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融资究竟难在哪里
艾 芳 祝兴平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也采取了许多扶持政策,但至今中小企业融资难依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融资难,难在企业自身
首先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落后,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亏损企业偏多。加上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给银行和投资方带来了投资风险。
其次是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做过资信评级的企业仅占46.5%,未做过的占53.5%。另外,个别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三角债也加大了银行和投资方的风险;
三是企业无力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对银行和投资方而盲,对企业进行调查和评估需要花费相应的人力和物力: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往往比较小,周期短,手续繁杂,增加了贷款成本。
四是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制度有待完善。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加强了投资风险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往往要求相应的担保。据调查,64.2%的中小企业未能获得信贷担保,即使是有较大盈利的企业也只有35.8%的企业可以获得,据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提供的资料,1998—2001年,我国已有28个省级单位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80多个城市成立了担保机构,到位资金40亿元,可提供贷款400亿元。但由于各地新建信贷保险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创建、开展业务时间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担保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企业获得信贷担保50.1%是靠关联企业,项目自身担保占29.7%,政府担保占16.2%,私人担保占13.5%:高比例的关联企业担保,使我国的信贷担保体系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
融资难,难在融资环境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分别为66.6%和38.9%,信用贷款比例较低:2001年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贷款的渠道中,各类商业银行占73%,农业信用社占16.7%,民间借贷占14.6%,占压其它企业资金占14.3%,其他渠道均在7%以内。
如今银行在信贷方面又多倾向于大企业。目前国有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效益好的大企业: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一些重点企业的扶持,银行与许多这类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缓解了银行放贷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动力。银行是中小企业参加信用评级的主要机构,参加评级的企业近90%通过银行进行资信评级,由国内非银行机构评级,获得AA级以上的企业,普遍得不到银行的承认。通过银行获得资信评级AA级及以上企业,可获得不同程度的银行信用优惠,但在企业需要贷款时能满足要求的也不到1/3,这与企业参加评级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弱化厂信用评级的作用。于是多数企业就不参加评级。
银行贷款手续繁琐;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频率高,而金融部门无论贷款多少,都必须履行完整的融资手续,这些繁琐的手续,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另外,银行对目前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不够,为了控制投资风险,只好简单地将企业拒之门外。
此外,国家金融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来源,65.7%依靠各类商业银行的贷款,33.3%来自权益性投资,其他占16.4%。这反映了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51,6%认为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比以前更大,融资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于是融资渠道就变得更为狭窄。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从多方面寻求治本良策。
(摘自《经济日报》200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