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 王垂和
70年代末期,24万上海知青在广阔天地兜了一个大圈子后,重新回到了黄浦江畔。
他们去时一腔热血,回来时却两手空空。蹉跎了几年、十几年的岁月之后,其乐虽无,其
穷倒有。而且穷的不光是钱。要学历,没学历;要技术,没技术。但他们却还有着一张要
吃饭的嘴,有着一双想干活的手。
为了尽快安置这批知青,政府作出了开办“大集体”的决定。各行各业闻讯而动,将
下属一批全民企业先行转制,接纳本行业的职工子女。
1980年1月1日,创建于1942年的上海第二十一制药厂奉命由“全民”改办”集体”,
134名知青成了企业的新主体。从此,企业的生死存亡就维系在这134名知青身上;
怎样使这些青年尽快成为能独当一面挑大粱的骨干?怎样使转制后的企业尽快走上
正轨,争取生存权利,闯出一条自己的活路? 沉重的担子,压在留厂6名扶办老职工
的肩头。政策倾斜,虽有但不多;上级优惠,几乎为零。
于是,在职工们面前,只剩下了唯一的一个选择,那就是——靠自己!
靠自己,走出低人一等的阴影
企业转制,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性质,如果仅仅是奉命接纳一些知青,倒也不会造成
多大的困难,但这一次转制,却使企业的命运一落千丈。
老职工一批一批“撤走”了,最后只剩下了6名“老将”支撑着局面;
占企业产值80%以上的片剂产品被“划走”了,只剩下2个剂型,8只产品,应付着场
面: 设备也随着产品而一一被“迁走”,只剩下两台土烘箱、两台摇摆机、一台混和机及一台1972年进口的胶囊灌装机。
——这哪里是“改制”,简直是“人去楼空”!
船底无水船难行。为了使转制后的企业尽快投入运作,我们向银行借贷132万元,加
上向全民借用的折价46万元的固定资产,企业尚未开张已负债178万元!
人们常用“白手起家”形容创业的艰难,但转制后的二十一厂却是背着沉甸甸的债
务,艰难起步的。
但,这还不够。在那时,“全民”和“集体”不仅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而且还是两个
泾渭分明的档次。在行业中,集体企业只能靠边站,连集体企业的干部在公司开会,也总
是知趣地退缩在角落里。
怎样才能使“集体”取得与“全民”平起平坐的应有地位?
关键在知青自身,必须提高这批新工人的素质。
于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技术练兵,还在四楼天棚上搭了一间
教室,用旧的三角铁和木板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批课桌椅。请来老师,为知青进行“双补”,
使这些号称初中毕业,实际连小学水平也勉强的知青,首先从文化水平的低人一等中,抬
起头来。
我作为全民厂厂长转为如今集体厂厂长再三告诫职工:“全民大企业背后,靠的是铜
墙铁壁,全民小企业背后靠的是砖砌的墙,而我们背后,最多只有一架屏风,往后一靠,哗
啦就倒。我们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自爱、自尊、自强,用实际行动,打掉自卑感!”
谁愿意生来自卑?谁愿意永远低人一等?知青们的心一颗颗被点燃了。
如果说,上山下乡使知青们失去了宝贵的青春,但也磨练了他们不怕艰苦无所畏惧
的意志。
厂兴我兴,厂亡我亡——此时再不把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紧紧地结合一起,更待何时?
当时,企业设备奇缺,只有一台胶囊装填机,6个手工套丸组分两班进行操作,而那台
机器又已“老爷”,加上,当时的胶壳质量又差,在操作时不少胶壳纷纷自行跳出。为了
使这些胶壳在手工套丸中能得到再利用,职丁们下班后纷纷要求留下来加班剥胶壳。这
种剥胶壳的加班费不以时间而以重量计算;每剥一公斤胶壳只有八毛钱!尽管只有区区
八毛钱,但大家还是干得那么专注,干得那么争先恐后。为的是,能使这些胶壳得到再利
用;能使企业减少一些损失;能为自己的二十一厂多创造一点效益。
当年,知青们就是凭着自己的劳运积累,偿还了银行的全部借贷的本金和利息,还清
了企业国有资产的46万元。
人,是需要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撑。这种精神,就是后来为职
工们所提炼的企业精神——夹缝中求生存,攀登企业新高峰。
靠自己,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可惜,好景不长1
1982年,占企业销售总额85%以上的胶囊生产量的一半被上级指令性地划给了兄弟
厂。同时,在仅有的8个品种中,又有2个被卫生部列入了淘汰名单之列。这真是屋漏偏
逢连夜雨!
