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国际合作社日促进合作经济发展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 穆 励
国际合作社日是全国和全世界合作社社员和合作社工作者自己的节日;在我们隆重庆祝和纪念国际合作社联盟第80届和联合国第8届国际合作社日之际,我谨代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向全国和全世界合作社社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合作社上作者表示衷心的敬意!
一、合作社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844年,在英国诞生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揭开了现代合作社运动的序幕。此后的150多年以来,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运动。合作社广泛出现在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领域,合作社的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种、宗教信仰、地域、国别等界限,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社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够通过一种共同的需要,把人们有效地联在一起,培养人的诚实、自立、合作的精神。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今年国际合作社日的致词中所指出的: “合作社作为一种协会和企业在提高社会公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对他们所在的社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大会从1992年以来,先后通过了五次决议.明确指出合作社“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求各国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
二、我国供销合作社在不同时期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合作社自从1918年北京大学消费公社成立以来,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直十分重视和支持合作社事业的发展。从1922年建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赞合作社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的消费、信用和运销等各种合作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11月,政务院设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组织、指导和推动全国合作社事业的发展。1950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会议,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和手工业等合作社。1954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的供销合作社经济不断发展。1958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三次合并,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供钔合作社进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厂一系列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文件,江泽民总书记亲自致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国代表会议,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等多次专门听取供销合作社的汇报,对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供销合作社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完整的组织体系、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好的为农服务功能,成为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26315个基层社、2365个县(区,市、旗)联合社、337个省辖市(地、盟、州市)联合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社有企业54035个,社员总数1.6亿户,职工总数332.97万人。
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引起了国际合作社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了国际合作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积极作用。1985年2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表中国合作社加入了国际合作社联盟;1986年10月,被增补为国际合作社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1997年10月,代表亚洲合作社当选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副主席及亚太地区常委会主席。
三、近几年来供销合作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几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系统2001年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达46亿元,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产1220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62亿元。目前,全系统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283个,带动600多万农产,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61.83亿元;组织农民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社17833个,人社农产509.84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54.64亿元;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11259个,联结农户230.29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45.12亿元;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18万个、庄稼医院2.6万个、农机服务队3000个,进一步健全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2001年为农民建立科学实验示范田57万公顷,进行测土配方施肥469万公顷,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1918万人次,供应种子、种苗6.4亿元。
二是狠抓扭亏增盈和清理整顿社员股金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经过系统上下共同努力,到2000年底,全系统一举扭亏为盈,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3.77亿元,结束了连续8年成倍亏损的局面;2001年再传捷报,上缴国家财政总额61.51亿元,实现利润16.38亿元。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清理整顿社员股金,彻底纠正了部分地区变相吸储的违规做法,积极稳妥地转退违规股金,实现了平稳过渡。
三是认真推进棉花、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维护了农民利益。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棉花、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建立了全国棉花市场,实行棉花经营和储备分开,开展科技兴棉,到2001年底,共收购棉花5945万担,占社会收购总量的70%以上;农资企业大力开展联合,发展连锁配送经营,稳价保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到2001年底,共销售化肥5248万吨,约占社会供应总量的70%,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
四是坚持合作经济方向,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各地供销合作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发展合作经济的新模式、新框架。在基层社改革上,按照经济区域调整基层社布局,对基层社按照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要求进行脱胎换骨的分类改造。在社有企业改革上,按照抓大要强、放小要活的思路,实行社企分开,进行公司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社有企业,日前,全系统已有43.43%的企业完成了改制,其他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在联合社的改革上,实行开放办社,转换联合社职能,广泛吸纳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为成员社-
四、今后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当前,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干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如何应对“人世”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如何联合起来进入市场。这些新的形势和问题,对于供销合作社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良好的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基本思路是: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继续探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新框架。具体要突出抓好“四项改造”:以参与农、眶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
在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的同时,要全力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源节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大力推进棉花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以增强竞争优势和服务实力为重点,认真做好“人世”应对工作;切实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广泛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