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发行时间:2002-04-20
网站编辑:袁恩桢
来源:研究所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

 编者按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 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 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 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为了深化对 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一期刊登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袁恩赖撰写的《在继承 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文,以飧读 者:

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袁恩桢

 时代在发展,任何理论都要发展,劳动价 值论同样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劳动价值 论的原创者属于配第、斯密、李嘉图等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大师。马克思是把劳动价值论推 向科学,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劳动 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当然还在发展。比如,当第三产业已经成为 不少国家经济领域的主流的时候,生产劳动的范围当然需要延伸与发展,大批非物质生 产的服务性的劳动必然进入生产劳动的范 围;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大批人才涌 向科学技术领域的时候,科技劳动是生产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理所当然;随着管理 在现代企业越来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企 业家的管理也是劳动必然能获得人们的共 识。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概念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都在扩 展,特别是生产劳动已经远远越出了物质生 产的界限,越出了直接生产劳动的界限。在 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上,要把握与继承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与基本观点,否则,必然会离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足点而 侈谈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实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奉要点,包括如 下几方面的内容:价值是商品两因素之一,与 使用价值一起共同构成商品的实体;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两因素,价值是人类劳动一 般即抽象劳动的产物;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的 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而产生的。

 相对于古典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发展,或者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 所以为科学,是由于马克思在理论上把握住了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晶的两个因素

 在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的劳动 价值理论中,一大缺陷是混淆价值与使用价 值之别。这特别表现在古典学者的价值概念上,除了劳动决定价值,还常常把使用价值或 者说财富的多少当作价值的多少来对待。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 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 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人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 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 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 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 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缺一不 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 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 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 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2,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的基石

 价值是由劳动所形成,这在西方古典经 济学家中早巳提出:问题是什么样的劳动能 形成或创造价值,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中有许多模糊之处。

 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中,马克思的最大 功绩是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把劳动价 值论推向了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或者说有二重 属性:一方面,劳动都是拥有不同形式与特点 的或者说具体的劳动,比如说缝织劳动、耕作 劳动、冶炼劳动、建筑劳动的具体形式大不一样;另一方面,任何劳动都是体力与脑力的支 出,都是抽象的、一般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 使用价值,即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 用价值,如缝织劳动生产出衣服、耕作劳动生产出农产品、冶炼劳动生产出钢铁、建筑劳动 生产出房屋,等等。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 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物,当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凝结物。

 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得出的第一 个结论是,价值只与作为人类脑力与体力支 出的一般的抽象劳动有关,而与劳动的不同形式与特点的具体劳动无关。

 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得出的第二 个结论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的价值只能 是生产商品过程中的抽象劳动所凝结,而具体劳动却起到转移价值的作用。商品的价值 是由C+v+M三部分组成,其中C是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V+M 则是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新价值:在这里, v+M是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凝结,而C 是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则是与具体劳动有关,即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会使不同 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不同的产品上。价值形 成与价值转移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同方 面的结果。

 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与价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 一对重要的经济范畴:价值是本质、是内容, 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存在于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不能自己表现 自己,只能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通过一种 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 当一种特殊的商品为其他商品价值的统一表现物的时候,就成了货币。价格,就是以货币 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4.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是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构筑剩 余价值理论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全部构成(C、v、M), 都是劳动的产物。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 离、劳动力转化成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时, M就成了剩余价值。此时,C是不变资本,在 价值形成过程中只是转移价值;v是可变资 本,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新价值Y+M,其中 V用于可变资本消耗的补偿;而M就成为资 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v之所以称为可变资 本,正是因为在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或者说 补偿,只是其所创造的价值中一部分,与此同 时却还发生出剩余部分M为资本所占有: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意味着任何价值 包括剩余价值都只能来之于劳动,都只能是 劳动的产物;剩余价值只能是活劳动或者说可变资本的产物,而不是不变资本或者说死 劳动的产物。

