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
发行时间:2002-04-20
网站编辑:赵宝林
来源:研究所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

赵宝林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快建立适应 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是集体企业 深化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集体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 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 集体企业围绕产权制度和劳动关系进行厂一 系列的改革,使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逐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抽样调查, 不仅一大批亏损严重的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实 现了扭亏为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而且改制企业中的80%以上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一般经济效益要高出面上企业平均效益水平 的4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集体企业的改革 已经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效。但是集体企 业、尤其是城镇老集体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 境,今年的生产增幅和外贸出口增幅出现了 “双回落”,前景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 不断加快发展,特别是面临我国已经加入世 贸组织的新形势,集体企业的改革仍然需要 不断深化。

 根据市集体经济研究会最近确定的调研 提纲要求和前一阶段下基层的初步调研,本 文就如何加快建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作一些分析,提几点建议,供有关领 导部门决策参考-

 一、劳动关系变革的现状

 据市统计年鉴提供资料,2000年全市从 业人员有580.68万人,比1999年新增39.76 万人;失业人员有20.08万人.比1999年新 增3.9l万人;失业率达3.5ck。比1999年上 升o.3个百分点。2000年本市集体经济从业 人员有131.29万人,其中城镇集体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有56.98万人。对区县进行典型调 查,下岗职工约占50%左右。今年在我国加 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今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每年都会有不少下岗职工,加上新增的 劳动人口,国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 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全国来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十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劳动人口800万人以上,加上“九五” 期间结转下来的失业人员595万人和目前尚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650万人,总量要达到 5200万人左右,而预计实际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只有4000多万个,从而将使失业率从 “九五”期末的3.1%上升到“十五”期间的 5%左右。又据去年6月底获悉,全国城镇劳 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平均每个求职 者只有o.65个岗位。上诲是人口密度较高 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面临巨大的就业 压力。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预测,“十 五”期间上海劳动力总供给将从995万左右 缓慢下降到985万左右,其中本市自有的劳 动力将从850万左右缓慢下降到840万左 右;而劳动总需求将从865万上升到906万, 可增加41万个劳动岗位:今后五年如果外来劳动力数量维持不变,供求缺口总量将逐 步缩小,但上海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压力 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压力依然存在。随着 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大批劳动力将转向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劳动力供求矛 盾也将集中反映在集体经济方面。实行劳动 关系的变革,是缓解就业形势的重要措施之 一,说到底就是通过市场化多渠道来消化富余的劳动力。

 1.原有劳动关系的弊端。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集体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向全民企业 过渡,因此形成“二全民”模式,造成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无法确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一般都由政府部门决定,实行统一的用工制 度、工资标准和劳保福利待遇及奖惩规定;造 成职工一进企业,生老病死全部由企业包下来,企业负担愈来愈重,甚至出现亏损,工资 奖金也照发不误,直到把企业拖垮,造成企业 无权裁减富余人员,职工能进不能出,劳动生 产率和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2.企业改革促使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 化。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下,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大部分已向民营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方向转变。目前改革改 制工作搞得比较好的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 主要有四个变化:一是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 开始确立。改制企业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确定员工人数和员工质量,不再受政府部门的 计划指令和行政手段的控制。如闵行区79 户已经改制的城镇集体企业中,实行协保的人员有3800多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后解除 劳动关系的有1000多人,使下岗的5000多 名职工绝大部分得到妥善安置。二是重新签 订劳动合同。企业改制前职工一般都已签订 劳动合同,由于原有的劳动关系没有解除,大部分职工都是终身合同,劳动合同的作用不 明显。改制企业将原有职工的劳动关系全都 解除,改制后新录用的职工重新签订一年期 或二年期的短期合同,这样有利于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新机制。三是职工竟聘上岗。改 制企业已认识到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在 对每一个生产工作岗位明确质量标准的基础 上,由录用职工竞聘上岗,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考核实绩,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培训后再上 岗,多次考核不合格就下岗待业,有的还要解 除劳动合同,如嘉定区的天灵开关厂,通过 月度、年度考核测评,对质量意识淡薄、工作质量差的员工实施离岗培训,经3—12个月 培训考核后再予上岗,考核不合格者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四是企业自主决定分配和奖 惩。改制将职工的考核与劳动报酬、奖惩有 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严格的培训、试用、录 用、调动、晋升、辞退等一整套用工分配制度,激励和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是改制企业取 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3.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仍然是深化企业 改革的关键。改制企业面临债务处理、人员 安置、改制成本三大难点,而人员安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也是处理难度较大 的一个问题,因此主管部门和改制企业十分 重视人员安置工作,把它看作企业改制成败 的关键。根据调查情况归纳,在人员安置上大体有以下几种成功的做法:(1)对改制企业 中长病假、特殊工种等职工,实行内退或挂靠 的办法。如闵行区联社系统的实验仪器厂,在改制中有84名职工实行了内退。(2)对符 合政策条件的职工实行“协保”。初步统计去年全部区联社系统实行“协保”的人员达 9850名。(3)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多渠道进行分流。如崇明县工贸总公司自1998年6 月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下设24个工作站, 后合并为6个工作站),到2001年6月止,对 84户关闭企业进中心的5954名下岗职工,通 过转岗培训、劳务输出、腾岗安置、签订协保、自谋职业等多种渠道分流,托管期满出中心 的累计达5876入,出中心率达到98.69%。 (4)鼓励职工自谋出路。崇明县联社系统有 85名职工通过培训后,自谋职业找到出路。 (5)3f安置难度较大的“征地工”实行特殊办法。据市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征地农民工处 于劳动关系在企业而实际却没有工作状态的 有10万人左右,对这部分“征地工”市里没有明确的安置政策,安置难度很大,上访较多。 调查中了解到杨浦区五角场镇政府,采取“农 龄视作工龄”的办法,从16岁开始计算给予经济补偿,使改制企业的“征地工"得到妥善 安置。