刚刚恢复元气的企业又被一巴掌打翻在地——跌人了有史以来最深的低谷!
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不争天,不争地,但生存之道非争不可!
企业不能没有产品,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开拓新品,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然而,当时二十一药厂只有两名技术员,开拓新品种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了加快品种开发的步伐,企业迅速制订了“招才进宝”的战略,在鼓励职工培训、深
造的同时,以力所能及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科技人才的加盟、支援。
憋足一股气的二十一厂职工终于跨出了厂门,为自己去闯活路了!
他们跋山涉水,终于在外地找到了愿意与之配套的原料厂。他们四处奔波,终于和
不少医院挂上了钩,得到了一些外加工的任务。
来自医院的这类外加工,费时费力,利润极薄,但企业还是极力争取。因为利润再薄,
总是一份收益,总是朝产品开发迈出了一步。
解决了“开发”,接通而来的便是“销售”。开发,靠自己;销售,也只能靠自己。于是,企业派出了由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职工组成的小分队,走访医院、药房,了解用药。在全行
业率先跨人市场经济,以自己的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做法.在若干年后被定名
为“自销”。
就这样,企业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之下,以大无畏的气概闯入了大市场。后来。当业内
外兄弟厂也纷纷踏上自销之路时,二十一药厂已在市内形成了自己的销售格局。
就这样,企业在市场流通领域格局尚未打破之前,领先一步,先人为主,为自己赢得
了时间,赢得了立足之地。在这基础上,企业又拟定了“以上海为主,江浙为两翼,渗透华
东”的营销策略。于是,销售人员终年在异乡客地转战南北。
为了发展,1991年12月16日,企业从徐家汇狭窄拥挤的弄堂工厂中搬迁到了现在的
厂房新址,告别了那阁楼上的阁楼,搬到了基本符合GMP要求的新厂房内。
俗话说:“三次搬家等于一次火灾。”因为搬家总要花钱,总会有一些丢损。搬家如此,
搬厂亦是如此。
坐落在沪闵路的新厂房落成后,所有内部装修、设备安装和厂房搬迁全部由职工自
己承担,节省了开支100多万元。搬厂难免影响生产。
但是二十一厂搬迁后的第一年就实现了经济效益与上一年打平手,虽然搬迁后成本
上升了400多万元。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曾经有多少企业因为搬迁而从此一蹶不振。
企业从转制之日起,就特别注重发扬团队精神,而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又成了这一
团队的灵魂和核心。
企业别说轿车,就连摩托车、助动车也没添置一辆,外出人员一放乘公交车,实在万不
得已才偶然“奢侈”一下,叫一辆的士:直到1995年3月,由于业务交往需要,才利用财
政退税添置了一辆轿车。直到现在全厂只有二部手机,一部放在销售部门,一部供班子成
员公出外地时使用。没有一名厂级干部去学习驾驶开车,中层以上干部因工作需要安装
电话机,每月也只报销标准的月租费。
一名职工不幸身患绝症,由肠恋、肺癌扩展成脑癌,职工闻讯心急如焚、慷慨解囊,募
捐8000多元,人均超过50元,另一名职工的孩子息l白血病.企业为之垫资医药由20,
000元。
种种实例,充分证明在二十一厂,企业和职工,职工与企业已紧紧凝聚在一起。
企业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狭谷,走进了平地。
这是企业的胜利,这是企业的骄傲,但这不是企业的终点,应该抓住这一新的契机,开
始新的构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把L海第二十一制药厂推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快车道。
靠自己,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1993年,二十一制药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5年,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易名为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
80年代的改制,使他们由“全民”降为了“集体”。
如年代的改制,使他们走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康庄大道:
1993年、1994年、1995年——仅仅三年时间,企业的年产值就翻了一个漂亮的大筋
头,达到9000多万元,突破了“全民”时期二十·一厂的最高记录。
职工的人股金在不到二年半的时间内收回全部成本。之后,每年占总收入五分之一
的“红利”纯属“回报”。
当初,与企业同时改制的另三家集体厂,经过一番惨淡经营后,都已销声匿迹,名存实
亡。
为什么,唯独衡山药业能硕果仅存,一枝独秀?
