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中国企业亟待确立六种意识
发行时间:2002-10-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中国企业亟待确立六种意识

中国企业人世后的发展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番深刻变革,确立与加入WTO新形势相适应的六种观念意识。

一、主体意识。WTO的主要规则条款大部分是规范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行为的。因此,有人就认为,人世主要是政府人世,政府制定好规则企业执行就行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WTO首先是一个体制概念。国家“人世”也标志着企业“人世”。WTO规范的主要是政府,但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人世受直接冲击的,首当其冲的是企业;适应人世后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更需要企业全面提高竞争力,尤其是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规则意识。WTO规则是国际经贸规范标准的“度量衡”,也是市场经济共通的基本规则。过去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讲市场规则,但参照世界市场经济“共通性”的规则明显不够。一方面,我们对国际规则体系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另一方面,当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发生矛盾时,往往“惯例”让位于“特色”。WTO锁定了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世贸组织的普遍规则“限制”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承诺国际性合约,按国际惯例办事,将是中国企业今后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企业行为中,比较“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后者更重要,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必须“特色”让位于“惯例”。这是我们人世后必须付出的成本。因此,增强规则的意识,熟悉规则,遵循规则,并在实践中善于运用规则,是我国企业人世后首先要练好的“基本功”。

三、信用意识。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信用秩序是建立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尽管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上做了许多工作,但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下,失信行为盛行,仍是妨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转和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及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主流的严重障碍。信用缺乏不仅会危及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企业在市场上难以获得融资和扩张市场份额,而且还会增加中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和难度,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说,加强信用管理是中国企业最需要补的一堂课。大力完善信用制度、重建信用秩序、提高信用质量、提升企业信用形象,乃当务之急。

四、开放意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在发生新的重大转折:从有限范围、有限领域的对外开放,走向真正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由试点型、政府主导的开放格局,走向以市场经济、以企业家为主导的对外开放;由按自己的时间表进行的单方面自主的对外开放,走向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紧密相连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改革一体化的对外开放;由所谓以中国特殊性的对外开放,走向以国际通行的规范、规则的对外开放;由过去用改革来推动的对外开放,走向用开放来促进改革。中国企业的发展将面临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市场化、知识经济创新化的大背景,只有自觉地、主动地、更大范围地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品的最佳性能价格比,中国企业才能在开放中提高竞争力,真正走向世界。

五、人才意识。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驾驭者,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世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正在来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营销和直接生产单位以及研发机构。在雇员本地化的当今趋势下,以高薪吸引我国专业人才的趋势将日益严重。人才竞争国际化和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将成为大势所趋而不可避免。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紧引进.培养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为人才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创业留人、必要的待遇留人;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方式,建立起能够激发人才创造性的管理机制。

六、创新意识。WTO既不是陷阱,也不是免费午餐,而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现实,把握现实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是变挑战为机遇的重要途

径。创新涵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加入wm带来的最大挑战是

对我国现行体制的挑战。要按照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现代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创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企业重组整合。要大力推进

技术创新。建立并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

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技发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

创新为主的转变,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要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企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供

需的变化和产供销技术的变迁,调整企业组织、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打破陈

规陋习,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活力。

中国企业亟待确立六种意识
发行时间:2002-10-20
网站编辑:未知者
  
来源:研究所

中国企业亟待确立六种意识

中国企业人世后的发展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番深刻变革,确立与加入WTO新形势相适应的六种观念意识。

一、主体意识。WTO的主要规则条款大部分是规范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行为的。因此,有人就认为,人世主要是政府人世,政府制定好规则企业执行就行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WTO首先是一个体制概念。国家“人世”也标志着企业“人世”。WTO规范的主要是政府,但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人世受直接冲击的,首当其冲的是企业;适应人世后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更需要企业全面提高竞争力,尤其是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规则意识。WTO规则是国际经贸规范标准的“度量衡”,也是市场经济共通的基本规则。过去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讲市场规则,但参照世界市场经济“共通性”的规则明显不够。一方面,我们对国际规则体系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另一方面,当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发生矛盾时,往往“惯例”让位于“特色”。WTO锁定了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世贸组织的普遍规则“限制”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承诺国际性合约,按国际惯例办事,将是中国企业今后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企业行为中,比较“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后者更重要,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必须“特色”让位于“惯例”。这是我们人世后必须付出的成本。因此,增强规则的意识,熟悉规则,遵循规则,并在实践中善于运用规则,是我国企业人世后首先要练好的“基本功”。

三、信用意识。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信用秩序是建立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尽管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上做了许多工作,但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下,失信行为盛行,仍是妨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转和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及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主流的严重障碍。信用缺乏不仅会危及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企业在市场上难以获得融资和扩张市场份额,而且还会增加中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和难度,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说,加强信用管理是中国企业最需要补的一堂课。大力完善信用制度、重建信用秩序、提高信用质量、提升企业信用形象,乃当务之急。

四、开放意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在发生新的重大转折:从有限范围、有限领域的对外开放,走向真正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由试点型、政府主导的开放格局,走向以市场经济、以企业家为主导的对外开放;由按自己的时间表进行的单方面自主的对外开放,走向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紧密相连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改革一体化的对外开放;由所谓以中国特殊性的对外开放,走向以国际通行的规范、规则的对外开放;由过去用改革来推动的对外开放,走向用开放来促进改革。中国企业的发展将面临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市场化、知识经济创新化的大背景,只有自觉地、主动地、更大范围地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品的最佳性能价格比,中国企业才能在开放中提高竞争力,真正走向世界。

五、人才意识。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驾驭者,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世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正在来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营销和直接生产单位以及研发机构。在雇员本地化的当今趋势下,以高薪吸引我国专业人才的趋势将日益严重。人才竞争国际化和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将成为大势所趋而不可避免。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紧引进.培养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为人才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创业留人、必要的待遇留人;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方式,建立起能够激发人才创造性的管理机制。

六、创新意识。WTO既不是陷阱,也不是免费午餐,而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现实,把握现实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是变挑战为机遇的重要途

径。创新涵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加入wm带来的最大挑战是

对我国现行体制的挑战。要按照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现代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制度创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企业重组整合。要大力推进

技术创新。建立并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

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技发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

创新为主的转变,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要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企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供

需的变化和产供销技术的变迁,调整企业组织、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打破陈

规陋习,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