 二、劳动关系变革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

 近几年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推进,集体企 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劳动 关系的变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的目标,还 有较大的距离。这个问题不认真解决好,会 影响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也会影响企业改 革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1.转变观念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 济体制的影响,部分集体企业的干部思想不 够解放,对企业改革抱等待、观望的态度,真要进行改革,又有不少畏难情绪,抓改革开拓 创新意识不强、不少集体企业形式上已经改 制,实质上机制没有转换,劳动关系没有什么 变化,因此改革的成效不大,难怪职工群众反映“企业改革前和改革后没有什么两样”。这 样一批改制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境,有的生 产难以为继,即将面临关闭歇业的局面。部 分集体企业的职工留恋“大锅饭”、“铁饭碗”;考虑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多,考虑企业利益、 长远利益少;对变革劳动关系抵触情绪大,眼 看企业一天天走下跛路,宁愿坐等也不思改 革。因此,要进一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市场经济、删新知识,开展广泛深入的形势教 育,运用典型事例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启 发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加 入WTO以后的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环境。

 2.劳动关系变革的不彻底问题。建立 新型劳动关系,一是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 自主用人,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自主择业;政府部门要把劳动力需求的主体地位“还权 于”企业,而把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地位“还权” 于职工,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都要尊重双 方的合法权益,在用工问题上实行“双向选择”。目前不少改制企业往往侧重于单向选 择,企业可以自主选聘职工而职工自主择业 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受到许多条件 限制。二是应该在彻底解除原有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新录用职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 目前在改制企业中,有的没有解除原有的劳 动关系,只是签订一个劳动合同,无论从观念 上和形式上说都没有确立新型劳动关系;有的还是签订长期或终身劳动合同,没有充分 体现劳动合同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中的作 用;有的劳动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按有关 法规的规定办理,一旦发生纠纷就会损害企业或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应该坚持厂务公 开,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企业改革改制)事先应充分听取工会、职工代表或职工群众的 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决策。这样 既可避免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造成重大 失误,又可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一项决策能顺利贯彻实 施。目前有不少改制企业,经营层控股、经营 者持大股,出现一切由持大股的经营者说了 算,这不符合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要求,也不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

 3.安置富余人员仍然是难度较大的问 题。2001年开始再就业服务中心要收缩撤销;协保政策要停止执行;劳动力市场发育还 不完善,特别是地处远郊的集镇就业门路不 广;征地工市里还没有明确的安置政策;加上 宏观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改革中安置富余人员的难度会加大。为了维护职工的合 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仍然需要一定的政策 扶持,以利于进一步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 作,推进企业改革,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三、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培育发展劳 动力市场,探索多种就业形式,提高劳动力管 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由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企业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 业、规范劳动合同、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新型劳 动关系,使改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的需要,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再就业服务中心,改制成劳动服务 公司,通过组建劳动服务组织,开展中介职业 介绍,多渠道分流企业的富余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和完善服务功能。

 2.层层开展培训活动,使更多的职工 “精一门、会二门、学三门”,一专多能,在劳动 力市场上容易找到就业门路。

 3.对一部分老职工和特殊工种的职工 继续实施协保政策。这部分职工过去历史上 对企业、对国家作出过较多的贡献,当前受到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体质的限制,难 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职业,对他们继续实 施协保政策,有利于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 定。

 4.由市有关权威部门牵头,组织综合 部门的干部参加,再开展对全市“征地工” 的专题调查,研究制定“征地工”的安置政策。

 5.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集体经 济系统的劳动输出机构,大力拓展境外劳务 输出,将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素质较高的职工,输送到世界各地去就业。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
发行时间:2002-04-20
网站编辑:赵宝林
  
