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合作经济网
|
网站首页   >>  杂志期刊   >>  上海集体经济 >> 正文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难点及应对建议
发行时间:2001-08-20
网站编辑:庞加犁
来源:研究所

中小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难点及应对建议

庞加犁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这也是上海国有

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上海轻工系统针对中小企业中国有资本

适当退出的问题,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工作由试点推向

全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据有关方面统计,至去年9月底,在系统内440多户中小企业中,

组建多元投资公司%户;在1000多家三产中,已歇业注销120多户。但改制与未改制

企业相比并不占优,显现出改制过程的艰难。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社会相关配套改

革还不到位,国有企业整体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一时还难以实现;从主观上看,改制是各

种思想观念的交锋、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碰撞,给改革的推进设置了障碍。本文围绕国有中

小企业改制中碰到的一些难点作一浅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

    当前,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观念滞后,缺乏改制动力

    (1)上级主管领导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稳定大局的重任:面对企业的改制要

求,既有顾虑“国有资产流失”的一面,又有担心“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一面:特别是审核一些经营好、资产质量高的企业时,慎之又慎,唯恐失去,有“本位”思想;对一些长期亏损、职工思想波动的企业,则下不了改制的决心,想稳住再说。

    (2)企业经营者中,一是安于现状,认为现在国有企业亏损司空见惯,没什么不光彩。

亏损的后果有国家担着,用不到自己干着急。二是怕担风险。经营者持大股,尽管国家允

许给经营者以期股激励,但毕竟还要自己拿出几万十几万元的现金人股,万一企业经营

不好,全部家当都被“套牢”怎么办?因此,不愿出头去冒风险。

    (3)对企业职工而言,普遍担心的是怕转变身份。本来是国有企业职工,企业再不好,

总有国家管着。一旦改制为民营企业,自己变成打工的,砸了铁饭碗,没了国家依靠,万

一企业不好怎么办?

    2.资产置换价格确定的办法还不完善,改制缺乏吸引力

    上海轻工系统现行的“置换价格;资产评估确认价减五项政策抵扣”的做法存在4

个问题:

    (1)资产评估的方法太单一,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轻工企业大都是传统工业企

业,负担重、亏损大,厂房陈旧、设备差。统一采用“重置法”,只考虑了固定资产有形损失

一面,而忽略了其无形损失一面。重置法未能把这一贬值因素(过时的、已大大落后的装

备考虑进去),这对勇于改制的出资者是不公平的。

    (2)不良资产难核销。由于长期以来疏于管理、制度不严等,企业积累了不少不良资

产,其中尤以应收款坏帐、积压存货为甚。企业在改制时理应把水分挤干,但由于种种原

因,拿不出详实的证据,而无法通过各级财务部门的审批核销,以致出资者成为花钱买包

袱,井将它带到新企业。

    (3)五项抵扣政策没有全面考虑改制企业职工转变身份的经济补偿。按照规定,部

分剥离改制的职工在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补偿。而整体改制的企业,

现行政策只考虑了诸如富余职工安置补偿、支农职工遗属补偿、长病假精神病患者补助

等,这些抵扣仅仅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了断,而对改制中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

在职职工,却并不给予经济补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4)轻工系统规定已作抵押的房地产必须列入改制企业总资产,这使改制出资者难

有承受力。目前企业土地使用权的置换价是按现行市场价定价的,大大超出土地“空转”

时的成本价,如土地使用权的置换一定要出资者以市场价受让,现有国有企业的经营者

和职工一下子在经济上很难承受。

    3.“老大”难选,改制企业难下海

    一个好经营者往往能救活一个企业。虽然企业改制要求做到“装满粮草,选好老大,

送船出海”,但现实的问题是“老大”难选,敢冒风险、为广大职工谋利益的“老大”更难找。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部分现任企业领导不愿冒风险;二是职工群众对少数带有私心的企

业领导不信任;三是有些干部愿意冒风险带领职工干事业,又因缺少市场经营经验不得

不望而却步。因此三五人合伙、七八人自愿组合搞三产的企业改制尚可,而企业的整体

改制则步履艰难。

    (二)