 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发展时需把握的几点认识

 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 只能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发展, 否则就背离了或者说不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此,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 时,需要把握如下几个认识。

 1.有关效用价值论的说法,是不合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盲点

 应该说,有关效用价值论的观点,马克思 在当年已经加以评析与批判,反复论证价值 与使用价值的区别,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只能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不能构成价值的 任何原素。当前,效用价值论之所以被重新 提起,井拥有相当市场,主要可能是因为如下 两方面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 幅度提高或者说单位劳动所提供的商品量大 幅度增加,特别是高新技术比如IT产业,其 中的不少企业随着科技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 大幅度提高而迅速暴富。于是就把使用价值 量、商品量或者说财富量简单地等同于价值量。其实,这里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 1T产业在发展前期的特殊处境,即这些部门 在短期内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与垄断利润这一重要原因,从而,不能简单地归国于使用价值 量或者财富。即使如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公 布全球100或500大富翁的排名,由于都是 以当前价格计算的财富量为依据,从而也不 能简单地等同于该部门所创造价值量的大 小。

 二是对恩格斯有关“价值是费用对效用 的关系”的一段论述的历史争论。应该说,在 有关“价值是费用对效用关系”的这段论述,是在思格斯的早期论著研究价值与使用价值 的关系中出现的,其意与马克思与恩格斯后 来多次讲到的价值决定在劳动时间的调节与 社会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始终起 “支配作用”的论述是相一致的,即研究价值 的生产或者说劳动的投放,不能不考虑效用 或者是说使用价值的实际所得问题,讲得通 俗一点就是社会必须考虑经济核算问题。从而,绝无价值中有使用价值因子或者效用价 值论的任何意思:

 2.有关死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说法,是 现代经济高速增长分析中的一个误区。

 多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在科学技 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比如在1T产业,车间里只有几个工人,而生产出来的大量芯片拥有 大量价值,难道芯片车间生产的有限劳动能 形成这么大的价值?于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是活的劳动,而且死的劳动即已经凝结 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也同样的创造价值的观 点就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形成二 元论的观点。

 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 一源泉;作为构成价值的劳动只能由生产过 程中消耗的活劳动;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死劳动或者说 价值,则会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 新的产品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劳 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规定性与常识。如果生产资料内所包含的死劳动也能创造价值,那 么,这一死劳动不仅变成了活劳动,而且还会 两次、三次、四次地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显然 是逻辑上的严重混乱。

 那么,为什么叮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能 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与产值呢?其实,马克思对此已作过明确的评析,以当时的制针业 为例,由于机器的采用,针的产量比手工制作、 时提高了几百倍,马克思认为这是制针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针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幅度下降,并是单位商品价 值中所包含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增加,而 绝不是什么包含在机器内的死劳动共同创造 价值。

 3.有关“知本家”已成为主导时代主流 之说,似乎是一种概念不清之用语

 近几年内频频出现的有关“知本家”的提 法,给人以一种新鲜的感觉,告诉人们知识经 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与技术已成为生产的重要的甚至是第一要素。但如果仔细琢磨起 来,就会觉得“知本家”这一提法就有其模糊 的地方,“知本家”的提法,无非是想说明在 高新技术发展的年代,作为生产资料等物的要素或者说资本已经退出了舞台的主角,代 之而起的将是知识与技术。言下之意是,资 本家是靠剥削为主,“知本家”则是靠技术吃 饭。这里需要分清之处在于:技术可以是一种劳动,但技术也可以成为一种资本,特别是 当技术、晶牌等无形资本与生产资料等有形 资本互相融合时,则是构成了企业的总资本。 此时,资本是由有形资本还是无形资本构成,并未改变资本的本质。

 4.有关劳动与资本在现时代已经难分 彼此、相互交融之说,可能是有违辩证法的基 本精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多种所 有制经济不仅共同存在,而且,混合所有制特 别是股份制经济越来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形式。再加上证券市场的发展,几千万 股民包括大批城乡劳动者进人证券市场;在 众多私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承认 企业家的管理也是劳动,这一切就成了在新时期资本与劳动难分彼此、界线消失的主要 依据:

 在这里,我们要把握数量与质量、主流与 次流、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差别。社会现象本 来是相当复杂的。就以证券市场来说,在几千万的股民中,是可以分层次的。下岗工人 参与股市,将它当作“再就业工程”;退休老妇 进入股市,将它作为“菜篮子工程”;一般职工 参与股市,则是作为增加收入的“希望工程”。对这些资金有限、抱了满腔希望进入股市却 又可能遭到股市之灾的大批城乡劳动者来 说,少量股票并不能改变其所处的经济地位。 同样,即使承认企业家的管理也是劳动,这里还得看企业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什么,如果主 要来自资本的收入,那仍不可能与劳动融为 一体:

 在私有制经济的条件下,资本与劳动是 客观的存在:只要还有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 的区分,主要还存在私营企业,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 的:

 5.在劳动价值论等有关问题的研究上, 需要正确把握理论与政策之别

 在社会分工、市场经济、社会财富还不是 无限充分的环境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绝 不会过时,其发展只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发展,而绝不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否定。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善于把 握理论与政策之差别。

 从理论上说,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一元论,要正确把握构筑于劳动价值论 基础上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包括清醒地认识马克思有关人的关系物化与物的人格化理 论的现实意义。

 从政策上说,我们一定要积极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发展各种非公经济的发 展。为此,在认识上一定要拨乱反正,传统体制中的那种“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要认识到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为发展我国 社会生产力、提供社会产品、增加社会就 业、增强我国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但是,这一切也不会 否定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在新的历 史时期中,资本与劳动是共处在一个矛盾的 统一体中。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相互依存的一面,也不能忽视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在当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 任务是加强两者间的依存关系,而不是激化 两者间的矛盾,这应该是当前我们政策的重点所在。

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发行时间:2002-04-20
网站编辑:袁恩桢
  
来源:研究所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

 编者按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 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 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 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为了深化对 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一期刊登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袁恩赖撰写的《在继承 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文,以飧读 者:

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袁恩桢

 时代在发展,任何理论都要发展,劳动价 值论同样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劳动价值 论的原创者属于配第、斯密、李嘉图等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大师。马克思是把劳动价值论推 向科学,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劳动 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当然还在发展。比如,当第三产业已经成为 不少国家经济领域的主流的时候,生产劳动的范围当然需要延伸与发展,大批非物质生 产的服务性的劳动必然进入生产劳动的范 围;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大批人才涌 向科学技术领域的时候,科技劳动是生产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理所当然;随着管理 在现代企业越来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企 业家的管理也是劳动必然能获得人们的共 识。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概念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都在扩 展,特别是生产劳动已经远远越出了物质生 产的界限,越出了直接生产劳动的界限。在 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上,要把握与继承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与基本观点,否则,必然会离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足点而 侈谈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实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奉要点,包括如 下几方面的内容:价值是商品两因素之一,与 使用价值一起共同构成商品的实体;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两因素,价值是人类劳动一 般即抽象劳动的产物;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的 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而产生的。

 相对于古典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发展,或者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 所以为科学,是由于马克思在理论上把握住了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晶的两个因素

 在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的劳动 价值理论中,一大缺陷是混淆价值与使用价 值之别。这特别表现在古典学者的价值概念上,除了劳动决定价值,还常常把使用价值或 者说财富的多少当作价值的多少来对待。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 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 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人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 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 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 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 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缺一不 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 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 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 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2,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的基石

 价值是由劳动所形成,这在西方古典经 济学家中早巳提出:问题是什么样的劳动能 形成或创造价值,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中有许多模糊之处。