来源:研究所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

赵宝林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快建立适应 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是集体企业 深化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集体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 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 集体企业围绕产权制度和劳动关系进行厂一 系列的改革,使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逐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抽样调查, 不仅一大批亏损严重的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实 现了扭亏为盈,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而且改制企业中的80%以上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一般经济效益要高出面上企业平均效益水平 的4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集体企业的改革 已经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效。但是集体企 业、尤其是城镇老集体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 境,今年的生产增幅和外贸出口增幅出现了 “双回落”,前景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 不断加快发展,特别是面临我国已经加入世 贸组织的新形势,集体企业的改革仍然需要 不断深化。

 根据市集体经济研究会最近确定的调研 提纲要求和前一阶段下基层的初步调研,本 文就如何加快建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作一些分析,提几点建议,供有关领 导部门决策参考-

 一、劳动关系变革的现状

 据市统计年鉴提供资料,2000年全市从 业人员有580.68万人,比1999年新增39.76 万人;失业人员有20.08万人.比1999年新 增3.9l万人;失业率达3.5ck。比1999年上 升o.3个百分点。2000年本市集体经济从业 人员有131.29万人,其中城镇集体工业企业 从业人员有56.98万人。对区县进行典型调 查,下岗职工约占50%左右。今年在我国加 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今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每年都会有不少下岗职工,加上新增的 劳动人口,国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 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全国来看,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十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劳动人口800万人以上,加上“九五” 期间结转下来的失业人员595万人和目前尚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650万人,总量要达到 5200万人左右,而预计实际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只有4000多万个,从而将使失业率从 “九五”期末的3.1%上升到“十五”期间的 5%左右。又据去年6月底获悉,全国城镇劳 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平均每个求职 者只有o.65个岗位。上诲是人口密度较高 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面临巨大的就业 压力。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预测,“十 五”期间上海劳动力总供给将从995万左右 缓慢下降到985万左右,其中本市自有的劳 动力将从850万左右缓慢下降到840万左 右;而劳动总需求将从865万上升到906万, 可增加41万个劳动岗位:今后五年如果外来劳动力数量维持不变,供求缺口总量将逐 步缩小,但上海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压力 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压力依然存在。随着 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大批劳动力将转向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劳动力供求矛 盾也将集中反映在集体经济方面。实行劳动 关系的变革,是缓解就业形势的重要措施之 一,说到底就是通过市场化多渠道来消化富余的劳动力。

 1.原有劳动关系的弊端。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集体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向全民企业 过渡,因此形成“二全民”模式,造成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无法确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一般都由政府部门决定,实行统一的用工制 度、工资标准和劳保福利待遇及奖惩规定;造 成职工一进企业,生老病死全部由企业包下来,企业负担愈来愈重,甚至出现亏损,工资 奖金也照发不误,直到把企业拖垮,造成企业 无权裁减富余人员,职工能进不能出,劳动生 产率和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2.企业改革促使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 化。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下,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大部分已向民营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方向转变。目前改革改 制工作搞得比较好的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 主要有四个变化:一是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 开始确立。改制企业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确定员工人数和员工质量,不再受政府部门的 计划指令和行政手段的控制。如闵行区79 户已经改制的城镇集体企业中,实行协保的人员有3800多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后解除 劳动关系的有1000多人,使下岗的5000多 名职工绝大部分得到妥善安置。二是重新签 订劳动合同。企业改制前职工一般都已签订 劳动合同,由于原有的劳动关系没有解除,大部分职工都是终身合同,劳动合同的作用不 明显。改制企业将原有职工的劳动关系全都 解除,改制后新录用的职工重新签订一年期 或二年期的短期合同,这样有利于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新机制。三是职工竟聘上岗。改 制企业已认识到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在 对每一个生产工作岗位明确质量标准的基础 上,由录用职工竞聘上岗,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考核实绩,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培训后再上 岗,多次考核不合格就下岗待业,有的还要解 除劳动合同,如嘉定区的天灵开关厂,通过 月度、年度考核测评,对质量意识淡薄、工作质量差的员工实施离岗培训,经3—12个月 培训考核后再予上岗,考核不合格者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四是企业自主决定分配和奖 惩。改制将职工的考核与劳动报酬、奖惩有 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严格的培训、试用、录 用、调动、晋升、辞退等一整套用工分配制度,激励和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是改制企业取 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3.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仍然是深化企业 改革的关键。改制企业面临债务处理、人员 安置、改制成本三大难点,而人员安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也是处理难度较大 的一个问题,因此主管部门和改制企业十分 重视人员安置工作,把它看作企业改制成败 的关键。根据调查情况归纳,在人员安置上大体有以下几种成功的做法:(1)对改制企业 中长病假、特殊工种等职工,实行内退或挂靠 的办法。如闵行区联社系统的实验仪器厂,在改制中有84名职工实行了内退。(2)对符 合政策条件的职工实行“协保”。初步统计去年全部区联社系统实行“协保”的人员达 9850名。(3)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多渠道进行分流。如崇明县工贸总公司自1998年6 月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下设24个工作站, 后合并为6个工作站),到2001年6月止,对 84户关闭企业进中心的5954名下岗职工,通 过转岗培训、劳务输出、腾岗安置、签订协保、自谋职业等多种渠道分流,托管期满出中心 的累计达5876入,出中心率达到98.69%。 (4)鼓励职工自谋出路。崇明县联社系统有 85名职工通过培训后,自谋职业找到出路。 (5)3f安置难度较大的“征地工”实行特殊办法。据市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征地农民工处 于劳动关系在企业而实际却没有工作状态的 有10万人左右,对这部分“征地工”市里没有明确的安置政策,安置难度很大,上访较多。 调查中了解到杨浦区五角场镇政府,采取“农 龄视作工龄”的办法,从16岁开始计算给予经济补偿,使改制企业的“征地工"得到妥善 安置。