    针对上述改制中的难点,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观念转变工作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是实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是企业放开搞活进入市场

的通道,是国有企业职工转变身份再次创业的新机会,也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防止

国有资本流失的好办法。肩负改革使命的各级领导要从搞好国民经济大局的高度来认识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意义,克服“官本位”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做好职工群众的观念转变

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改制政策,使之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里,以增强职工的改制信

心。

    2.改进置换价格的确定方法,让出资者真正感到公平

    (1)结合企业实际,确定资产评估方法。对长期亏损、资质差的企业,可运用收益还原

法,使确定的置换价格更接近于资产的真实价格。

    (2)对一时难以核销的不良资产采取挂起来、不列人转让资产的范围,留待以后处

理。可仿效银行坏帐损失处理方法,挂到上级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处理,但不列入上级部

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考核范围,也可挂到改制企业,作为新企业对国家的负债,由企业

创造条件,逐步清偿,并给企业相应的奖励。

    (3)修订五项抵扣政策,给转制企业中转变身份的职工以经济补偿。要使整体改制企

业的职工享受与部分剥离改制企业职工一样的待遇。转变身份职工的补偿金所得通过资

产形式由原企业转移到改制企业,作为改制企业对职工劳动积累的负债,以后当企业职

工与改制企业终止劳动合同时,这笔劳动积累负债可用于支付对职工的经济补偿。

    (4)合理确定土地使用价格。对已经被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可不进入改制企业的总资

产,而与未抵押部分一起实行租赁经营,为出资者减轻创业的负担。如要转让,应通过协

商在土地使用权转让成本价和市场价之间确定一个双方接受的转让价格,使改制顺利进

行。

    3.发扬民主,不拘一格选人才

    一是由职工推选(或竞选)改制带头人。依靠群众把人才挖掘出来,为广大职工创造

发挥才干的舞台:二是改制企业可结合再就业工程,利用各种现有的渠道和基地,积极选

送职工参加创业素质教育,为整体改制或剥离改制打好基础。三是眼睛向外,利用企业

被兼并、托管或资产重组之机,引进经营人才。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难点及应对建议
发行时间:2001-08-20
网站编辑:庞加犁
  
来源:研究所

中小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难点及应对建议

庞加犁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这也是上海国有

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上海轻工系统针对中小企业中国有资本

适当退出的问题,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工作由试点推向

全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据有关方面统计,至去年9月底,在系统内440多户中小企业中,

组建多元投资公司%户;在1000多家三产中,已歇业注销120多户。但改制与未改制

企业相比并不占优,显现出改制过程的艰难。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社会相关配套改

革还不到位,国有企业整体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一时还难以实现;从主观上看,改制是各

种思想观念的交锋、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碰撞,给改革的推进设置了障碍。本文围绕国有中

小企业改制中碰到的一些难点作一浅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

    当前,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观念滞后,缺乏改制动力

    (1)上级主管领导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稳定大局的重任:面对企业的改制要

求,既有顾虑“国有资产流失”的一面,又有担心“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一面:特别是审核一些经营好、资产质量高的企业时,慎之又慎,唯恐失去,有“本位”思想;对一些长期亏损、职工思想波动的企业,则下不了改制的决心,想稳住再说。

    (2)企业经营者中,一是安于现状,认为现在国有企业亏损司空见惯,没什么不光彩。

亏损的后果有国家担着,用不到自己干着急。二是怕担风险。经营者持大股,尽管国家允

许给经营者以期股激励,但毕竟还要自己拿出几万十几万元的现金人股,万一企业经营

不好,全部家当都被“套牢”怎么办?因此,不愿出头去冒风险。

    (3)对企业职工而言,普遍担心的是怕转变身份。本来是国有企业职工,企业再不好,

总有国家管着。一旦改制为民营企业,自己变成打工的,砸了铁饭碗,没了国家依靠,万

一企业不好怎么办?