奥秘之一是企业始终恪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信条,不搞形式,不搞花架子,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只要符合党的政策,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自身
的发展,就义无反顾——上!,对于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指责、非议,只当轻风一阵,只当
没所见.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有时“先斩后奏”,有时“斩而不奏”,一切让日后的事
实说话,因为事实胜过雄辩!改革以来,常有一些极富诱惑的“热点”涌现,他们坚持不盲
从,不跟风,而是冷静对待,从而避免了卷入-一哄而上”旋涡的危险。
奥秘之二是企业牢牢抓住“品种、质量、价格、服务”占领市场四要素,做好了赢得市
场这篇大文章。
回首起步时,企业的产品只有8种,而现在已发展120多种,其中新一代抗菌素氧氟
沙星获得国家卫生部第一批批文。十多年来通过不断引进,设备已焕然一新,单是近两
年,企业就新增了胶囊机装设备l台,铝塑包装机2台,各类包装机4台以及紫外分光光
度仪、高压液相仪等总值129万元。十多年来企业的出口产品从未发生一起退货、索赔、
1997年,药品销售质量楦测中心对25家企业制剂产品进行产品质量评定:“衡山”荣膺A
级第二名。
衡山药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合理,因此销售日旺,加上服务热忱,交货“不脱日
期”,销售范围迅速扩大到江浙冀。目前,江浙两省的销量已与市内销量平起子坐。为了
适应销售迅速扩大的需要,企业又购置了电脑,设置企业电脑联网,实行电脑开票,同时
添购了送货车辆,规范销售股务内容,使整个服务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7年,公司
开办了一家“衡山药房”,使企业又多了一个直接与市民沟通的窗口。
1998年,企业产值达到1.65亿,销售达到1.12亿,实现了满产满销。而全员劳动生
产率则名列全行业前茅,
奥秘之三是从1984年以来企业领导班子稳定,从而确保了厂内“政策”的连续性,避
免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带来的震荡。十多年来,领导班子始终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没有内耗,只有合作,从而使“司令部”在员工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从而使决策层的
各项决策很快得到落实,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奥秘之四是企业在1988年就已制订厂“十年进人计划”,每年从大中专院校引进专
业技术人才;从职校、技校招收技术工人,并在职工中倡导、支持”三学”活动,使企业的文化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想当初,绝大部分知青还需"X2补”,而现在大中专生已
占员工总数的1/4以上。过去,初级职称也风毛麟角;现在不仅有中级职称,连高级工程
师也有了。尤其是每年的引进,使企业犹如一潭活水,永葆青春,避免了日后可能出现的
人才“断层”。
搏击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胜则败。
因此、衡山公司的领导不仅要为企业的今天操心,还要为企业的明天谋划。例如:如
何卫冕企业的市级文明单位?如何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更上一层楼?如何使销售
区域由华东再向外沿扩展?如何在产品开发上有新有特?如何使公司的各项工作再新上
一台阶?
我们更关切的是,怎样才能使“衡山”在现代企业制度道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广
阔。
众所周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头一条就是“产权清晰”,虽然衡Ih在改制时已还清
了当初留下的债务,但我们还是在1996年争取列入市集体企业资产评估试点企业。重新
核准企业资产,为下一步产权界定打下了基础。经核准,衡山药业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
10264.8万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净资产)6174.8万元。之后,又经国资局核准,现在
衡山公司的所有资产为企业所有者集体所有,下一步要做的便是怎样使企业资产更清
晰、管理更科学、机制更完善,使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职212(股东)代表大会作为法人治理机构的运作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双重需要。