 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中,马克思的最大 功绩是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把劳动价 值论推向了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或者说有二重 属性:一方面,劳动都是拥有不同形式与特点 的或者说具体的劳动,比如说缝织劳动、耕作 劳动、冶炼劳动、建筑劳动的具体形式大不一样;另一方面,任何劳动都是体力与脑力的支 出,都是抽象的、一般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 使用价值,即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 用价值,如缝织劳动生产出衣服、耕作劳动生产出农产品、冶炼劳动生产出钢铁、建筑劳动 生产出房屋,等等。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 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物,当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凝结物。

 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得出的第一 个结论是,价值只与作为人类脑力与体力支 出的一般的抽象劳动有关,而与劳动的不同形式与特点的具体劳动无关。

 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得出的第二 个结论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的价值只能 是生产商品过程中的抽象劳动所凝结,而具体劳动却起到转移价值的作用。商品的价值 是由C+v+M三部分组成,其中C是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V+M 则是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新价值:在这里, v+M是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凝结,而C 是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则是与具体劳动有关,即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会使不同 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不同的产品上。价值形 成与价值转移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同方 面的结果。

 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与价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 一对重要的经济范畴:价值是本质、是内容, 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存在于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不能自己表现 自己,只能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通过一种 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 当一种特殊的商品为其他商品价值的统一表现物的时候,就成了货币。价格,就是以货币 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4.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是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构筑剩 余价值理论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全部构成(C、v、M), 都是劳动的产物。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 离、劳动力转化成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时, M就成了剩余价值。此时,C是不变资本,在 价值形成过程中只是转移价值;v是可变资 本,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新价值Y+M,其中 V用于可变资本消耗的补偿;而M就成为资 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v之所以称为可变资 本,正是因为在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或者说 补偿,只是其所创造的价值中一部分,与此同 时却还发生出剩余部分M为资本所占有: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意味着任何价值 包括剩余价值都只能来之于劳动,都只能是 劳动的产物;剩余价值只能是活劳动或者说可变资本的产物,而不是不变资本或者说死 劳动的产物。

 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发展时需把握的几点认识

 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 只能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发展, 否则就背离了或者说不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此,在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 时,需要把握如下几个认识。

 1.有关效用价值论的说法,是不合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盲点

 应该说,有关效用价值论的观点,马克思 在当年已经加以评析与批判,反复论证价值 与使用价值的区别,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只能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不能构成价值的 任何原素。当前,效用价值论之所以被重新 提起,井拥有相当市场,主要可能是因为如下 两方面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 幅度提高或者说单位劳动所提供的商品量大 幅度增加,特别是高新技术比如IT产业,其 中的不少企业随着科技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 大幅度提高而迅速暴富。于是就把使用价值 量、商品量或者说财富量简单地等同于价值量。其实,这里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 1T产业在发展前期的特殊处境,即这些部门 在短期内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与垄断利润这一重要原因,从而,不能简单地归国于使用价值 量或者财富。即使如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公 布全球100或500大富翁的排名,由于都是 以当前价格计算的财富量为依据,从而也不 能简单地等同于该部门所创造价值量的大 小。

 二是对恩格斯有关“价值是费用对效用 的关系”的一段论述的历史争论。应该说,在 有关“价值是费用对效用关系”的这段论述,是在思格斯的早期论著研究价值与使用价值 的关系中出现的,其意与马克思与恩格斯后 来多次讲到的价值决定在劳动时间的调节与 社会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始终起 “支配作用”的论述是相一致的,即研究价值 的生产或者说劳动的投放,不能不考虑效用 或者是说使用价值的实际所得问题,讲得通 俗一点就是社会必须考虑经济核算问题。从而,绝无价值中有使用价值因子或者效用价 值论的任何意思:

 2.有关死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说法,是 现代经济高速增长分析中的一个误区。

 多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在科学技 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比如在1T产业,车间里只有几个工人,而生产出来的大量芯片拥有 大量价值,难道芯片车间生产的有限劳动能 形成这么大的价值?于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是活的劳动,而且死的劳动即已经凝结 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也同样的创造价值的观 点就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形成二 元论的观点。