    2.资产置换价格确定的办法还不完善,改制缺乏吸引力

    上海轻工系统现行的“置换价格;资产评估确认价减五项政策抵扣”的做法存在4

个问题:

    (1)资产评估的方法太单一,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轻工企业大都是传统工业企

业,负担重、亏损大,厂房陈旧、设备差。统一采用“重置法”,只考虑了固定资产有形损失

一面,而忽略了其无形损失一面。重置法未能把这一贬值因素(过时的、已大大落后的装

备考虑进去),这对勇于改制的出资者是不公平的。

    (2)不良资产难核销。由于长期以来疏于管理、制度不严等,企业积累了不少不良资

产,其中尤以应收款坏帐、积压存货为甚。企业在改制时理应把水分挤干,但由于种种原

因,拿不出详实的证据,而无法通过各级财务部门的审批核销,以致出资者成为花钱买包

袱,井将它带到新企业。

    (3)五项抵扣政策没有全面考虑改制企业职工转变身份的经济补偿。按照规定,部

分剥离改制的职工在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补偿。而整体改制的企业,

现行政策只考虑了诸如富余职工安置补偿、支农职工遗属补偿、长病假精神病患者补助

等,这些抵扣仅仅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了断,而对改制中要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

在职职工,却并不给予经济补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4)轻工系统规定已作抵押的房地产必须列入改制企业总资产,这使改制出资者难

有承受力。目前企业土地使用权的置换价是按现行市场价定价的,大大超出土地“空转”

时的成本价,如土地使用权的置换一定要出资者以市场价受让,现有国有企业的经营者

和职工一下子在经济上很难承受。

    3.“老大”难选,改制企业难下海

    一个好经营者往往能救活一个企业。虽然企业改制要求做到“装满粮草,选好老大,

送船出海”,但现实的问题是“老大”难选,敢冒风险、为广大职工谋利益的“老大”更难找。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部分现任企业领导不愿冒风险;二是职工群众对少数带有私心的企

业领导不信任;三是有些干部愿意冒风险带领职工干事业,又因缺少市场经营经验不得

不望而却步。因此三五人合伙、七八人自愿组合搞三产的企业改制尚可,而企业的整体

改制则步履艰难。

    (二)

    针对上述改制中的难点,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观念转变工作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是实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是企业放开搞活进入市场

的通道,是国有企业职工转变身份再次创业的新机会,也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防止

国有资本流失的好办法。肩负改革使命的各级领导要从搞好国民经济大局的高度来认识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意义,克服“官本位”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做好职工群众的观念转变

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改制政策,使之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里,以增强职工的改制信

心。

    2.改进置换价格的确定方法,让出资者真正感到公平

    (1)结合企业实际,确定资产评估方法。对长期亏损、资质差的企业,可运用收益还原

法,使确定的置换价格更接近于资产的真实价格。

    (2)对一时难以核销的不良资产采取挂起来、不列人转让资产的范围,留待以后处

理。可仿效银行坏帐损失处理方法,挂到上级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处理,但不列入上级部

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考核范围,也可挂到改制企业,作为新企业对国家的负债,由企业

创造条件,逐步清偿,并给企业相应的奖励。

    (3)修订五项抵扣政策,给转制企业中转变身份的职工以经济补偿。要使整体改制企

业的职工享受与部分剥离改制企业职工一样的待遇。转变身份职工的补偿金所得通过资

产形式由原企业转移到改制企业,作为改制企业对职工劳动积累的负债,以后当企业职

工与改制企业终止劳动合同时,这笔劳动积累负债可用于支付对职工的经济补偿。

    (4)合理确定土地使用价格。对已经被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可不进入改制企业的总资

产,而与未抵押部分一起实行租赁经营,为出资者减轻创业的负担。如要转让,应通过协

商在土地使用权转让成本价和市场价之间确定一个双方接受的转让价格,使改制顺利进

行。

    3.发扬民主,不拘一格选人才

    一是由职工推选(或竞选)改制带头人。依靠群众把人才挖掘出来,为广大职工创造

发挥才干的舞台:二是改制企业可结合再就业工程,利用各种现有的渠道和基地,积极选

送职工参加创业素质教育,为整体改制或剥离改制打好基础。三是眼睛向外,利用企业

被兼并、托管或资产重组之机,引进经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