素养,分析了上海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的趋势,使大家认识到社会养老事业必将成为新兴产业。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不让员工下岗,为了对社会作一份贡献,必须尽一切力量办好养老院,把金色港湾老年公寓办成老人温馨的家。思想统一后,全体员工以实际行动投入养老院的创办。1999年1月1日,金色港湾老年公寓终于正式开业了。

二、爱心至上,真情为老获取信任

院领导深知,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而作为养老院,更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一项脏、累、烦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有爱心、耐心的细致工作,要求员工具有新时代的劳动择业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他们采取种种措施,组织员工学习护理老人的专业知识,培养员工对老人的爱心。养老院制订的护理守则第一条就是:遵守职业道德,发扬奉献精神,要用爱心、耐心、宽厚之心.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要求护理人员经常与老人谈心聊家常,嘘寒问暖,成为老人的知心朋友。从而使敬老爱老在金色港湾蔚然成风。员工们说,人院的老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离休老干部,有的是p十落归根的归国华侨,有的是阅历丰富的老知识分子,也有的是终身未婚娶的孤寡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为祖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现在到老年公寓颐养天年,除了需要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领导和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院长谢荣娣亲自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换内衣裤、擦洗身子,为便秘的老人挖屎。共产党员李红妹有一次在护理一位老人时,因为个子瘦小,当她把老人从轮椅抱到马桶上去时,力不从心一下子摔倒在地上,老人压在她的身上。她伤心地哭了,她哭的不是自己摔伤,而是担心老人被摔伤。还未婚嫁的女青年小张,从不愿意做护理工作到受到老人的喜爱·,被一位从加拿大来的老太太点名非要小张护理不可。护理部主任王玉兰深有体会地说,像我们这些40岁以上的人,要文凭没文凭,要学历没学历,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工作。现在有了工作岗位,就应该珍惜,对老人献上一份爱心,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

在金色港湾,到处可以看到,护理人员细心地为老人梳头,陪老人在阳台上晒太阳、散步,帮助老人活动关节,与老人谈心,有的还从家里带来零食哄老人开心,还经常为老人修剪指甲。而在为痴呆老人服务时,更是任劳任怨,面对突如其来的“飞痰”和脸上、手上常被抓出的道道血痕,他们都默默忍受着。有的老人因年迈体衰突然去世,子女未来得及送终,护理员就为老人最后一次擦身更衣,并行晚辈礼为老人送行。2002年初的一天,在一位老人生命将走到尽头时,养老院及时通知老人的子女。当儿子看到父亲因病魔折磨而变形的脸时,不敢靠上前去。在这种情况下,护理员主动替其儿子为老人擦身,穿上寿衣,家属十分感动……就这样,全体员工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爱心慰怃老人,用自己的真情让老人感受社会的温暖。难怪老人们说,这里的员工就像自己的儿女,不,比自己的儿女更亲!

三、全心全意,拓宽业务服务社会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生理机能,特别是消化系统机能的衰退,饮食受到一些限制:为了让老人吃得好,既合胃口.又便于消化,金色港湾的食堂工作人员精心配制菜谱和点心品种,并交给养老院的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征求意见,力求做到每天的菜肴和点心不同样,尽量符合老人的口味和香酥松软的要求,保证老人每天需要补充钙、铁、血等营养需求。对同一品种的菜,还根据老人的不同口味进行烹调,使老人吃得满意。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遇到需要购买外配药、领养老金、添置生活零星用品等有诸多不便。金色港湾考虑在先,专门配备行政管理人员,为老人代配药、领养老金、买水果、订牛奶、订报纸、报销医药费等琐事。有的老人因经济有限,托办的事只需买2只香蕉、1块肥皂;有些老人记忆力差,常为一些小事向工作人员洪上多遍,问七问八,工作人员总是耐心地听,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尽心尽力地去办好。

养老院在社会上有了名声后,经常有社会各界前来捐款捐物,有上万元的现金,有家用电器,有康复器具,还有不少水果食品。院里都逐一登记在册,并及时把水果食品全部送到老人手中,让老人分享到社会的温暖。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上海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这与养老机构的严重匮乏形成了一对矛盾:金色港湾的全体员工想社会所想,急社会所急:社区有些老人,其子女白天要上班,无法给予照顾。这些老人在家感到很寂寞,有的自理生活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金色港湾在卢湾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开办了老人“日托班”;每天早晨,院里用区民政局配备的面包车把老人接到养老院,让他们到棋牌室、图书馆、健身房进行活动,喜欢文娱活动的老人还自发组织合唱组。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金色港湾每周举办一次老人交谊舞会,到超市购物;每年组织老人春游和秋游,还经常邀请区、街道业余文娱团体前来慰问演出。

几年来,金色港湾不断扩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誉。2001年底,第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这家集体所有制的养老院已形成家庭式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老年护理中心、老年社会服务中心、老年社交文化和娱乐中心等六位一体的老年服务中心。全院共有315个床位,人住老人270余人,日托老人20余人,每天前来参加各类活动的老人络绎不绝。目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到老人临时寄养、老年食堂、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教育、老年诊所等。

金色港湾老年公寓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了市、区多项光进称号和荣誉。面对取得的成绩,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又在为养老院的进一步发展而筹划着,其目的就是:一切为了社会,为了老人!

(宰春全、骆德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