 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 一源泉;作为构成价值的劳动只能由生产过 程中消耗的活劳动;至于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死劳动或者说 价值,则会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 新的产品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劳 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规定性与常识。如果生产资料内所包含的死劳动也能创造价值,那 么,这一死劳动不仅变成了活劳动,而且还会 两次、三次、四次地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显然 是逻辑上的严重混乱。

 那么,为什么叮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能 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与产值呢?其实,马克思对此已作过明确的评析,以当时的制针业 为例,由于机器的采用,针的产量比手工制作、 时提高了几百倍,马克思认为这是制针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针中所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幅度下降,并是单位商品价 值中所包含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增加,而 绝不是什么包含在机器内的死劳动共同创造 价值。

 3.有关“知本家”已成为主导时代主流 之说,似乎是一种概念不清之用语

 近几年内频频出现的有关“知本家”的提 法,给人以一种新鲜的感觉,告诉人们知识经 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与技术已成为生产的重要的甚至是第一要素。但如果仔细琢磨起 来,就会觉得“知本家”这一提法就有其模糊 的地方,“知本家”的提法,无非是想说明在 高新技术发展的年代,作为生产资料等物的要素或者说资本已经退出了舞台的主角,代 之而起的将是知识与技术。言下之意是,资 本家是靠剥削为主,“知本家”则是靠技术吃 饭。这里需要分清之处在于:技术可以是一种劳动,但技术也可以成为一种资本,特别是 当技术、晶牌等无形资本与生产资料等有形 资本互相融合时,则是构成了企业的总资本。 此时,资本是由有形资本还是无形资本构成,并未改变资本的本质。

 4.有关劳动与资本在现时代已经难分 彼此、相互交融之说,可能是有违辩证法的基 本精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多种所 有制经济不仅共同存在,而且,混合所有制特 别是股份制经济越来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形式。再加上证券市场的发展,几千万 股民包括大批城乡劳动者进人证券市场;在 众多私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承认 企业家的管理也是劳动,这一切就成了在新时期资本与劳动难分彼此、界线消失的主要 依据:

 在这里,我们要把握数量与质量、主流与 次流、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差别。社会现象本 来是相当复杂的。就以证券市场来说,在几千万的股民中,是可以分层次的。下岗工人 参与股市,将它当作“再就业工程”;退休老妇 进入股市,将它作为“菜篮子工程”;一般职工 参与股市,则是作为增加收入的“希望工程”。对这些资金有限、抱了满腔希望进入股市却 又可能遭到股市之灾的大批城乡劳动者来 说,少量股票并不能改变其所处的经济地位。 同样,即使承认企业家的管理也是劳动,这里还得看企业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什么,如果主 要来自资本的收入,那仍不可能与劳动融为 一体:

 在私有制经济的条件下,资本与劳动是 客观的存在:只要还有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 的区分,主要还存在私营企业,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 的:

 5.在劳动价值论等有关问题的研究上, 需要正确把握理论与政策之别

 在社会分工、市场经济、社会财富还不是 无限充分的环境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绝 不会过时,其发展只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发展,而绝不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否定。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善于把 握理论与政策之差别。

 从理论上说,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一元论,要正确把握构筑于劳动价值论 基础上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包括清醒地认识马克思有关人的关系物化与物的人格化理 论的现实意义。

 从政策上说,我们一定要积极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发展各种非公经济的发 展。为此,在认识上一定要拨乱反正,传统体制中的那种“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要认识到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为发展我国 社会生产力、提供社会产品、增加社会就 业、增强我国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但是,这一切也不会 否定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在新的历 史时期中,资本与劳动是共处在一个矛盾的 统一体中。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相互依存的一面,也不能忽视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在当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 任务是加强两者间的依存关系,而不是激化 两者间的矛盾,这应该是当前我们政策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