 二、劳动关系变革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

 近几年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推进,集体企 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劳动 关系的变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关系的目标,还 有较大的距离。这个问题不认真解决好,会 影响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也会影响企业改 革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1.转变观念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 济体制的影响,部分集体企业的干部思想不 够解放,对企业改革抱等待、观望的态度,真要进行改革,又有不少畏难情绪,抓改革开拓 创新意识不强、不少集体企业形式上已经改 制,实质上机制没有转换,劳动关系没有什么 变化,因此改革的成效不大,难怪职工群众反映“企业改革前和改革后没有什么两样”。这 样一批改制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境,有的生 产难以为继,即将面临关闭歇业的局面。部 分集体企业的职工留恋“大锅饭”、“铁饭碗”;考虑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多,考虑企业利益、 长远利益少;对变革劳动关系抵触情绪大,眼 看企业一天天走下跛路,宁愿坐等也不思改 革。因此,要进一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市场经济、删新知识,开展广泛深入的形势教 育,运用典型事例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启 发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加 入WTO以后的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环境。

 2.劳动关系变革的不彻底问题。建立 新型劳动关系,一是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 自主用人,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自主择业;政府部门要把劳动力需求的主体地位“还权 于”企业,而把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地位“还权” 于职工,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都要尊重双 方的合法权益,在用工问题上实行“双向选择”。目前不少改制企业往往侧重于单向选 择,企业可以自主选聘职工而职工自主择业 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受到许多条件 限制。二是应该在彻底解除原有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新录用职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 目前在改制企业中,有的没有解除原有的劳 动关系,只是签订一个劳动合同,无论从观念 上和形式上说都没有确立新型劳动关系;有的还是签订长期或终身劳动合同,没有充分 体现劳动合同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中的作 用;有的劳动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按有关 法规的规定办理,一旦发生纠纷就会损害企业或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应该坚持厂务公 开,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企业改革改制)事先应充分听取工会、职工代表或职工群众的 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决策。这样 既可避免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造成重大 失误,又可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一项决策能顺利贯彻实 施。目前有不少改制企业,经营层控股、经营 者持大股,出现一切由持大股的经营者说了 算,这不符合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要求,也不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

 3.安置富余人员仍然是难度较大的问 题。2001年开始再就业服务中心要收缩撤销;协保政策要停止执行;劳动力市场发育还 不完善,特别是地处远郊的集镇就业门路不 广;征地工市里还没有明确的安置政策;加上 宏观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改革中安置富余人员的难度会加大。为了维护职工的合 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仍然需要一定的政策 扶持,以利于进一步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 作,推进企业改革,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三、加快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培育发展劳 动力市场,探索多种就业形式,提高劳动力管 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由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企业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 业、规范劳动合同、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新型劳 动关系,使改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的需要,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再就业服务中心,改制成劳动服务 公司,通过组建劳动服务组织,开展中介职业 介绍,多渠道分流企业的富余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和完善服务功能。

 2.层层开展培训活动,使更多的职工 “精一门、会二门、学三门”,一专多能,在劳动 力市场上容易找到就业门路。

 3.对一部分老职工和特殊工种的职工 继续实施协保政策。这部分职工过去历史上 对企业、对国家作出过较多的贡献,当前受到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体质的限制,难 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职业,对他们继续实 施协保政策,有利于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 定。

 4.由市有关权威部门牵头,组织综合 部门的干部参加,再开展对全市“征地工” 的专题调查,研究制定“征地工”的安置政策。

 5.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建立集体经 济系统的劳动输出机构,大力拓展境外劳务 输出,将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素质较高的职工,输送到世界各地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