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意味着什么
常 欣
垮越式发展对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章义
所谓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后发展的某些有利
条件,实现国民经济的超常现、大跨步的发展:十五计划建议提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
跨越式发展,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说,跨越式发展是对超常规,非平衡增长的形象概括。在经济发展史
上,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以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走过的路并后来居上的事例屡见不
鲜: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和日本曾是两个后进的国家,正如二十世纪韧列宁所指出的“如果
拿半世纪以前德国的资本主义实力同当时英国的实力相比还小得可怜;日本同俄国相比
也是如此。”但就是这两个比英俄“小得可怜”的国家,紧紧抓住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
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赶上丁实力远超过自己的英国和俄国。列宁研究了这些现象,并由
此总结出了后起国家通过跨越式发展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的规律,强调指出:“各个国
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能不能设想一二十年后各国的实力对比依然没有变化呢?
“绝对不能”。可见,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具有内在规律的客观存在。
第二,从实践上说,跨越式发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新鲜经验的总结。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78年的
3624亿元跃升至1999年党的十四大以后,CDP更是连续路上了六个“万亿元”的台阶.
从1992年的26638亿元到1999年的8191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000亿元。全国城乡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底的211亿元猛增到1999年底的59621.8亿元,增长280多
倍:二十年高速发展的历程,令世界惊叹。正如世界银行专家所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
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里,用“一代人的时间”走过
“几个世纪”正是跨越式发展的典型事例。
第三,从我国今后发展需要来说,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
第三步战赂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寻求跨越式发展。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2010
年C.DP比2000年翻一番,2050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这一历
史任务十分艰巨;展望未来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将使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一是经济全球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我们会面临越来越激
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二是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占有
明显优势,我们将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压力;三是在全球范围
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世界生产和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来
组织和确定,这将使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从目前的经济发
展状况看,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都与发达国家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整体国际竞争
力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根据前不久公布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报告的统计
结果,我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排在第31位。面对新的环境,
如果满足于国际垂直分工和产业传递的“雁尾”,不设法提升落后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
平,我们将永远不可能改变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后进性地位,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
中处于被动地位,赶超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将无法实现,甚至有可能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进一步拉大。为此,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我国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
我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有必要性,而且从目前所处的发展环境和
所具备的经济条件看,也具有可能性。
第一,我国正面临着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能够具有先行者所不具有的“后发优势”:一是后发者可以借鉴
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弯路;二是后发者可以吸收和引进先行者的技术开
发成果,实现跳跃式技术进步;三是后发者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吸引先行
者资本和技术的移人,从而有利于克服要素“瓶颈”。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我们具备上
述后发优势,并且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则,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将
极大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从而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带动整个
工业化带来机遇;二则,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可以使我们进一步
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些都为我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
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二,我国具有跨越式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过50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2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GDP总量已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前列:工业化进程已由起步期推进到扩张期,不但
较好地完成了消费品工业的“补课”任务,而且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也明显
缓和。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
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的储蓄
率较高,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可以加大资金投人、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
定的资金支撑。
第三,我国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技术支撑。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新技
术革命更会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有数据表明,手工业、传统工业和高技术
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为1:10:100。据发达国家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
在20世纪初占5—20%,20世纪50一60年代为50%,80年代为8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
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整个国家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民的社会知识水
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和
科技型民营企业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一些重点技
术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实力。特别是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在新世纪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尽管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待于加强,但目前已有可能
组织一些重点产品与产业的跨越式升级与创新。
第四,我国具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需的国内外市场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在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有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吸收主导部
门的产出: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工:将会明显
上升,国际市场也将为我国产品出口提供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两
大潮流推动下,在新的世纪,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服务对信息产品特产生
更多的城求,国民经济信息化将从以投资推动为主转向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的新阶段,
并与继续推进的工业化同时井举,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我国具有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动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臻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
程序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特别是一系列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
创新,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会被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来,所有这些都
为激励和促进知识、技术的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
加快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和改革开放 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根据五中全会精神,要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面对“新经济”的到来,我们必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不失时机地发展一
批有市场前景和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和新材料产
业,逐步提高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同时也要看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
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技术创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此,应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把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
来,使之相互促进。需要强调指出,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以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市场的开拓作
为首要的着眼点:在全国大约3.2亿个家庭中,约有2.6亿个家庭(主要在农村和城市部
分中低收入阶层)将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提升,另有大约O.6亿个家庭(主要在
城市)将由小康型消费进入富裕型消费层次:为此,要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城
市化步伐,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我国实现社会生产斩跨越式发展更具有重要意
义。
第二,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核心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可以为我国加
速工业化进程,推进信息化进程,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这方面,
要积极推进具有战赂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要通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
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力争在一些领域实现产业化。要着力于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
能力,推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
能力和跳跃式发展进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高新技术企业。这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加快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机制。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体制创新作保证;要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大胆探索,勇
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制度、分配
和社会保障制度能主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体制创新。例如在科技领域,要通过改革,
特别是通过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安排,营造激励和促进知识、技
术创新和风险创业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以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
律,防止陷入思想误区。不要认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可以跨过戒严化阶段直接进人信息
社会;也不要认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不需要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跨越
式发展是有条件的,不能离开条件,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一窝蜂式地推动跨
越式发展。应立足自身实际,既不妄自菲薄,因循守旧,也不好高骛远、头脑发热,要脚踏
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确保跨越式发展能健康进行.
(转自《经济日报》2000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